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花是怎么炼成的——记鲁花集团董事长孙孟全

鲁花是怎么炼成的——记鲁花集团董事长孙孟全
2018年02月01日 16:22 大嘴章鱼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作者:张静波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曾经,中国的食用油市场由益海嘉里和中粮两大巨头把持,它们身世显赫,一个外资,一个央企,挟金龙鱼和福临门两大招牌号令天下。

直到90年代末鲁花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这个山沟里走出的民营企业,短短数年便崛起为食用油市场的第三极,雄踞花生油第一品牌,令对手侧目。

鲁花的崛起,还拯救了一个产业。没有它,中国的花生极有可能重演大豆的历史,被进口产品替代。

而鲁花的崛起,靠了一个人:孙孟全。

为人民服务

鲁花的前身,是山东莱阳姜疃(tuǎn)镇物资站。

1983年,孙孟全被任命为站长时,物资站只有五六人,平房四间,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每半年换一任站长。

碰上这种烂摊子,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孙孟全却迎难而上,他是个从不服输的人。

孙孟全早年曾到东北扛木头,上班头一天,别人就给他脸色看,排最重的活儿,想把他吓走,但他咬牙坚持下来。每天忙完回到营地,累得床都上不去,两手使劲摁着床边,才慢慢躺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又接着干。

接手物资站后,孙孟全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他砍掉水泥、建材等项目,把精力放在农产品上。理由是,物资站背靠黄土地,应该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而服务农民最好办法就是做好农产品。

这种“宁农勿工”的思路,一度被上级领导斥为不务正业,却给物资站带来了生机。上任第一年,孙孟全就扭亏为盈。

更重要的是,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让孙孟全悟出了通过帮助他人来成就自己的经营哲学,也发现了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商机。

有一年,地瓜大丰收,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地瓜干卖不出去,堆到没地儿放,眼看就要生虫坏掉之际,他们找到孙孟全帮忙。

孙孟全一看都是街坊邻居,没想着赚钱就应承下来。他四处打探,终于在青岛找到一家急需地瓜干的酒精厂。一番磨合,敲定了生意:物资站按每斤一毛钱的价格把地瓜干收上来,加点运费和人工费,再卖给酒精厂。

有了销路,大家干劲十足,有的装包,有的封袋,有的记账,热火朝天干了三个月。最后一算账,竟然赚了3万元,老百姓也都很感激,握着他的手说:要不是你,我们的地瓜干都烂掉了!

本来只是单纯想帮忙,最后不但帮了老百姓,自己还赚了钱。这让孙孟全大受启发:做生意,不能耍心眼、玩计谋,把别人服务好,赚钱就会水到渠成。后来,他把这总结为两句话:

“为他人就是为自己,为自己必须利他人;有自己必须有别人,有别人才能有自己。”

经过几年的发展,当物资站变身为生产花生油的鲁花植物油厂时,孙孟全决定把他的这个想法总结为一句话刻到工厂的高墙上,作为办厂的指导思想。

想来想去,熟读毛主席著作和语录的他,想到一句话:

“为人民服务”。

而他创办鲁花植物油厂的构想,也是从这句话中来。

世界花生在中国,中国花生在山东,山东花生在胶东。但当时的胶东,花生种出来卖不出去,能卖也卖不上好价钱,原因是没有配套的深加工厂。

没有怎么办?孙孟全决定,做一个出来,带动并引领农民通过种花生来致富。

到今天,鲁花集团已经带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发展花生种植基地100万亩,油葵种植基地30万亩。

这些基地每年为农民创造收入50多亿元,带动1000多万农民增收致富,并吸纳7000多名农民到企业务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运输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1万多人。

2003年12月14日,我国国家领导人视察鲁花时,拉着孙孟全的手对他说:“由于你们的努力,使消费者和农民都得到了好处,好,做得很好,希望你们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5S独门绝技

1986年,刚刚创办鲁花植物油厂,孙孟全就碰到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新沂油厂

当时,食用油主要有两种加工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土法榨油,工艺简陋,卫生条件差,加热时容易起沫冒烟,而且黄曲霉素经常超标。

另一种是化学浸出法,用溶剂对原料进行浸提,然后高温精炼,经过“六脱”后炼出来的油,香味和营养却流失了。

总而言之,两种工艺都不是好办法,也生产不出真正的好油。这些油吃多了,很多人慢慢患上“三高”等疾病,而残留的溶剂也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如何去除黄曲霉素,又留住花生的浓香和营养,是个世界难题。孙孟全决心解决这个难题,因为他有一个朴素的愿望——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健康的油。解决的办法是,自己发明一套新的加工技术。

大家被这个想法吓坏了,反对声一片,说这难度太大,连老外都搞不定。孙孟全不信邪,他说:“外国人解决不了的难题,中国人不一定不行!”

