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文携景顺长城科技军团详解AI投资逻辑:长期看好AI发展,算力芯片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增长有望超过十倍

杨锐文携景顺长城科技军团详解AI投资逻辑:长期看好AI发展,算力芯片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增长有望超过十倍
2024年02月28日 15:04 资识

“GPT冲击波已经席卷几乎所有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将不得不卷入这一轮AI的大潮中,新一轮的算力军备竞赛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了。”

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杨锐文在昨天(2月27日)下午,景顺长城主办的《重塑与创造——2024 AI+洞察报告》中再次强调AI行业的重要性。

过去一年里,杨锐文不止一次这样说,也多次谈及对AI行业长期看好。

在景顺长城20周年策略会上,杨锐文就表示AI是一件关乎很多互联网公司生死存亡的事,不加入,“死亡”是时间的问题,但加入只有可能保住现有的地位。

2023年的四季报中又写道,AI的发展似乎是跳跃式,而不是线性增长或指数式增长,对中国企业来说,只要跳跃速度不是足够快,就有望快速追赶。

作为成长型选手,杨锐文布局科技行业多年,并非“压赛道”,而是沿着产业趋势进行布局。

对他来说,真正的成长股一定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当前,全球的AI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深信这个行业将会涌现出不少投资机会。

其实景顺长城基金近年来一直在重点关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机会。

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23年6月30日,景顺长城持有电子行业的市值有205.96亿,在持有的所有行业(申万一级)中占基金净值比排在第三,在计算机等其它科技行业的配置也不遑多让。

此外,公司内部将对科技成长有见解、有兴趣、有资源禀赋、科技类股票持仓较多的一批基金经理组成了景顺长城科技军团。

本次直播发布的《2024AI+洞察报告》,已经是由杨锐文领衔的景顺长城科技投研军团继《2023半导体洞察报告》、《2022新能源车洞察报告》之后第三份走心的科技洞察报告。

在本次发布会中,景顺长城科技投研团队对AI产业的发展前景及投资机遇进行了全方位梳理,全程“智”慧满满。

杨锐文首先对AI产业趋势提出了十大预测,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董晗、张仲维,基金经理张雪薇、农冰立、曾英捷、孟棋与研究员贡学博,分别从模型层、算力层、应用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拆解。

模型层好比AI的大脑,贡学博表示,模型未来会沿着多模态与AI Agent两大方向升级,而模型进化的终局是AGI,也就是人工通用智能。

AI的执行机构应用层又细分为软件和硬件。

在软件端,农冰立表示AI应用的商业价值可以在生产力和泛娱乐两个场景体现,其中游戏是最适合和AI结合的场景。

在硬件端,张雪薇表示应用软件的变革将推动硬件的创新,最直观的变化是未来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AI终端,2024年将成为AI终端落地的元年。

最后,算力作为AI的“粮草”和“营养补给”,张仲维预计到2024年,全球AI服务器的市场规模也将会增长到接近千亿美金,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容至800亿美金,未来5年也将保持50%以上成长,并在2032突破2000亿美金体量,实现十年十倍成长。

国产算力芯片董晗表示,基本达到2020年英伟达发布的A100水平,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我们整理了本次发布会的主要内容,分享给大家。

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基金经理杨锐文:对AI产业趋势做了十大预测

过去一年,最火热的科技话题无疑是AI。

ChatGPT犹如平地惊雷一样点燃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线,景顺长城基金也第一时间调集了大量研究资源研究AI,我的同事们做了很多深入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AI+科技洞察报告展现这些研究成果给大家。

首先,我们对AI产业趋势做了十大预测。

AI产业在迅速发展,AI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拓展。

但是,由于人工智能现有的泛化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场景的落地能力还是非常重要。

GPT冲击波已经席卷几乎所有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将不得不卷入这一轮AI的大潮中,新一轮的算力军备竞赛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了。

我们长期看好AI的发展,未来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扎根在这个行业的研究。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张雪薇:2024年将成为AI终端落地的元年

AI这门学科从1950年就已经诞生,人类一直在尝试让机器学会看图、下围棋、说话,直到2022年末 Chat GPT发布后,AI才真正开始进入到普罗大众的视野。

仅用2个月就积攒了过亿的用户,而当前爆火的抖音则用了整整9个月才实现这个目标。

而本轮人工智能的爆发,是因为它不再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机械地只学会一种专长。

它拥有了广泛的能力圈,变成了通用人工智能,介入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人都觉得有用,所以才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

