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龙年|滩头年画①:从一棵竹到一幅画,小镇的精致生活

非遗里的龙年|滩头年画①:从一棵竹到一幅画,小镇的精致生活
2024年02月17日 11:03 澎湃新闻

滩头年画门神尉迟恭、秦叔宝,高腊梅作坊图。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摄

【编者按】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庆。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年画曾是农耕时代一项重要甚至必备的“年货”。威武而又祥瑞的门神,欢乐和谐的戏文故事,寓意吉祥的鲜艳画面,装饰在人们的家里,给人带来安慰、鼓励、希冀。为年助兴就是为生活助兴。

湖南邵阳市隆回县滩头镇,至今保留着几百年前印刷年画的古老方式。一张年画的生产从一棵竹子长成开始。春天,当地老百姓从附近山林砍竹手抄造纸;夏天,工匠用凛冽的刀锋雕刻木版;秋天,艺人在百年老作坊里手工印制年画。一张年画的生产节律,与大自然的四季同步。2006年滩头年画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龙年春节前夕,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滩头镇,从滩头年画印制、雕刻、造纸三门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视角,追寻这一农耕文明的遗迹,以及记录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之路与当下生存状况。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滩头年画以其独有的手工木版水印工艺而珍稀。年画从何而来,一张年画是怎么印刷的,目前印制滩头年画的又是什么人?

16:23

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实习生 杨舒媛(16:23)

印制:“现在的年画比以前要精致”

隆回县位于湘中偏西南,从隆回县城向东30公里,就到了滩头镇。该地因有三条溪水穿镇而过,天长日久、积砂成滩,故得此名。

靠近镇四五里的马路两边,挂着滩头年画的海报。这里曾是闻名百年的年画之乡。鼎盛时期,小镇拥有100多家年画作坊、年产年画3000万张。如今,镇上仅存两家年画作坊,年产量也不过几万张。

在滩头镇主街一条巷子拐两拐进去,青石板路的右边,就是高腊梅年画作坊。

一楼是年画展厅和销售厅,踩着木楼梯上到三楼,一股浓郁的墨香充盈整个木板房。一位年轻的工人,穿着湖南省的冬季“省服”——一套珊瑚绒的家居服,站在垫高的木板上,正在用棕刷印制年画。

他印刷的是门神之一“尉迟恭”的络腮胡子,胡子原先印的是绿色,他在黑色色板上刷上一层烟墨,将绿胡子变成黑胡子。

作坊内的色板。

尉迟恭和秦叔宝是滩头年画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木版年画中的常见门神。二人均为唐将,因为唐太宗宫门镇鬼的典故而被当作护佑平安的神灵流传。在滩头年画里,他们只有四个头高,造型夸张,但不觉得人物矮小,反而有魁伟、雄健之感,像泰山一样巍然屹立。

已经刻版印刷的秦叔宝的山羊胡须。

等待“点珠”的秦叔宝。

滩头年画是木版水印年画,套印则是滩头年画的另一特点。雕版艺人需要刻六块板子,一块线板和五块色版,色板刷的是传统的五颜六色,桔红(当地称黄丹色)、淡黄、玫瑰红与群青、翠绿、煤黑。颜色由淡入深,一次一版,一层层套印进去。最终使得年画呈现出浮雕般的效果。

印刷的工人叫刘选,生于1990年,邵东人。他小心的翻着夹好的一叠年画,一页一页将它套在黑色的胡子木版上,拿着一把自制棕把子,力道均匀地刷着纸背,每刷一次,他都要翻过来仔细观察是否吻合。这是一项足够枯燥的工作。墨缸的旁边,放着一台老板买了会员的天猫精灵,里面正放着《上门龙婿》的有声小说。这可以减轻他独自一人一天站立八九个小时的些许疲惫与乏味。

