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TEC品钛魏伟:BtoBtoC,赋能成败的三大原则

PINTEC品钛魏伟:BtoBtoC,赋能成败的三大原则
2018年03月05日 20:33 野马财经

当前,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对科技的采用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和潮流。而传统金融机构对人工智能、量化金融、云计算、区块链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持欢迎态度,以PINTEC品钛为代表的BtoBtoC “赋能”企业形成了市场一股不容小觑的“新供给链”。

金融机构需求的内在逻辑决定从技术服务跃升至赋能是Fintech发展的大趋势,而赋能究竟如何做?

记者采访到PINTEC品钛创始人兼CEO魏伟,对行业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探讨。我总结起来,Fintech赋能要真正做下来,成为金融机构的“新供给链”,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原则一:技术实务必须先流程后节点

这是赋能首要的、最直接的操作层面问题:相对于传统技术服务做方案、提交方案,究竟要怎么着手、怎么一步步干下去,才算得上是新的客户关系定位,才能解决金融机构的需求痛点?

“第一改造你的信贷流程,第二你充分的搭出一套以数据和自动化为导向的决策系统”魏伟以PINTEC品钛旗下智能信贷技术解决方案读秒举例表示。

面对C(客户)的变化,金融机构原本以人工和材料为核心的审批工作流程显得落伍与低效,特别是在面对海量个人客户时,这样的流程显然无法对接上一天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笔的高度自动化的信贷决策。

于是,赋能金融机构的过程必须从C出发,由后到前逐步改造信贷审批、授信、数据接入、场景……“捋顺”符合新金融业务特征的信贷流程,然后匹配对应的流程在各节点上构建数据化,并相互链接成全自动化决策系统。

正如魏伟所说,“最终是整个业务的两端的对接,场景流量端及金融机构产品端,这两个中间能对起来可能要十几个环节,基本上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

原则二:产品设定必须寻找到“定制与标准化”的平衡

既然知道了业务的端口及中间的环节,赋能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可以标准化的,越标准化的产品,意味着越成本可控、可复制及规模化可能。

但同时,区别于微信这样面对动辄几亿用户的纯C端产品,Fintech赋能业务面向数量更少、业务对接更具体的B端客户,定制化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于是,基于赋能推出的产品必须找到“定制与标准化”的平衡。对此,魏伟给出了“松耦合”的解决方案:

一方面,把金融赋能的技术服务产品化,拆分成多个模块,模块内做到标准化,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相对自由地“组装”;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系统的整体性,用各类接口做“松耦合”——既相互联系又不过分咬合导致牵一发动全身。

“接口化,模块化,标准化等等这些东西设计的好,那定制对你来说就是低成本的事情”,魏伟说。事实上,低成本的定制也为PINTEC实现了客户的下沉,让更多小型金融机构可以享受到赋能型技术服务。

原则三:商业模式必须共赢且有持续动能

所谓商业模式,起于收费模式,但又不仅是收费模式。金融的赋能可以算得上是全新的业务领域,既然不能像过去的技术服务1.0阶段那样按照合同系统交付收费走人,那么在技术收费层面必然要有新的玩法来替代。

魏伟说,与效果挂钩的“创新风险共担”模式更加符合赋能型合作,制定某种双方认可的付费方式。

这种“玩法”的好处在于,技术供给方利益真正与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除了博得信任、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对于技术本身的不断改进也是一种推动力量,“旱涝保收,持续优化改进技术的动力是弱的”,魏伟表示。

不过,具体合作项目也不尽然一定要按照这种做法来,出于某些考虑金融机构愿意主动以固定费用作报酬也不是不可以合作,只是需要PINTEC这样的供给方积极性更强一些。

在创立PINTEC品钛之前,魏伟曾在华为等以技术著称的公司担任高管。

魏伟将以前的金融技术输出形容为“包工队模式”——金融机构了解且明确需要哪些技术外包,且有足够的能力将技术系统顺利运营。但这种模式只适合那些具备自主业务理解,对技术系统有清晰布局的大型金融机构。这样的技术输出,系统交付即结束,对金融业务只有机械式执行,被魏伟称之为1.0阶段的技术服务。

而在企业级金融技术服务的主阵地中小金融机构这里,Fintech企业能提供的高新技术服务是一种新的形态。金融机构可能对他希望打造的智能信贷、智能投顾等产品并没有全面深刻地了解,需要fintech企业一起将能力补足,通过赋能以达到1+1大于2的成效,例如金融机构的数据优势,技术赋能方的算法、客户运营能力。

“系统交付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在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合作不再是追求短期技术外包费用,而是以双方长期诉求为准绳。”魏伟说。赋能对Fintech企业理解金融业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改变了甲乙双方按单做生意的客户关系定位,合作理念走向真正的长远协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