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都直言不讳时,地狱将降临人间 | 周末读书

当所有人都直言不讳时,地狱将降临人间 | 周末读书
2018年05月05日 18:20 小基快跑

发明善意谎言的人,热爱和平甚于真相。

——[爱尔兰诗人]詹姆斯·乔伊斯

“见光死”的谎言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谎言等同于欺骗,谁对我们说谎,就是在侮辱我们。谎言让我们害怕,也让说谎者自己苦恼。

对信任的渴望、对真诚的期待,使我们并不待见谎言。

谎言一旦被揭穿,我们会感到震惊、失落、无措,信任的大厦摇摇欲坠。我们相信,自己宁愿大吵大闹、呼天抢地,也不愿意被骗。

你很确定在市区看到了一个朋友,她正和一个陌生男人逛街,但那位朋友却说“我没去过市区”。

一个朋友说自己曾在贵族寄宿学校上学,并分享了很多当时的趣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然而有一天,他的谎言被一个老乡戳穿了——“我们是市立文理中学的同学,在快毕业时,一起被学校开除了。”

你和一个熟人看完话剧,一起畅快淋漓地批评了一通;但是没过几分钟,你却听到那个熟人,正和另一个人热情洋溢地赞美同一场话剧。

好友信誓旦旦地保证会替你保守所有的秘密,于是你什么都告诉她。结果在一次舞会上,她玩得太HIGH,把你不愿意让人知道的糗事都说了出来,弄得你窘迫万分。

以上这些都是常见的生活和工作场景,类似的情节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我们也很清楚,有些是无关紧要的小谎,有些是半真半假的敷衍,有些可能只是“无心之失”,但仍会在内心拉起一条防线:这个人不是特别可信,要小心。

谎言就像那些习惯生活在深海之中的细菌,如果见了光,不仅自己会死亡,还有可能拖累寄生的载体。

我们可以多诚实?

我们总是用批判的目光去看待别人的欺骗,但其实,就连我们自己也经常不得不玩点儿小花招。

闺密打电话给阿斯特丽德,一个劲儿地夸自己的新裙子多么多么好。但是,当阿斯特丽德亲眼看到那条裙子时,顿时傻了眼——真老土!

不过,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评价,而是委婉地说:“太复古了,以前的话,我可能还敢穿出去,不过现在恐怕没那个勇气了。”

当然,也有几个朋友脱口而出:“这裙子真丑!”

但她们立刻注意到闺密的表情变了,于是大家笑着开始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在某些场合,这条裙子还是可以穿的,比如化装舞会、狂欢节等,能很好地融进气氛中。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多直率,并不是只取决于双方关系的质量,还要根据对方的精神状态及具体情况来决定。

如果对方看起来情绪不太稳定,则表示其内心正处于易受伤的阶段,这时,就算关系再好,也要避免直言不讳。

但是,如果不指出问题所在,对方就有可能因此出洋相。

所以,作为好友,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劝其改变主意。

就裙子这件事而言,阿斯特丽德没有直接否定闺密的选择,而是通过强调传统的审美观来表达自己的感想,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过于纠结真相,往往会搞砸某种关系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谎言都是一项绝对重要的社交技巧。

很多人都喜欢在背后对别人品头论足,这带点儿小坏的消遣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乐事之一。但如果有人把真相告诉那个人,这种乐趣就会被带走,我们伤害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敌对。

一个朋友向你坦白,他和一个你也认识的有夫之妇有暧昧关系。除非你答应绝对保密,否则他不会告诉你对方是谁。你是阻止他继续说,还是发誓“一定守口如瓶”?——即使你很清楚自己并不是能够保守秘密的人。

一个宴会拖拖拉拉地进行了三个小时,你不想继续忍受这个无聊的夜晚,想去一家熟悉的酒馆和老板聊聊天儿,你会找怎样的理由离开?

你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想再带一个人来,而你却完全接纳不了那个人,你会多明显地把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来?

闺密的新对象实在不讨人喜欢,但人家就是如胶似漆地腻歪个没完,你会没头没脑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破坏甜蜜的气氛吗?

一个朋友想卖掉自己的汽车。当他向一位感兴趣的人宣扬自己的汽车多么经济适用时,你会告诉那位买主,其实朋友卖车的真正原因是那车油耗之大吗?

邻居新买了一条狗,而在你眼里,那就是条没毛的癞狗,你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那个满脸幸福的邻居吗?

一位老朋友再婚了,未婚妻是个喜欢吵嘴的女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你会因此就反对朋友再婚吗?

朋友花大钱买了一幅特别拙劣的画,你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吗?

过于纠结真相,往往会使自己搞砸某种关系,或者失去某些机会,甚至毁掉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形象。

法国著名演员让·伽本(JeanGabin)对人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曾说过一句引人思考的话:“当所有人都直言不讳时,地狱将降临人间。”

“是否说谎”和“是谁说谎”

有一个二手车买卖商,人很热情。

他曾向我们推荐一款车,那款车的马达噪声很大,可他却说:“这款车绝对是低耗油的!”

尽管如此,我们和他依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因为想从商人口中听到百分百的真话,那只是痴人说梦。而在更早之前,也有一位车商企图骗我们买车,当时我们很生气地离开了。

可见,两个相似的谎言很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

如果是喜欢的人说了谎,我们最多把它当作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怪癖;但如果讨厌的人也拿相同的谎言来糊弄,他在我们心里瞬间就会变成骗子。

因此,和“是否说谎”相比,“是谁说谎”更重要。

当然,我没有让那位车商朋友太得意,而是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不过,在很多事情上,谎言能够实现“双赢”,比如就这件事而言,如果正好有人享受这种超大的马达声,并且不介意油耗问题,那么将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结局。

《说谎心理学》

作    者:[德] 艾尔哈特、尤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