站在当下,我们认为,AI的发展将是一场席卷各行各业的技术革命。

过去一年,AI其实已经经历了一波热潮,市场认为当前AI所有的能力都已被大家挖掘,没有了新的亮点,所以产业进入了低迷期。

但事实并非如此,所有的科技巨头还在夜以继日地投入AI的研发和迭代,因为AI产业发展是多层次、多浪潮的。

按照基础大模型的能力去划分,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的第二个阶段,后面还有多模态、AI Agent到混合现实,再到具身智能等种种的突破可以期待。

未来通用AI的能力还会持续进化,推动机器重塑各行各业的脑力劳动。

AI产业包罗万象,但我们可以通过概括产业链,将其清晰分为三个层次,模型层、算力层、应用层。

模型层好比AI的大脑,模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机器是否聪明;而算力层好比AI的粮草,补充了粮草和营养之后,大脑才能转得快;应用层则是AI的执行机构,包括呈现给我们的软件、搜索引擎和智能硬件等等。

通过这份报告的分析,我们判断在2024年,国内模型层将成为大宗品,需要和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创造差异化。

而应用层,AI将重塑生产效率和交互体验;而算力层作为支撑起整个AI产业的底层投资,将从训练转向推理。

AI应用可能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与此同时,应用软件的变革也将推动硬件的创新。

最直观的变化是未来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一个AI终端。

最有可能成为AI终端的设备是手机和PC,因为这是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最高频的设备,天生具备搭载AI的场景。

目前从产业的准备上,所有主流的芯片厂商如英特尔、高通、联发科等,都已纷纷开始布局终端的AI高算力芯片,而手机品牌大厂、PC大厂也都会在2024年推出诸多具备AI能力的产品,因此,2024年将成为AI终端落地的元年。

除了智能手机,在2024年初,苹果将发布Vision Pro,这是一款混合现实产品,带着它,人们是可以感知到周围的真实世界的,可以在虚拟的画面和现实世界中精准地互动,应用场景可以更广阔地展开。

有很多投资者会担心MR会像VR那样成为一个失败的创新,但未来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和3D数字建模的成熟,更多理想化的虚拟世界都可以低成本生产,不再需要进昂贵的影棚拍摄,用户甚至可以自己创作3D虚拟视频。

随着优质内容的源源不断和随时随地产生,MR的使用粘性和时长也会相应上升,如同现在的抖音平台一样。

苹果发布MR之后,我们认为安卓有望跟随,因为大厂是不会缺席对下一代智能硬件的卡位的。

未来随着主流手机厂家的纷纷入局,我们期待MR设备在硬件上变得更加好用、美观和便宜。

景顺长城研究员贡学博:大模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大模型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们认为,模型进化的终局是AGI,也就是人工通用智能,他不仅能和人类一样思考、学习、执行复杂任务,在能力上也将超越人类的总和。

而今天的大模型,在数学能力、复杂推理能力上,仍然存在着短板,模型的“幻觉”问题也制约了当下的应用落地。

从全球的AI发展趋势来看,下一代大模型将沿着多模态与AI Agent两大方向升级。

多模态大模型可以跟随人类的提示,利于眼动追踪、手势追踪,分析环境中的特定物体,人机交互形态迎来新的变革。

此外,多模态大模型还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工业检测、电商娱乐等更丰富的场景,大幅提升模型的渗透率。

AI Agent本质上,是在基础大模型之外添加了记忆、规划、工具使用和行动模块,让大模型向着AGI的终极目标更进一步。

随着大模型的持续进化,海外大模型的竞争格局走向马拉松式的淘汰赛,模型层每年升级一代,竞争门槛持续提升,参与玩家持续减少,最终的格局是寡头格局。

中国大模型与海外有1年代差,目前已有几十家模型获得监管授权,可以商业化运营,国内模型将持续追赶海外的发展进程。

我们认为,下一代的AI应用将高度整合各类功能,为用户带来自动化的体验。

随着自主AI芯片的落地与推广,算力成本将逐步下降,基础模型的使用成本也将降低。国内模型层格局相对海外更加分散,应用层将获得更高的产业价值分配。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农冰立:游戏是最适合和AI结合的场景

