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三周年反思:再贵也要抱紧茅台,否则会死得很惨

股灾三周年反思:再贵也要抱紧茅台,否则会死得很惨
2018年06月16日 13:33 智谷趋势

◎作者 | 牛叫兽

三年前的今天,为了维护股市稳定,证监会一声号令,在A股掀起一轮史无前例的去杠杆运动。

四度出拳“打残”股指期货、抓捕恶意做空机构、重罚龙头券商4亿、高速公路批捕“敢死队总舵主”,连央妈也亲自出动成立“国家队”救市,不惜血亏见股就买。

本想力挽狂澜,最终仍引发三轮股灾,致使1000多家上市公司为阻止股票崩盘,选择紧急停牌避险。

原本应该融通四海的股市,流动性却逼近干枯。

今年2月,A股再次出现第四轮股灾,阴霾仍未散去。

三年前的那场灾难,到底给我们留下怎么样的A股?

今天我尝试结合宏观环境,并且按照时间线顺序,逐步解剖股灾的后时代思考。

01

牛市接力棒

2014年10月9日,兰石重装正式挂牌上市。

本来只是一支很普通的新股上市,甚至因为2.02元的上市价,被散户戏称“烂石重装”。

没人预料到,这样一只被韭菜调侃的新股,却勾引出全国上下对股市无尽的暴富憧憬。

因为兰石重装上市后,股价从2块最高暴涨到28.6,区间最大涨幅1580.4%,而全程耗时仅34个交易日。

和兰石重装相似的,还有当年11月初上市的中科曙光,上市后连续22个涨停板,区间涨幅966.5%。

但是仅凭这两只股票承担牛市第一棒,确实勉为其难。

因为新股上市体量小,而且大多数是庄家的游戏,虽然涨幅巨大,也只能充当“表演股”的角色,大多数股民买不进去,对于经历了六年熊市的A股来说,星点之火难以燎原。

真正吹起牛市冲锋号的,是接手第二棒的券商股。

因为证券公司是直接服务A股的中介机构,所以股市有没有大行情,跟券商业绩息息相关。这两年股市萎靡,所以券商股的表现是这样的。

现在“熊冠全A”的证券行业,却在2014年10月底至12月中旬持续上攻,长江、兴业、光大、太平洋、华泰、国元、中信等券商股,半年内涨幅200%以上,长江证券甚至涨超300%。(注意,在券商股暴涨的时候,上证综指还不到2500点,而牛市最高点是5178点。)

接手牛市第二棒的券商股在跑道上开始加速,但是这个资产规模高达1.89万亿的大胖子实在太重,跟第三棒创业板交接的时候,直接把直接把对方撞飞,A股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向天空发起冲击。

其实到了第三棒之后,已经分不清后面还有多少个接力棒,也不知道谁接力。

因为在2015年上半年,股票买哪只涨哪只,来炒股的都挣钱,证券公司营业部的人比高峰期的公交车还多,走到哪路上都听到路人甲在说:买,买,买!

那半年,似乎所有人都产生一种幻觉,错把股票账户当银行存款。

http://finance.people.com.cn/stock/n/2015/0421/c67815-26880528.html

02

狂热的起源

牛市接力赛跑只是表象,究竟是什么把A股推向疯狂?

一个背景:2014年经济衰退后,国家管理层开始放宽货币环境,水变多了

两个途径:①、银行资金入市;②、利用杠杆,资金成倍数放大

两组双双下滑的数据表明,2014年的中国经济是紧缩的。

央行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走降准降息的放水政策。

据融360统计,2014年~2015年,央行分别降息六次,降准五次,其中主要放水时间都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

上游堤坝泄洪,下游大大小小的河流都会被灌满,这些热钱自然会流入股市。

在这过程中,社会资本最大的金主银行,通过各类产品嵌套打包,并借助杠杆的力量冲入A股。

原本银行资金投资股市是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在央行多次降准降息之后,银行做贷款的收益和兴趣逐步降低,但另一边股市却热火朝天。