一叠年画是100张,一批开印一般是3000张。这是一个作坊运转的起码数量。买回来的手抄纸需要先放在蒸锅里,像蒸饺子一样蒸成熟纸。晾干,再浸泡在胶矾水里。然后,工人从当地山洞里像挖煤一样挖出一种叫做“天应石”的软石,晒干捶打成石浆泥,将泥浆刷在纸上,使得纸张特别容易受色。最终让印在纸上的年画,色彩润泽、鲜艳、厚重,持久不褪色。

刘选印好一打“尉迟恭”的胡子后,他将画挂在木房子里的竹竿上通风。年画即将进入它的下一道工序——开脸。

以前的滩头年画,人物面部不刻版,直接手绘,俗称“开脸”。整个过程有十几道工序,托头子、勾鼻子、画白眼、画唇、画子须、画细须、分眼珠、点珠、吊胡子、打胭脂。这是整个年画中的最高技术活。每一张需要画得完全一致。作坊评定画师时,选择眼角或某一部位用锥子刺穿一叠纸,丝毫无差,才算优良。技术过硬的老艺人开脸,通常是“一挥而就”。

开脸后来逐渐简化为刻版印头子。高腊梅作坊的第二代传承人,从事年画制作70年的钟海仙、高腊梅夫妇,有很高的开脸技艺。他们的年画也做得最好。他们过世后,作坊第三代传承人钟建桐将父亲钟海仙曾勾画的秦叔宝那三撇飘逸的山羊须,也刻成了版。点珠、打胭脂等工序,则会亲自完成。

2007年,钟建桐兄弟向父母拜师,“带薪学艺”。

不过,在刘选看来,“现在的年画比以前要精致得多”,因为“以前不管印得怎么样,都卖得出去,那是刚需。现在都是当艺术品收藏的,价钱高,要求也高”。但接着,他又补充道:“不是消费品的话,量又起不来。”

这是印刷年画的第六个年头,但刘选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是一个打工者。老板钟建桐给他的工钱,不能低于他在外面烧电焊、做门窗的工钱。而在钟建桐看来,当下的物价和人工成本,又决定着滩头年画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价格低廉。

刘选是父亲刘海桂把他带到这一行的。刘海桂是高腊梅作坊的老工人,现在他在镇上的福美祥年画作坊做工。与工地相比,印年画不会日晒雨淋,但一年只有中秋后那几个月有活干。

高腊梅作坊位于滩头镇的一条小巷内 。

福美祥作坊内正在晾干年画,下面是颜料桶。

传承:“停职学艺”三年

自古以来,滩头年画的制作都是从中秋过后开始的,此时的气候最适宜印制年画,主要是黄丹色印后才不会变黑。

不同的是,民国初年,滩头年画大作坊内的分工很细,煮纸、夹纸、刷粉、配色、印刷、切纸、开脸、包装等二十多道工序,有专人负责,小作坊则全家男女老少齐动手。而现在作为非遗传承的高腊梅作坊,刘选几乎一个人完成除调色外的所有工序,只有爆单时才增加人手。

曾经,滩头年画从不愁销路,人们挑担贩运到外地大街小巷出售,产品销往云、贵、川、陕、鄂、赣、两广等省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地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腊梅作坊里,现存的苗族英雄门神,正是滩头年画曾跨省畅销于贵州、云南、四川和湘西等苗族聚居地的见证。“在贵州,他们的猪圈都要贴年画。”一位曾挑货卖年画的老人回忆。

在滩头当地,年画有另一个称呼——“菩萨”。“‘年画’是个书面学名,我们就是叫‘做菩萨’、‘印菩萨’。”老工人们说,“有贴年画习惯的地方,如果有一年没贴,他们就觉得那一年没那么好。”

滩头年画也不全是神灵,还有戏文故事和寓意吉祥。戏文中,最知名的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描述的《老鼠娶亲》年画。这个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年画,全国各地都有印,但版本不一。滩头年画中的情节,不是传统的猫吃鼠,而是说老鼠机灵、聪明、通人性,通过把老鼠嫁出去,以求居室安宁。而在《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副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审左汉中看来,滩头版《老鼠娶亲》的美学价值是:画面很和谐、充满遐想空间。