模型更多是讲技术本身,而应用才是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载体。

AI应用的商业价值可以在两个场景体现,

第一,生产力场景,AI提供的是效率价值,它能够辅助各个岗位完成工作,为企业降本增效。

基于AI应用的自动化程度和对于模型缺陷的容忍程度,创意设计、代码开发、智能客服、文档助理等都是相对更有潜力的应用场景。

在法律、医疗等容错率较低的领域,大模型的商业化需要更垂直化的微调和场景落地,商业化的时间点会更靠后。

现阶段我们更看好具备掌握良好用户基础和应用场景的既有玩家,而不是AI原生的新应用厂商。

此外,也看好的具备垂直领域数据壁垒的垂类应用厂商,比如金融、法律这样的专业领域,只有高质量的垂类数据才能够保证模型输出的专业性和深度,这类玩家也有较高的壁垒。

第二,泛娱乐场景,AI提供的是体验价值,它可以大幅提升普通用户和虚拟世界的交互体验。

泛娱乐领域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说图片、漫画、视频、游戏等等,我们认为游戏是最适合和AI结合的场景。

在游戏以外,其他形式的泛娱乐场景也可能会产生各自领域的超级平台。

现在AI赋能的内容创作工具降低了图片、漫画、视频和虚拟人等的制作门槛,对应地,未来或许有可能出现新的漫画、电影或者虚拟人领域的“抖音平台”。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曾英捷:智能车产业有望复制三年前电动化的发展浪潮

AI赋能的另一个重要场景是汽车。

我们团队对智能汽车提出以下四个研究观点:

第一,AI通过赋能感知和决策,将加速智能汽车技术升级;

第二,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奇点即将到来,我们期待行业的爆发时刻;

第三,在智能汽车发展浪潮中,展望全球,中国汽车企业是最具备竞争力的;

第四,在汽车智能化的大贝塔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产业链将酝酿巨大的投资机会。

我们2021年的洞察报告提出一个观点,“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智能化”。

站在当下,我们认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奇点即将到来,智能车产业有望复制三年前电动化的发展浪潮。

首先,有关智能驾驶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其次是智能驾驶技术逐步升级,再加上具备L2+及以上的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的日益增加,我们判断智能化汽车的需求即将来到爆发时刻,而这个奇点类似三年前的电动化的奇点。

如果汽车智能化浪潮如期而至,中国汽车企业肯定是充分受益的,因为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球都是最具备竞争力的。

在汽车智能化产业趋势背景下,我们最看好的是整车环节,其次是智能化相关零部件。

整车环节的竞争格局可能由于智能化而发生改变,变化就意味着机会。

而智能化相关零部件,将充分受益智能化的贝塔,享受行业渗透率快速提升所带来的时代红利,

其中比较受益的新增部件有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等等。

最后,汽车经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变化,中国汽车弯道超车是必然的,中国从汽车大国进阶为汽车强国也是必然趋势。

景顺长城基金经理孟棋:AI的突破是机器人进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AI的突破是机器人进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AI大模型的进步,使得机器人开始真正拥有大脑,变得更像人类。

人类的典型进化包括直立行走、双手使用工具、使用语言交流、学习思考处理复杂的事务,最后是情感表达。

AI的助力下,人形机器人也在这样一步一步进化。

特斯拉近期发布的第二代擎天柱行走速度提升了30%,从一代的单腿瑜伽动作到二代稳稳的深蹲动作,身体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智能机器人的落地节奏可以从应用场景和成本两个维度展开。

应用场景方面将从to B到to C逐步展开。

最初可能用于工厂,其次在商业环境和公共场合也存在大量的需求,最后更大的作用或许在于消费者端多样化的护理与陪伴需求。

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能力也将持续进化,应用场景依次展开,机器人需求量级也将成倍提升。

除了功能的升级,成本的下降是机器人能够大规模落地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如果智能机器人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汽车的价格区间,根据功能的不同,定价从几万到几十万元,或许是他们能够像汽车一样走入千家万户的临界点。

具体的降本路径不仅仅是依靠规模效应,更有赖于中国供应链的参与。

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当前大多由海外供应商供应,价格昂贵。如果机器人达到百万台规模体量,中国制造大规模地参与进来,降本的空间是巨大的。

国产厂商通过参与机器人供应链,将实现自身制造能力的延展与升级。

这其中也充满了机会,通过不断探索新的应用、新的形态,也有机会享受于机器人家族不断壮大的红利。

可以看到,国产机器人供应链,已经开始活跃起来。

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张仲维:算力芯片未来十年市场规模增长有望超过十倍

AI行业以及AI应用发展的基础来自算力的资源投入,算力之于AI,就如同我们现在享受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必须有通畅快速的网络建设环境一样。

因此,类比4G、5G建设,算力投资是应用爆发的必要条件和先行指标。

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算力投资正由训练向推理开始延伸,并更看好长期推理侧的需求爆发。

