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装饰”中关村论坛

用智慧“装饰”中关村论坛
2024年04月26日 18:02 首都建设报

未来飞行器、激光折射……

这些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室内装饰效果。作为“操盘手”的北京建工装饰集团(以下简称“建工装饰”)项目团队对作品呈现的效果信心满满。

这份自信不仅来自团队追求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更有诸多发明专利的加持。4月中旬,该项目第4项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升机吊点处的自复位吊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正式获批,同期还有5项发明专利申请正在审核中。

提前谋划雕刻装饰细节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主会场位于海淀公园北侧,设计强调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整个建筑呈现卧伏造型,无围墙设计让建筑隐藏在环境中,成为森林中的会议中心。

外型设计未来感十足,内装更要突出科技质感。在建工装饰技术总监崔畅看来,科技感并非使用多少高大上的材料和设备,而是要对工程有整体策划,特别是加强细节质量管控,用近乎于高标准的内装质感塑造科技范儿。

2022年底,刚刚开始进行地下结构施工时,装饰团队便根据项目建设概念图开始研究内装视觉样板。“结构内部多曲面造型让整个空间圆润多变,搭配灯带穿插,使得空间酷似科幻片中宇宙飞船的感觉。”崔畅说。

为了让实体装饰与设计效果一致,施工团队同概念设计和结构设计单位进行了反复推敲对接,结合方案制定了室内精装修研究课题,提前对每一个装饰环节制定严谨细致的方案,并在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甚至是工程还在结构施工时,装修深化方案已经完成了大半。

提前策划为细节处理赢得了时间。最新落地的发明专利便是团队解决的传统会展大厅细节处理的难题。常规的会展大厅因其功能多变需要设置大量吊钩用于安装设备,使用完毕后钓钩会通过卷扬机拉回到屋顶,由于拉升过程易产生晃动,吊钩基本都是外露,吊孔也呈现暴露状态,美观性大打折扣。

整个主会场共有133个吊钩,相当于在屋顶掏133个洞。建工装饰技术团队在吊钩下挂上一个锥桶形底座,施工时在屋顶孔洞内部插入金属管,这样吊钩提升穿过屋顶时只会碰到金属管,避免了碰撞对屋面损伤,而吊钩没入屋顶时底座如同关门一样将洞口封住,让整个屋面实现整体性的统一。

在崔畅看来,相比结构方案的通用性,装饰方案很多时候都是独特性。“装饰装修很多方案可能只用在某一个点位,繁琐细碎的工作只有提前介入,发现未来施工的难点并进行提前调整,才能保证施工品质。”崔畅说。

以灯为媒塑造科技线条

灯带的布置是实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部科技感的主要来源。而1830米的灯带随着内部多曲面造型结构变化,产生的视觉环绕效果成为内装科技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看似普通的灯带背后蕴含了两项发明专利。崔畅介绍,最初的方案是两块装饰板之间扣入灯带,但试验段施工完成后发现,墙体材料可以随形而变,但看似柔软的灯带却是由一个个5厘米大小的电路板拼接而成。“不可能把电路板设计成软的,这就造成了在局部灯带安装后会出现起翘问题。”崔畅说。

如何让灯带和墙体融为一体,技术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灯带沉入装饰板拼缝中、将灯带嵌入反光灯槽、3D打印灯带等方式,不断试验看效果,最终悬浮式悬挑灯槽成为最佳答案。

悬浮式悬挑灯槽是在两块装饰板之间掏出一个凹槽,将灯带嵌入凹槽内,从外面只见光不见灯。可如何保证光线的亮度,同时低区又不能让人能伸手摸进去,技术团队开始了研究。

不让手摸进去需要在灯槽中安装立板,但是立板会影响工人操作。技术人员将原本与外装板成90°的立板改为楔形,增大内部空间,便于施工人员作业,同时低区灯槽宽度仅有4.5厘米,使用中很难将手伸进去,而在楔形内部还设计了卡槽,灯带安装在统一的位置,光照溢出效果更加均匀,灯槽边缘也被改成圆角,让触感更友好。

对于该项目,灯带的曲线布局是主会场整体装饰效果成败的关键,接近地面的灯带采取嵌入式隐藏设计,而在顶部灯带的安装中,针对屋顶曲面线条的一种新型的灯带安装技术提高了安装的精确性。

从图纸上可以看出灯带如同一个塞子塞进灯槽内,其外露部分为硅胶设计,两侧安装了造型如同蓑衣黄瓜的固定翼,崔畅说:“这种以1厘米为间隙的固定翼让工人安装灯带有可调整的空间,施工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多项发明解决细节难题

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内,诸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断涌现。

建工装饰科技质量部副部长、项目副经理李明介绍,建筑中心点设置了“未来飞行器”概念的艺术灯光装置,它既是公共空间焦点的照明,也是论坛科技多媒体表达的载体,营造出变幻莫测的丰富效果。“这个飞行器是装饰工程最惹眼的地方,也是我们技术叠加比较复杂的项目。”李明说。

“飞行器”挂在屋顶,半透明结构的材质加上灯光的照射通透感十足,但完成后不能从“飞行器”上看到一个吊点外露。“总重8吨的‘飞行器’,需要100多个吊点来拽起它,如果吊点明显如同脸上长满麻子一样。”崔畅说。

为了解决“脸面”的需要,技术人员在内部的吊点位置增加了同材质的方柱,把方柱作为“飞行器”和吊点的过度,实现了将“飞行器”的“麻子脸”变为水润光滑细腻的“肌肤”。

同时,“飞行器”结构设计上将原本设计的密如蛛网的管钢改为强度更高的型钢。崔畅说:“这样的改动是利用型钢的强度,来减少结构密度,不仅便于安装,后期维修时,工人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飞行器内穿梭、检修灯具。”

而在“飞行器”四周,4个名为“天眼”的巨型ETFE膜结构天窗将自然光直接导入室内,这4个天窗的结构造型宛如瀑布顺滑向下,曲线造型对框架龙骨的加工提出了新要求。“常规做法的逐根安装无法满足造型要求,我们将整个装饰结构方案通过三维技术进行模块化切分,并通过工厂的数字化加工,形成单片2米左右的单元模块,运抵现场直接安装即可。”李明说。

由于项目地面安装了地采暖,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技术人员将脚手架体系进行优化,把受力点从面状布局改为点状布局,李明说:“这样的设计可以减少脚手架的布置密度,确保地面地暖和顶部装饰同步作业,此外,还能满足场地内运输车辆及人员通行需求。”

由于整个项目设计的幕墙与结构之间的层间封堵部位总长度大约200米,带来了首层地面出现承载力薄弱部位。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技术团队将原本需要全部填充混凝土的结构变成了空心层,里面布置了一排“工”字钢作为支撑体系,这样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减少了混凝土用量,减轻层间封堵部位荷载,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

除此之外,围绕弱电布线的可分向开合装置、曲面紧急出口指示灯贴合安装技术两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至此项目累计申报发明专利数量达11项。而建工装饰也通过该项目向打造全国知名暨建筑行业一流的设计、施工综合建筑装饰服务商更进一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