金融赋能 向新而行——六位专家纵论新质生产力与新金融

金融赋能 向新而行——六位专家纵论新质生产力与新金融
2024年05月09日 12:43 人大重阳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的能力,它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而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对于金融领域而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新金融的高质量服务 ;锚定金融强国建设,新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来临,也意味着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两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那么,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使命?金融又如何向新而行,向实发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围绕此话题,《中国金融家》记者采访了多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专家,听他们讲述金融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与新突破。

《中国金融家》: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对新金融提出了哪些要求?需要哪些金融变革与创新的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李珊珊 :

新质生产力源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驱动的科技创新,其发展具有不可预测性、非线性特点。从融资结构看,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为多元化、创新型的债权股权类融资服务,特别是权益类融资服务。权益型资本不仅能够更为敏锐、前瞻性地配置资源,还有助于促进科创企业公司治理、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金融机构应创新灵活、多层次的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如建立科创企业专营机制,“股贷债保”联动。大型金融机构可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可专注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机构要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首先,针对数字化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特点,要把金融科技摆在战略性位置,加速数字化转型,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内部运营和服务流程,包括建立数字化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以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进行客户洞察、产品创新和个性化推荐、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方面。

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具备敏捷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决策机制,以适应数字化产业和科技企业快速变化的需求。这需要进行管理架构改革,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决策层级,优化内部流程,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等,打破部门间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大型金融机构应与大型科创企业、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基础平台。中小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和客户结构特点选择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如借力大型金融机构资源和金融科技基础平台,在细分市场形成自身独特竞争力。

《中国金融家》:绿色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在绿色金融领域,应该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 :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绿色生产力,不仅绿色产业大都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也是向新质生产力过渡的重要途径,绿色金融将在此间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一是要注重绿色产业支持目录向新质生产力过渡的延续性和连贯性,加大对新能源、新环保等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吸引绿色资金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为目标引导相关产业提升投融资活动的针对性。

二是将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评价要求的指标纳入到金融机构绿色融资绩效评价,或者作为可持续挂钩产品的挂钩对象。同时注重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协同发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兼顾多方需求,鼓励绿色投资创新。

三是激发存量创新活力,在存量领域,不属于绿色产业的“非深绿”行业,或多或少地都具备产业绿色升级转型的长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景和潜力,在不断调整相关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过程中,绿色金融通过对转型活动的持续性支持,激活了相关行业量变产生质变的内在动力。

四是满足中小微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融资需求,中小微企业往往是能孵化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绿色金融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注重拓展面向绿色技术初创行业的小微融资、科创融资和股权融资。

《中国金融家》:对于金融业而言,赋能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哪些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力,有哪些突破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 :

赋能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持科技创新,加强科技金融的发展,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及技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引领的产业创新。二是支持产业创新,既包括支持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又包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下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低空经济、商用航天、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信息等产业领域。三是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未来的发力点既包括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入手,也包括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入手。​从间接融资的信贷和保险支持,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支持,金融业可持续加强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突破口,包括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另一方面支持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突破口,支持加快碳市场的发展,支持绿色发展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是先进生产力也是绿色生产力,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就是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金融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如何发挥直接融资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与新兴高科技企业匹配,更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蔡彤娟 :

资本市场在发挥直接融资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与新兴高科技企业匹配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首先,资本市场应该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和功能。通过丰富市场的层次和产品,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和风险偏好的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工具。例如,创业板、科创板等针对创新型企业的板块,可以通过完善注册制改革,加强信息披露,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缩短上市时间,从而满足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加强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资本市场应该积极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领域,通过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并购重组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再次,多层次资本市场应该注重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还需要完善资本市场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在支持新兴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关注潜在的市场风险和问题。例如,严把注册制审核关,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等方式,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

《中国金融家》:金融业高水平赋能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平衡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徐天启 :

我理解这里讲的安全是金融安全。先站在金融投资角度,看看投资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能有哪些潜在的金融安全问题。

一是投入未能获得最终回报。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需要创新,而在统计学上,创新成功的概率是低的,创新失败的概率是高的,一旦创新失败或创新成果无法转化成规模化的产业生产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可能产生预期外的金融风险并冲击金融安全。创新并非投入就有产出。上个月大家都看到苹果公司终止了持续 10年的新概念车造车计划,这可以算一个典型案例,前期的绝大部分投入都打了水漂。

二是期限不匹配。至少到目前为止,没人能保证说,多久就能一定能产生一个创新成果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而一旦没能在原本预计时间内做出成果,也可能产生预期外的金融风险,冲击金融安全。

解决上述两个问题,需要建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要有与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专业投资人与投资机构、规范的信息披露与行业风控、良好的金融文化等。银行应大力支持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平衡经济大局与专业风控之间的关系,高水平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金融家》: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何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如何助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申宇婧 :

加强数字金融支持科技金融创新的力度。加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在一般金融的经营理念下,金融业偏好在风险可控下追求高收益,由于中国科技企业很多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而且科技企业的资产很多是风险较大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属于金融机构的长尾人群。应通过将数字化转型深入到金融机构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借助新技术,创新对科技企业的风险收益评价体系,采用更多维度来评价科技企业的风险,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对科技企业的风险容忍度,进而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将更多的具有潜力的科技企业纳入金融支持白名单中。

未来,应支持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低空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非常广泛,面向 C 端 B 端 G 端均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新市场需求。同时,低空经济的产业链条长,涵盖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