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宇宙考古”,上海天文馆开启首个海外引进大展

来一场“宇宙考古”,上海天文馆开启首个海外引进大展
2024年05月16日 22:24 澎湃新闻

追随光的轨迹,从极遥远的深空出发,直到回归地球表面……5月16日,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瑞士科技文化中心共同推出的大型展览——“宇宙考古-探索时空的科学艺术之旅”在上海天文馆临展厅开幕,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对公众开放,展期4个月。

展览内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了解到,这是上海天文馆首个海外引进大展,源于瑞士EPFL艺术科学馆于2022年推出的“宇宙考古-时间和空间的探索”展。该展基于庞大的天体物理数据库,创作了一系列交互式数据模拟界面和可视化沉浸式投影、3D电影和增强现实等作品,其在天文上的科学性和在艺术上的创新性在瑞士广受好评。在瑞士科技文化中心的精心策划下,该展览在中国继续展开虚拟宇宙之旅,上海天文馆成为全球巡展计划的第一站。

展览内场

本次展览由“世界边缘”“深空地貌”“轨道丛林”“观天之眼”“宇宙往事”“心底苍穹”6个部分组成,通过虚拟现实、互动装置和视觉艺术等方式,从不同层面充分展现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将科学的原理、发现和提问,转化为可以体验的创作和令人遐思的故事,开启从深空、星系、轨道到大地、文明、量子的奇幻旅程。

展览内场

展览共展出25件作品,分别出自瑞士、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国等8个国家的18位艺术家,其中有诸多亮点展品。例如,巡星雕塑是由艺术家使用退役的斯隆数字巡天项目(SDSS)穿孔铝板创作出有趣的动态艺术装置,通过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启发人们思考宇宙的运行原理;影片《光之考古》提供了整个宇宙的模拟飞行,引导观众穿越时空,回到138亿年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刷新对宇宙历史的深度理解;互动影像“动态宇宙”则提供了一种沉浸式感官体验,以高达27个数量级的缩放功能,对宇宙进行高仿真模拟,展现宇宙可无尽探索的神秘特性。

本次展览为中瑞两国联合策展,策展人分别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实验博物馆学实验室负责人萨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实验室主任让-保罗·尼布(Jean-Paul Kneab)教授和中国独立策展人龙星如。

展览还邀请了艺术家、天文学家以及天体物理学家等专业人士,对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数据可视化原理和艺术概念进行深度讲解,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将特别展出MUST望远镜、SKA望远镜等由中国团队发起或者参与的大型天文观测及基础建设项目,进一步普及中国在天文领域的贡献。

展览内场

此外,本次展览还配套了丰富的讲座和对谈活动。5月15日,“群星奏鸣-科学·艺术对谈”研讨会在徐家汇书院举行,3位策展人分别围绕“艺术、科学与可持续的未来”“通向宇宙:从天文数据出发”“宇宙画布: 联结科学与艺术”主题,对谈参展艺术家和相关天文学家。5月17日,“计算式博物馆学”工作坊将在徐汇区现代物流大楼超点空间举办。未来,展览还将陆续推出与科学及艺术交融相关主题交流活动。

据悉,“宇宙考古”为付费展览,成人票为30元/人,优惠票和免费票同门票规则。因展览位于上海天文馆场馆内,观众须提前预约/购买上海天文馆参观票并检票入馆后,再前往临展厅入口处购票进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