在美国制裁的背景下,国产AI芯片和生态系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机会。

我们以全球头部云计算厂商经营的数据为参考,可以看到他们整体资本开支强度超过1000亿美金。

对比相关云计算收入业务,也率先实现了增速的企稳回升。

从结构来看,AI算力成为主要的增量投资方向。

我们以算力投资中价值量最大的服务器为参考,2022年全球出货量达到1500万台左右,对应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美金。

现阶段,AI服务器占比不到20%,但受益于下游客户旺盛的投资需求,其绝对规模及份额都将呈现快速提升。

我们预计到2024年,全球AI服务器的市场规模也将会增长到接近千亿美金,占到整体市场的半壁江山。

全球科技龙头也对未来AI的需求拉动给以积极展望。

台积电预计AI相关业务营收未来5年将以50%复合增速快速成长,而海力士预计配套使用的HBM芯片2030年出货量将达到1亿颗,7年成长200倍。

旺盛的算力投资需求,也拉动了对应产业链的经营成长和投资机会。

分环节来看,价值量最大的算力芯片。

根据第三方统计,2023年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达到218.7亿美金。

现阶段,产能供给仍有瓶颈,集中在以台积电主导的先进封装环节,伴随供应链产能扩张及技术扩散,有望在明年中得到改善。

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容至800亿美金,实现翻番以上成长,未来5年也将保持50%以上成长,并在2032突破2000亿美金体量,实现十年十倍成长。

伴随算力需求从算力侧延伸到推理侧,算力芯片需求特征也在发生改变。

早期大模型快速迭代的训练端爆发阶段,芯片的算力及互联带宽为核心指标,同时使用通用芯片可避免专门研发定制芯片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故高算力通用GPU成为此阶段硬件最优解。

随着大规模应用部署推理端将逐步放量,此阶段偏应用定制化且具备成本、功耗、体积等优势的ASIC方案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预计到2025年,云端训练、推理端,ASIC方案渗透率分别达到50%和40%,边缘测推理端ASIC方案渗透率将达到70%。

搭配算力芯片还需要相关的存储芯片。

对比算力芯片,近20年处理器峰值算力提高近90000倍,而存储器带宽仅提升30倍,存与算性能失配制约综合算力,云侧、端侧存力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云侧来看,AI服务器在SSD和Dram上的容量需求将分别达到8TB和2.7TB,约为传统服务器的2倍和4倍。

2024年算力芯片出货为参考,对应配套HBM需求市场将达到接近百亿美金。

端侧来看,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同样拉动存储容量升级,以单次运算100亿参数模型为例,当前手机的存储配置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未来主流方案有望从当下的8GB提升到12GB以上。

从行业层面看,当前存储行业周期已处于底部区间,供给侧收缩叠加AI需求拉动,有望驱动行业周期向上。

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董晗:供应链国产替代有望全面加速

我们把视角从全球拉回到国内,看看这一轮轰轰烈烈的AI浪潮下,国产供应链未来的成长机遇在哪里?

从需求角度看,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工信部统计,2021年国内算力需求规模达到202 EFLOPS,占比32.9%,略低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但是,这些算力的主要构成还是传统的X86 CPU架构。

AI时代,GPU服务器作为主要的需求增量,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

在供给层面,国内AI硬件的产业生态尚不完备,优势环节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的模块,以及整机的组装环节。

而在最核心的GPU芯片环节,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们现在也主要依赖于美国的头部芯片企业。

在价值量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算力芯片环节。

对比性能参数,国产算力芯片在部分硬件参数方面,已经基本达到2020年英伟达发布的A100水平。

这说明我们和世界最先进的已经量产的算力卡,大致只相差一代,其实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能力。

当下国产芯片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尤其是从训练侧来看,国内芯片性能指标是能够满足目前国内大模型的训练需求。

当前差距主要存在于软件生态的适配。

在制造环节,我们的制造能力还是可以满足当期的需求。

目前中美在半导体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割裂”,本土先进产能的扩张能力是国产芯片厂商竞争的关键要素,国内半导体制造设备企业的进步可能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而在先进封装领域,国内厂商已有技术积累,并在积极技术及产能投入下,未来具备更好的追赶机会。

整体而言,国内外在科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AI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不可避免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制约。

近期针对AI算力芯片的禁运,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内算力的投资节奏,但也让终端客户意识到,本土产业链配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供应链国产替代有望全面加速。

如果说,2018年是国内半导体企业的成长拐点,外部冲击下开始了真正自主可控之路。

那么,2023年针对算力芯片管制升级,也将开启国产算力生态发展的新起点。

我们期待并相信着,在像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的牵引下,各个产业链环节将会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国产厂商,并在客户的支持下实现快速的技术迭代。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周周

责编:艾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