忠良美作坊用植物颜料制作的《老鼠娶亲》年画。

为了让这些珍贵的雕版留存于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钟海仙将作坊的年画雕版一部分藏在地窖,一部分转运到十多里路外的城背村。1979年,钟海仙尝试与几位当地村民合伙印年画,“投二十元入股的村民,最后分红八十元”。他便在村里印了几年的年画。

1982年,时任湖南美术出版社编辑的左汉中来到滩头,在镇上,他没有看到一家年画作坊。“有一家作坊改为卖汽水,老板说那些版子不要了,全套2000块钱就可以拿走。”后来左汉中再去滩头,发现年画作坊慢慢恢复起来,一年比一年好,作坊有十多家,产销量也达100多万张。

但1990年代末期,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之下,滩头年画迎来了最艰难时刻。高腊梅作坊的老师傅胡菊花记得,贵州那边贴的门神是价格低廉的胶印年画了。而更多的地方,则连贴年画的习俗都没有了。

2003年,在隆回县文化馆工作的周碧平来滩头进行木版年画普查。他看到了镇上仅存的两家年画作坊。一家是高腊梅作坊,另一个是李咸陆的金玉美作坊。

此时,钟海仙和高腊梅夫妇已经年事已高,“那个时候年画已经没什么销路了,但钟老不管,他反正每天吃完饭就去印年画”。

16岁开始在高腊梅作坊做工的尹冬香记得,滩头年画濒危之际,“师傅”钟海仙非常担忧技艺失传,“他说,别人坐着飞机来到我们滩头买画,如果说我们连个滩头年画都没有,这不是丢我们滩头人的脸吗?”帮工十多年中,尹冬香得到钟海仙无私的帮助,并掌握了全套技艺。

尹冬香给印制好的龙年年画手绘润色。

2006年,滩头年画成为国家首批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钟海仙、李咸陆和高腊梅先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县财政对钟海仙夫妇给予全年补贴,时任县委书记钟义凡又让钟海仙的两个儿子——在隆回县检察院当检察官的儿子钟建桐和在县企业工作的儿子钟石棉,回家“带薪学艺”三年。

在生于1965年的钟建桐的童年记忆中,父母印制年画不过是谋生工具,而他还得搭上所有的假期,给家里作坊帮工。

钟建桐记得,他正式向父母拜师学艺那天,是县政法委书记亲自送他回来的。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拜师仪式由隆回副县长亲自主持。在高腊梅作坊展示的图片中,两个儿子双双跪在父母跟前,高腊梅面含笑意,而钟海仙却略显深沉。

2008年,钟海仙去世。2009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来到滩头。他在书中写到,在高腊梅作坊,遗憾错过了钟海仙,但很高兴看到钟家两个儿子作为传承的“双保险”。当日,他还与高腊梅,以及正在印制年画的钟石棉、尹冬香合影留念。

创新:县里每个科级以上干部的办公室都挂一幅

滩头年画的另一个国家级传承人李咸陆过世后,他的技艺传承给了其外孙女婿,但由于家族内部矛盾,金玉美作坊未能继续办下去。

钟建桐讲述滩头年画从濒危到被保护的历程。

2014年高腊梅去世。几年前,钟石棉去世。钟建桐成为滩头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17,曾在媒体工作的钟建桐独女钟星琳,辞职向父亲拜师,成为高腊梅作坊的第四代传承人。

2015年,已经外出打工的尹冬香,也回到滩头,来到县非遗中心。经过考察后,她的年画制作技艺被认可,并被认定为滩头年画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随后,在县非遗中心的支持下,她租用滩头镇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生昌作坊遗址大楼,创办了福美祥年画作坊。

