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大麻到青蒿素,围猎市场20载,“资本教父”难翻盘

从工业大麻到青蒿素,围猎市场20载,“资本教父”难翻盘
2019年09月12日 17:17 野马财经

作者|郝美平

来源|野马财经

汪力成曾经是资本市场的先行者,90年代因“洗壳”闻名,后来跨境收购利物浦CDMA荣膺“中国第一商人”,也因此早早晋级“资本教父”之列。

汪力成旗下的“华立系”控股3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80亿,其中两家是正处于黄金期的医药企业。不过,在亮眼的资产版图背后,“资本教父”如今的腾挪日显乏力。

近日,昆药集团(600422.SH)发布公告,详细回复了证监会关于其不超过7亿可转债申请的一些问题。其中主要质疑是关于昆药集团和健民集团(600976.SH)是否涉及关联交易。

在证监会的问询函中,之所以将两家药企放在一起,是因为昆药集团和健民集团均属于“华立系”,背后实控人都是“资本教父”汪力成。而昆药集团也在回复函中,就和健民集团的交易作出了解释。

跟着概念走,股价涨不停

事件的缘由始于今年5月,当时昆药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亿元,主要用于: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平台(4.67亿元)、营销数字化协同平台建设(0.2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2.10亿元)。

这一笔7亿元的融资申请,将昆药集团推至舞台中央。如今,国内迎来创新药的发展黄金期,此时昆药集团申请融资做创新药,不得不说,确实是踩在了点上。

其实早在此之前,昆药集团就已经因为紧跟“热点”,成为资本市场的“医药明星”。

3月,在工业大麻概念风靡之时,主业之一是天麻的昆药集团,因为“天麻,你比大麻多一麻”,被归为“大麻概念股”狠炒了一番,股价从3月4日的收盘价7.44元/股,最高曾上涨至4月11日的15.50元/股,27个交易日股价上涨了108.33%。

看到大麻热度的昆药集团,顺势提交了工业大麻的生产许可申请,正式决定做大麻。

工业大麻的热度还未散去,“青蒿素概念”股又横空出世。围猎青蒿素20年的昆药集团,在“青蒿素热”下,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从6月17日的开盘价9.59元/股,涨至6月22日的12.77元/股。

虽然蹭了一波“青蒿素概念”的热度,不过青蒿素也确实是昆药集团的三大主业之一,早在19年前,汪力成就开始布局。

公开信息显示,青蒿素被国际公认为最佳抗疟疾药物,医药用途广阔。2000年,汪力成决定进入这一潜力巨大,当时却少人问津的领域。

汪力成进入青蒿素领域的信心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青蒿素原料最大的来源地,80%的青蒿素原料均出自中国。

当时华立集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下青蒿种植资源,随后成立青蒿研究所加强青蒿的管理与人工种植开发及利用。

“圈地”完成后,擅长资本运作的汪力成通过收购或者参控股青蒿素提取制药厂、经销商等公司,不仅一举将青蒿素产量提高到国内产量的80%以上,也建立起了自己在国内外市场的庞大销售网络。

2002年9月,华立集团动用近1.7亿元现金,将昆明制药(昆药集团前身)前三大股东云药集团、红塔投资和科耀投资的法人股股权收入囊中,彼时昆明制药的主导产品之一正是青蒿素。

这项收购持续近两年时间,在当时曾被视为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经典案例。2004年,华立集团最终拿下昆明制药29%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彼时,汪力成的资本运作手段已表现得相当成熟。

汪力成拒绝马云,华立系马不停歇

控股昆明制药后,华立集团完成了从资源培育到工业提炼与制药加工,再到系列新药研发,以及药品营销中心的青蒿素全产业链的整合。

再加上,2016年9月,昆药集团出资7000万元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购买其所持有的屠呦呦教授团队开发的青蒿素相关专利及临床批件。至此,汪力成布局经年的青蒿素产业链成为了华立集团的一面旗帜。

其实,青蒿素制造只是华立集团众多产业的一环,其背后则是低调的“华立系”。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某天,汪力成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向他推销广告的年轻人——马云。马云说了一个上午,汪力成却并未“上当”,“华立系”也就此错过牵手未来“马首富”的机会。

只是汪力成在“资本教父”的路上并未停歇。当时,汪力成执掌下的华立集团已是全国电能表行业的龙头,初具规模。

华立集团创立于1970年,起初只是余杭镇生产竹器、雨伞、笔管扫帚三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而成,名为“余杭镇竹器雨具厂”,之后转为生产单相电度表并更名为“余杭仪表厂”。

1978年,汪力成考入仪表厂,成为厂里的一名技术员。1987年,年仅27岁的技术副厂长汪力成被任命为厂长,由此拉开了属于他的时代序幕。

图片来源:华立集团官网

在华立集团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两次多元化,第一次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才真正建立起现在的“华立帝国”,汪力成也开始在资本市场施展拳脚。

1998年,华立集团将上市公司ST重仪纳入麾下,成功借壳,为自己建立起了第一个资本市场阵地。

成为控股股东后,华立集团对上市公司又展开“洗壳”行动。通过实行“债务全剥离、资产全置换、人员全退出”,这次资本运作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典范案例。

此后,华立集团又将ST恒泰拿下,汪力成也被坊间冠以“洗壳高手”之名。在连续的资本运作之中,华立集团的第二次多元化已悄然启动,并一鸣惊人。

2001年9月,华立集团成功收购飞利浦CDMA移动通信部门,汪力成也由此获得《财富》中文版“2001年度中国商人”称号,力压张瑞敏、鲁冠球等企业家排名第一。

此后华立集团广泛涉足医药、医疗健康服务、能源物联网、新材料、创新创业服务等众多领域。其中,华立集团控股有昆药集团、健民集团及华正新材(603186.SH)三家上市公司,参股开创国际(600097.SH)、华媒控股(000607.SZ)等上市公司,实力不容小觑。

图片来源:华立集团官网

一系列的“完美”借壳和收购,奠定了汪力成“资本教父”的江湖地位。

“教父”减速,“华立系”何以立?

声称50岁就退休的汪力成,在2010年如约“归隐山林”。不过在2015年,汪力成又二度闯入江湖。虽然资产还在,但是资本市场新秀涌动,作为老江湖的汪力成并没有占到什么优势。

2016年,汪力成之子汪思洋出任昆药集团董事长,可见昆药集团在“华立系”中的重要性。不过昆药集团能撑起汪力成的期待吗?

青蒿素一直是昆药集团的招牌产业,不过其发展也曾遭遇危机,2007年随着青蒿市场价格的下跌,昆药集团作为青蒿资源的垄断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同年其业务首次出现亏损。

如今,虽然昆药集团作为青蒿素概念股,再次受益,但是摆在昆药集团面前的现实并不乐观,周期长,盈利难问题等已经成为昆药集团发展的“拦路虎”。

2014年,昆药集团的营收是41亿元,到2018年上升至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58%;不过同期对应的净利润从2.92亿元,增长为3.3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51%。利润并没有随营收同比增长,换言之增收不增利,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其盈利能力正在下降。

而昆药集团从青蒿素、大麻到创新药,业务变化背后,发展的焦虑凸显。

作为“华立系”核心资产的昆药集团尚且如此,另外两家健民集团和华正新材,在行业里更没有优势。汪力成通过资本杠杆创建的“华立系”,如今可谓大而不强,这是老将汪力成出马也未能改变得了的现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