所以银行便通过各类金融产品,用一层层复杂的产品结构把自己包裹起来,从而钻入A股。

另外,通过扮演产品优先级份额的角色,数千亿的银行资金被杠杆成倍放大到万亿级别,给股市打了一针大鸡血。

据华泰证券测算,当时与股市有关的银行理财规模约2.1万亿,其中参与两融融资和结构化配资的规模已经占去1.4万亿。

03

A股硬着陆

有银行资金垫底,A股日均交易额冲破万亿大关(将近现在的十倍),证券公司的融资业务也大赚一笔。

但是好日子就在2015年6月12日走到尽头。当天,上证综指最高涨到5178点,半年时间大涨59.7%。

下午证监会召开周五新闻例会,表示将修订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征集意见。

看似一则普通的规章修订公告,实质是给当前股市过热的融资泼冰水,而且在这之前,证监会已经在5月底至6月初逐步叫停部分证券公司的配资接入。

本来源源不断涌入A股的杠杆资金,突然被证监会切断入口,场内大大小小投资者的心情由大喜突然转为极度惊恐,股市开始高台跳水表演。

6月15日开始,股市接连出现暴跌,股指从5100点被快速砸到3500点,仅仅17天,25.5万亿的市值就凭空蒸发。

绝望的市场盼不来任何呼声,场内的上市公司为了止住跌幅,竟然选择申请停牌不交易。

在股灾最低谷的时候,A股有1442只股票申请停牌,比例高达51.9%。

原本只想维护市场稳定,现在却遇上大崩盘,急转直下的形式让证监会始料未及。

眼看着兜不住的恐慌盘和不断崩塌的股指,证监会7月4日(周六)大早紧急召集21家券商的负责人开会,商量应对措施。

当时的主要议题只有一个,证监会要求券商掏腰包出钱救市。

证券公司虽然从牛市中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要求他们掏钱往火坑里砸,自然都不愿意。其中一家大型券商的负责人就提出,应该成立一个“投决会”来决定资金要怎么用。

但这回证监会态度相当强硬,立刻否定了这提议,并强制要求参会券商在下周一11点前把资金准备到位,交给证金公司统一操作,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紧急闭门会第二天(7月5日,周日),证监会正式宣布“国家队”入场救市,而救市方法异常粗暴的“组合拳”:一是逢跌停就买,二是“打残”股指期货。

股灾期间,股指期货带头跳水,被指认为暴跌元凶。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也在7月5日的连续四天,多次出手限制股指期货交易,把期指“打入冷宫”。

国家队高调进场救市,给绝望的股民带来重生的希望,但是在一边救市一边继续清查杠杆配资的过程中,A股在千股涨停和千股跌停中不断反复。

2015年8月中旬,证监会入驻券商和基金公司现场检查,继续清理股票配资,没想到这一消息再次引发第二轮股灾,上证综指7天再跌近1000点。

经过两轮股灾后,证监会为防止指数快速下跌,特意借鉴海外股市设立“熔断机制”,当指数下跌一定幅度后便停止交易,冷却市场。

然而经过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

2016年1月熔断机制实施当天,却因“股汇双杀”再次引发第三轮股灾,上证综指再从3500点下跌至2638点,股灾才暂告一段落。

04

去杠杆的大浪淘沙

从股灾开始,到三年后的今天,整个A股都在围绕“去杠杆”在发展,而且在清理杠杆过程中,市场资金在不断筛选最核心的资产。

合格的资产将会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并且资金会不断涌入,甚至引发局部性的泡沫。但是那些不及格的资产,将会在一轮轮的选择中,被市场抛弃。

结合行情来解释。

A股在2016年2月踩稳熔断底之后,主要的行情就是炒绩优白马股,如贵州茅台、格力电气、恒瑞医药这些绩优股在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但是同样有些业绩很好的股票,去年已经突破历史新高,但却在最近半年跌得很惨,例如康得新、蒙草生态、东方园林,都遇上断崖式下跌。

