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老年人腹痛,需警惕“肠中风”

科普|老年人腹痛,需警惕“肠中风”
2024年02月05日 14:42 澎湃新闻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除了常见的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包括缺血性肠病在内的病患都会增加。

另外,春节假期也是子女们难得和父母同住的一段时间,子女们可以就近观察一下父母的身体情况,比如是否有腹痛的症状。

腹痛俗称“肚子疼”,是很多人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很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当腹痛不能自行缓解,特别是老年人出现腹痛、腹泻伴有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时,需要警惕“肠中风”——缺血性肠病的可能,需及时急诊就诊,否则可能延误治疗时机,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群动脉硬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增加,使得老年缺血性肠病在临床更为多见。因此,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

结肠缺血是缺血性肠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大家都知道,脑缺血可以引起脑梗塞,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心肌缺血可以引起心肌梗塞,肠道缺血也可以引起缺血性肠病。因此,缺血性肠病就是由各种原因诱发的结肠血流灌注不足,或者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肠壁缺血、缺氧,发生坏死的疾病。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严重者会出现肠道坏死、大出血甚至破裂、进而出现腹膜炎、休克,引起生命风险。大宗研究数据显示,80岁以上结肠缺血的发病率高达107/万人-年,女性多于男性,病死率4-12%。有些轻型病例可自行缓解而未就诊,因此实际人群的发病率可能高于上述数据。目前我国90%以上的结肠缺血为60岁以上人群。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结肠缺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位居第2或第3位。

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人体的肠道和其他脏器,如心、脑、肺等一样,也必须靠血液来供应氧气与养料,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修复损害,这种供给能和生理活动要求相匹配。如果供应肠道的动脉,主要是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出现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堵塞时,就可以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血管狭窄的常见原因,而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死、房颤以及外伤骨折、长期卧床,都可发生栓子脱落,堵塞动脉血管。感染、肿瘤浸润压迫、某些血液病和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等,都可造成静脉回流受阻,血流不畅通。缺血性肠病的诱因包括老年人在动脉硬化等基础病上出现以下情况:①休克导致的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灌注不足;②便秘、肠道痉挛导致的肠管内压力升高;③某些药物引起(洋地黄、合成青霉素、氯化钾、利尿剂、抗精神病药物、外源性激素、某些化疗药);④长距离的奔跑及长时间高温作业导致血流再分配,胃肠道黏膜血流减少导致供血不足;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导致全身高凝状态也可发生结肠缺血⑥肠镜检查过程中注气过多致肠腔内压力增加。

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缺血发生的原因、范围、严重程度,特别是发生的快慢等因素。根据病因可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三种类型。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特点是腹痛剧烈,肠为急性痉挛性疼痛,但早期无明显检查异常,可伴有频繁呕吐和强烈便意,排鲜红或暗红色血便或血性腹泻。

慢性肠系膜缺血: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疼痛部位不明确,阵发性加重,多数发病于餐后半小时内,蹲坐或卧坐腹痛可自行缓解。经常发作会导致少食、畏食、体重减轻。

缺血性结肠炎: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恶心、呕吐、低热等症状。

早期识别诊断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尤其重要,及时治疗改善疾病预后

如何早期识别确诊缺血性肠病?当老年人出现以下情况需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性并及时急诊就医:①年龄60岁以上;②突然出现腹痛;③平素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房颤等基础病史;

就医后哪些检查可以帮助诊断:①急诊血液化验报告可提示感染,炎症指标升高,出血量较大时可有贫血表现;②影像学CT扫描检查可显示结肠缺血所致的肠壁损伤征象,可明确肠缺血受累的部位和范围;③条件允许时应尽早(

这一疾病如何治疗呢?

一般治疗:对于可逆型或轻中度结肠缺血的老年患者,可以采用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容量、应用血管扩张剂,及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且还要对原发病予以积极处理。目的在于尽快恢复肠道供血,避免肠道缺血性损伤,促进组织修复,防止并发症。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出现肠坏疽或孤立性右半结肠缺血以及全结肠缺血合并腹膜炎、结肠狭窄等病情严重者,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术、坏死肠管切除术、静脉取栓术及动脉栓子摘除术等。

介入治疗:对于非闭塞性肠缺血,可经造影导管向动脉内灌注血管扩张剂,并对血管痉挛状况予以动态观察。若注药后血管痉挛改善,腹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可停止灌药。对于已有血栓形成或栓塞者,早期可通过导管灌注入溶栓剂,以期达到血管再通。另外,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也有助于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

监控并管理好上述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管理血压以确保最佳的结肠灌注,积极治疗便秘维持大便通畅,在疾病或运动时注意适当补充液体维持血容量,规律按医嘱服药,并及时门诊随访,整理服药单去除可能诱发缺血的药物等。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由于该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所以早期非常容易被误诊。因此,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去医院急诊就诊,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