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去哪了? 从资金角度,看经济韧性来源

钱都去哪了? 从资金角度,看经济韧性来源
2021年05月11日 13:25 格隆汇APP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开源证券赵伟,作者: 赵伟团队

报告要点

年初资金的主要流向与用途,可作为经济分析的风向标。本文梳理、供参考。

一问:年初以来,信用环境变化?社融放量主因信贷高增、表外融资明显收缩

年初新增社融明显放量,主因表内信贷高增,而企业表外融资和政府债券明显收缩。一季度,新增社融10.2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为主要贡献项、占比达77%。相较2020年同期,一季度新增社融少增8731亿元,其中,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信托贷款为主要拖累项、合计少增2.18万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多增6584亿元。

信贷高增,缘于企业中长贷和居民贷款支撑;企业债券融资回归常态,地方债新券发行偏慢。一季度,企业中长贷放量、新增4.5万亿元,占企业贷款比重超86%;同时,新增居民贷款2.6万亿元、持续维持高位,短贷和中长贷均高于以往同期,与商品房销售等有关。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回归疫情前水平,募资以“借新还旧”为主、占比超83%。地方债新券发行偏慢拖累政府债券,再融资券发行有所前移。

二问:信用派生,主要流向哪里?加速流向新基建、外贸链等,融资分层凸显

分行业看,长期贷款或加速流向新基建、外贸链相关制造业等,企业债券融资向基建链集中。上市公司数据显示,电力、运输设备等新基建相关,专用设备、化学加工、纺织服装等出口受益,及食品饮料、采矿业等行业,一季度长期借款增速较2020年有所提升。前4个月,信用债融资行业分化明显,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及公用事业合计净融资占比超83%,而采掘、房地产等行业融资大幅收缩。

分地区看,贷款融资加速流向东、西部地区,企业债券拖累中部整体融资。一季度社融,东部地区规模居首,中部占比有所回落、西部略有上升。主要分项来看,东部贷款增长较快,与商品房销售较强、广东等地企业贷款增长有关,同时债券融资也主要向沿海地区集中;江西等中部省份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但河南和山西企业债券拖累明显;西部地区居民贷款增长加快,企业债券融资收缩较为明显。

三问:融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尾部风险加快累积,经济影响结构分化

融资分层凸显,或加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尾部风险的累积。信用违约、非标收缩加快等因素,加剧了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融资分层,资金加速流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债务风险较小的领域,导致相关地区和行业,部分债务压力较大、信用资质偏弱的主体再融资压力显著上升,可能进一步加快债务信用风险的暴露。

融资结构特征,也一定程度映射了经济的“K”型分化,内生动能修复仍需观察。结合行业和地区融资情况来看,融资变化指向外贸链、地产链和部分基建链景气较好,东部沿海省市外贸链、东西部地产链尤为典型;行业融资高增,也并不完全反映经济内生动能的强劲,例如,制造业贷款短期占比超过50%、显著高于企业总体贷款,可能与中小微企业疫后恢复偏慢、补充流动性资金需求较强有关。

风险提示:统计过程中可能的偏误和遗漏。

一问:年初以来,信用环境有什么变化?

年初社融明显放量,主因表内信贷高增,而表外融资明显收缩。一季度,新增社融10.2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7.91万亿元、贡献社融的77%。相较2020年同期,一季度新增社融少增8731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多增6584亿元;其余分项中,企业表外融资和政府债券为主要拖累项,企业债券净融资少增9178亿元、信托贷款多收缩3440亿元,地方债新券发行偏慢拖累政府债券少增9197亿元。

信贷高增,缘于企业中长贷和居民贷款支撑。一季度贷款分部门来看,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4.5万亿元、同比多增超过1.4万亿元,贡献企业新增贷款86%以上,而企业短期贷款缩量、同比少增1.1万亿元;新增居民贷款2.6万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同比转正,中长期贷款1.98万亿元、同比多增7200亿元左右,居民贷款持续放量与商品房销售较好等有关,地产调控加强下,持续性还需跟踪。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逐步回归常态,募资仍以“借新还旧”为主。2021年一季度,企业债券融资8600亿元左右、与正常年份大体相当,较2020年同期明显缩量、主要受疫情背景下债券融资放量的高基数拖累。从募资用途来看,债券融资仍以“借新还旧”为主、偿债比例同比抬升1.5个百分点至77%;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债券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投向建设项目比重略有上升。

地方债新券发行进度偏慢拖累政府债券融资,再融资券发行与到期存在一定错位。截至4月底,地方债新券发行规模仅3800亿元左右、比以往年份同期的规模都低,与地方债额度下达较晚等有关。同时,再融资券发行规模较多,前4月发行已达1.2万亿元、占全年地方债到期规模的49%左右,而到期规模不到7300亿元。往年经验来看,地方债再融资券年度发行略低于地方债到期规模。

二问:大规模信用派生,主要流向哪些方向?