同样都是白马股,最近半年却发生很大差异,这就证明绩优并非“核心资产”的唯一要素,因为他们扛不住这一轮去杠杆的冲击。

三年前的股灾,本质上是去除资金杠杆,那些融资借钱炒股的,股灾下场最后都很惨。

三年后的今天,是去资产杠杆。

所谓的资产杠杆,实际上就是指股票。股票是一种金融资产,他的背后是上市公司,所以资产去杠杆,就是企业降负债,囤现金。

最近半年的很多现象都与资产去杠杆相关,例如最近因华谊兄弟牵引出来的股权质押问题。

股权质押的本质,其实就是资产加杠杆的行为,因为大股东把股票抵押出去融资借钱。

最近就有好几只质押比例高的股票,突然出现闪电崩塌。

如新华锦,5天大跌34%,控股股东山东鲁锦已经把全部股票都抵押出去了。

所以市场走到现在,那些业绩优良,而且财务状况安全的公司,才是最核心的资产。

那些只是业绩好,但那些资产质量差,财务状况不安全的股票,哪怕已经创历史新高,也会被市场抛弃。

何为资产质量差?简单说来是现金不够厚的公司。

有些企业可能业绩不错,每年利润增速都很快,但可能到手的都是欠条,不是现金。欠条囤太多,万一赖账收不回来,再多利润都是白干。

05

我们该怎么办

去杠杆的大环境之下,所有的公司都在竭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的财务漏洞,让你看不出哪个是地雷。

但是那些确定安全的核心资产,会被资金不断追捧,然后不断“吹泡沫”和“挤泡沫”的循环中步步走高。

过去,绩优白马股的要求是业绩跟估值相匹配,如果业绩增速太慢,但估值太高,那就不值得买。

但现在这个逻辑可能已经产生变化。

因为只要去杠杆一天不结束,仍会有股票突然炸雷,所谓为了确保资金安全,哪怕估值虚高一点,也要追上去。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三点:

①、不要乱买股票

②、要买,就买那些市场确认是安全的股票,例如茅台、格力、美的

③、降低收益预期,定投低估值指数基金扛过熊市

进入21世纪后,A股共有两轮熊市,两轮牛市。

第一轮从2001年6月开始,持续了4.5年的熊市,然后从2006年6月开始走了两年改革牛(股权分置改革)。

第二轮熊市从2009年7月开始,走了5年,然后从2014年6月开始走杠杆牛市,为期一年。

假设熊市4~5年,那意味着未来还可能持续2~3年熊市。

但是现在中国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周期,还有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牛熊周期论是否适用,真不好说。

但无论如何,抓紧手中的现金谨慎投资,做好分散配置,至少不会惨死。

06

结语

最后借用管清友博士的一个观点,来描绘未来几年的股票走势版图:

2018年,在盈利下滑和去杠杆的双重考验下,上市公司将出现大分化,局部性泡沫和局部性危机共存。

第一档是茅台型公司。能够通过盈利消化,实现内生的去杠杆,甚至继续加杠杆。市场资金虽然在收缩,但由于打破刚兑和政府兜底导致资产端收缩的更快,所以大量的资金依然面临资产荒,这部分配置型资金可能会继续青睐这类股票,把他们当做一种债券来投资。即便业绩达不到那么高的预期,2018年这类核心股票的泡沫依然会存在。

第二档是万达型公司。盈利无法覆盖,被迫卖资产,回收现金流,降杠杆保命。收购资产的最终目的是增加盈利,但短期内可能很多达不到业绩承诺,产生不了现金流,如果资金端宽松,那上市公司还可以养着。但现在资金端紧张,只能卖掉一部分回收现金流。万达就是典型,前几年把大量的资产配置在文娱等软资产板块,银行这边一收紧,现金流根本覆盖不了,只能不停抛售资产。

第三档是乐视型公司。盈利无法覆盖,资产无法变现,被迫卖股权,股东大换血,失去控制权。这类公司的资产短期现金流不好,长期价值也有问题,不好变现,比如乐视庞大的生态系统,上市8年多不停扩张,结果2017年还亏110多亿,相当300家创业板公司的总利润。可见资产质量之差,那就只能被孙宏斌这样有底子的资本低价收购。可以预见,未来市场上还会有大量的控制权变动。

第四档是保千里型公司。盈利极差,资不抵债,连权益都没有了,只能极端处理。这样的公司不说一无是处,也肯定是无力回天了。要么等待退市,要么就是控制人跑路,类似保千里这种闹剧一定不是最后一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