大生昌作坊遗址,现在是福美祥作坊和滩头年画展厅。

滩头镇主街。

大生昌作坊曾是当年滩头最大的年画作坊,鲁迅珍藏的《楚南滩镇新刻老鼠取亲前本》被认为出自大生昌。尹冬香根据鲁迅绍兴故居的藏本进行了复刻。

尹冬香正在捶打天应石。

尹冬香将天应石泥浆刷在纸上。

在隆回县城,民国时期滩头年画社社长李彪的女婿陆显中,将其岳父祖上创办于1875年的忠良美年画作坊,进行了恢复。在李彪的带领下,忠良美恢复了古法植物颜料印刷,并且携成果多次去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等地展览。旧时年画的颜料是植物原料手工配置,以苏木、槐米、墨树为染料,煮沸成红、黄、黑色等液体,后来还用牛皮、牛筋熬煎为水剂配以明矾制成土胶,调配的颜色更加光滑靓丽。

目前高腊梅作坊使用的是矿物和化学结合的颜料。除桔红和烟黑外,玫红、群青、淡黄、翠绿均是使用品色颜料调制出的色相。不过,钟建桐表示,调色可是“祖传秘方”。

这些年,除了印制传统年画,高腊梅作坊和福美祥作坊开始印刷生肖年画。这是一项从2014年开始,由隆回县文化部门启动、持续12年的年画创新工程。

2014年推出的首张年画,是由隆回当地农民画家刘建容创作、高腊梅作坊印制的《马上报喜》。隆回有着绘画的深厚民众基础。1988年,国家文化部曾将隆回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近几年,县文旅广体局还和县纪委合作,非遗中心组织创作了系列廉政年画,《以廉为宝》《一钱太守》《两袖清风》等等,分别交给两家作坊印制。这些取自历史掌故、用非遗技艺印制的年画,县里每个科级以上干部的办公室都要求挂一幅。

今年龙年,钟星琳的团队根据汉代壁画设计了一张龙年年画。而福美祥的龙年年画,则是由非遗中心组织湖南高校教师刘胜文创稿的、五子登科形制“祥龙献瑞”。

作为90后,钟星琳力推滩头年画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研学活动,与商业机构合作,以及企业定制等,拓展滩头年画的应用场景。她住在省城,在长沙的雨花非遗馆,开了一家售卖滩头年画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店铺。

前几年,她和长沙网红品牌茶颜悦色合作,推出了牛年年画。最近,她和必胜客合作,在商场现场印制木版年画帮助吸引人气。

“她在长沙搞得风生水起,带着滩头年画都上了三次央视了。”隆回县非遗中心副主任周碧平说。

如今,滩头年画,成了隆回县最有特色的土特产之一。作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里,隆回县还有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滩头手工抄纸等三项国家级非遗。同时,该县也是有名的“三辣”(辣椒、大蒜、生姜)之乡,但滩头年画似乎是最雅致的伴手礼。

“一幅年画只值几十块钱,却是我们地方特色,所以政府部门每年采购一些,应该也不算送礼。”周碧平说。

为乡村振兴,隆回县将滩头镇纳入了一条“沐仙湖生态旅游文化园、滩头年画传习馆、手工抄纸坊”的旅游线路。在滩头镇,县里从国家发改委争取了640万元,县里配套了部分资金,建设了一座投资800多万元的“年画传习馆”,供游客打卡体验,目前由第三方公司在运营,澎湃新闻未能进入采访。

在滩头镇的主街,有醒目的标注将到访者引入老巷内的高腊梅作坊和福美祥作坊。

“有这个(旅游)政策,他们能够卖一点年画维持生计是没问题,各种来参观的人,多少也能够买一点年画,对吧?”周碧平说。

高腊梅作坊工人刘选正在套印尉迟恭的胡子。

2024年1月30日,兔年腊月二十晚上。在高腊梅作坊,我们与次日回家过年的刘选再次相遇。他平时吃住都在老板家里,白天在三楼刷画,晚上就在楼下和钟家负责卖年画的阿姨围炉看电视消遣。看着澎湃新闻记者选购了700多元的年画,他笑道,“你也算是我们的大客户了,一般人只买一两张。”

对一名技艺工人来说,只有人喜欢、购买,才有工作的动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