企业中长期贷款或加速流向新基建、外贸链相关制造业等。分行业的企业中长期贷款数据不可得,而上市公司长期借款占全口径企业中长期贷款比重相对稳定,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长期借款作为替代指标,或有一定参考意义。从上市公司长期借款来看[1],电力、运输设备等新基建相关,专用设备、化学加工、纺织服装等出口受益,及食品饮料、采矿业等行业,一季度长期借款增速较2020年有所提升。

注释[1]:本文剔除了部分缺失值、保持同一主体的连贯性。

信用债融资行业分化明显,多数行业募资用于偿债比例进一步抬升、尤其是偏中下游的行业。前4月,信用债净融资向建筑装饰、交通运输及公用事业行业集中、三者合计占比超过83%,而采掘、地产等行业净融资大幅收缩。从募资用途来看,7成以上的行业募资用于“借新还旧”的比例超过70%,其中家电、机械设备等偏中下游行业偿债比例的抬升幅度相对较大。

专项债投向棚改增多、对基建的支持有所减弱,但已发行规模偏少,后续变化仍需紧密跟踪。截至4月底,专项债投向基建的比例最大、达47%,略低于2020年的54%;以城乡发展、民生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占比为21.9%、较2020年回落2.5个百分点;棚改专项债的规模有所增加、占比达19%,较2020年高出8.1个百分点。此外,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的专项债有所增加、占比超过5%。

分地区看,贷款融资加速流向东、西部地区,企业债券拖累中部整体融资。一季度社融,东部地区规模居首,中部占比有所回落、西部略有上升。主要分项来看,东部贷款增长较快,与商品房销售较强、广东等地企业贷款增长有关,同时债券融资也主要向沿海地区集中;江西等中部省份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但河南和山西企业债券拖累明显;西部地区居民贷款增长加快,企业债券融资收缩较为明显。

三问:融资结构特征,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效应?

融资分化的影响逐步凸显等,或加快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尾部风险暴露。信用违约、非标收缩加快等因素,加剧了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融资分层,资金加速流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债务风险较小的领域,导致相关地区和行业,部分债务压力较大、信用资质偏弱的主体再融资压力显著上升,可能进一步加快债务信用风险的暴露。后续需关注偿债压力加大、发债主体资质偏弱的部分中西部省市、及采掘等行业。

融资结构特征,也一定程度映射了经济的“K”型分化,内生动能修复仍需观察。结合行业和地区融资情况来看,融资变化指向外贸链、地产链和部分基建链景气较好,东部沿海省市外贸链、东西部地产链尤为典型;行业融资高增,也并不完全反映经济内生动能的强劲,例如,制造业贷款短期占比超过50%、显著高于企业总体贷款,可能与中小微企业疫后恢复偏慢、补充流动性资金需求较强有关。

注释[2]:一季度中长期贷款根据公开数据推算。

重申观点:信用“收缩”带来的经济影响,已出现一定结构分化。政策“退潮”下,信用环境已进入加速收缩通道,对经济的影响或逐步显现。2021年,政策延续精准直达思路操作,继续推进财政和货币直达操作、优化资源分配等,进一步推动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助于缓解信用“收缩”对一些薄弱领域的冲击。产业结构近年来的持续优化,或也使得本轮信用“收缩”的影响分会明显。传统模式依赖度高的区域、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而代表转型方向的新兴产业、传统行业中已基本完成出清过程的行业龙头,受到的冲击会非常小。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年初新增社融明显放量,主因表内信贷高增,而企业表外融资和政府债券明显收缩。信贷高增,缘于企业中长贷和居民贷款支撑;企业债券融资回归常态,地方债新券发行偏慢。

(2)从资金流向来看,融资分层进一步凸显,长期贷款或加速流向新基建、外贸链相关制造业等,企业债券融资向基建链集中;贷款融资加速流向东、西部地区,企业债券拖累中部整体融资。

(3)融资分层凸显,或加快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尾部风险的累积。同时,融资结构变化也一定程度映射了经济的“K”型分化,内生动能修复仍需观察。

风险提示

统计过程中可能的偏误和遗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