带着这股子劲儿,孙孟全在厂房下挖了个地下室,披星戴月像搞核武器一样研究起来。很多人见面就问:“孙孟全,你一天到晚在地下室干吗?像疯了一样。”

得知他的雄心后,这些人嘲讽道:这穷山沟里,难不成还能飞出金凤凰?

这更激发了孙孟全的斗志。他广发“英雄帖”,诚邀全国各地专家,只要有技术,能降低黄曲霉素,就请他们来指导,并安排公司的技术人员跟着学习、研究,遗憾的是,孙孟全领着大家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结果,还是没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些专家走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把技术人员召集起来,告诉他们:你们继续去研究,有问题直接向我汇报。

长达六年的攻坚克难,无数次的挫败后,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一天,技术人员跑到孙孟全办公室,兴奋地说:“我们发现问题在哪里了!”样品出来后,一检测,黄曲霉素含量达到了未检出,而国家标准是≤20ppb。

ppb是一个浓度单位,相当于每千克含百万分之一克。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如今载入史册,被鲁花人称为“5S物理压榨工艺”的独门绝技。

该工艺由焙炒生香技术、纯物理压榨技术、无水脱磷技术、去除黄曲霉素技术、恒温储存技术五大环节组成,全程无化学添加,也不存在溶剂残留,既去除了黄曲霉素,又留住了花生固有的浓香。

“5S物理压榨工艺”横空出世后,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组进行科技成果论证,结论是,该工艺科技含量高,是世界领先的食用油制造工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引领了我国食用油工艺发展的方向。

花生油流水线

当鲁花向外界宣布这一科研成果时,世界专家都震惊了,他们没想到,这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竟被中国一家民营企业攻克了。

2013年,鲁花凭借这一核心工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是食用油行业获得的最高荣耀,再创中国食用油行业的技术新高。

做花生油专家

有了5S,孙孟全信心十足,拉上几大箱油,就到一家粮油店推销。

几个人吭哧吭哧把油抬到对方老板的办公室。横说竖说,对方就是不要。没办法,只好搬出来。搬到大厅时,有人不小心手一滑,箱子坠落在地,油流了出来,香气四溢。

“哪来的油,这么香!”人群沸腾了。老板走了出来。

“这是你的油?”老板问。孙孟全点了点头。“抬进来吧!”

几个人又吭哧吭哧搬进去。老板很满意,定下了所有的油。

因为这个小插曲,鲁花的油很快火遍齐鲁大地。济南、烟台等地都出现了抢购潮。

就在鲁花征战山东期间,中国食用油市场发生了一场革命,给孙孟全带来了压力。

1988年,新加坡嘉里粮油与中粮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南海油脂。经此牵手,马来西亚粮油大亨郭鹤年如愿进入他觊觎多年的内地粮油市场。

三年后,南海油脂推出金龙鱼食用油,开启了中国粮油的小包装时代。此前,内地老百姓一直食用散装油。金龙鱼名义上是合资,实际掌控在郭氏手中。中粮不得不另立山头,推出福临门食用油。

至此,中国食用油市场两大寡头垄断的格局初步形成。

当嘉里和中粮上演两强争霸时,鲁花还是偏安一隅的地方企业,尽管练成了5S独门绝技,但影响还局限在山东本地,无力与两大寡头抗衡。

为了壮大实力,孙孟全决定跟一家外商合作。双方约定,鲁花只提供散装油,不负责市场销售。但后来孙孟全发现,对方在鲁花油中添加其他的油,尽管这在当时是行业惯例,但孙孟全接受不了。

原因是,这样做,生意是大了,却违背了他的初衷。他的初心是,为消费者提供纯正的花生油。

在一次会议上,孙孟全据理力争,希望对方改变做法,怎奈势单力薄,他失败了。不过,作为折中,对方允许鲁花独立生产自己的小包装花生油。

这对鲁花来讲,是一个新的开始。孙孟全踌躇满志,但他很快就尝到苦头。由于鲁花的花生油成本高,定价不菲,消费者并不买账。

“掺兑”的油卖得好,纯正的花生油却销售惨淡,这让孙孟全大为光火。他很快意识到问题出在品牌上,“不就是因为人家的牌子硬,而我们鲁花的牌子不如人家吗?”

于是,孙孟全开始研究起品牌的事。

怎样建立品牌呢?定位是关键!当时,市场上的食用油种类很多,鲁花的油虽然好,但完全被淹没了。要想走出红海,就必须找到差异化的定位。

孙孟全认为,鲁花的优势是花生油,而这个细分市场还没有领导品牌。他决定将鲁花的确定为做花生油的第一品牌。

为落实这一战略,鲁花无论在包装设计还是广告诉求上,都刻意彰显自己作为花生油的品牌属性,让消费者看到花生油,首先就想到鲁花。

在一则经典的广告中,丰收后的农民用手剥开一粒饱满的花生,一滴油自上而下滴入油桶,溅起油花。伴随这一画面,鲁花花生油的形象深入人心。

而“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的标识,更是将鲁花品牌和权威捆绑在一起,尽管这一标识后来被禁用,但它无疑为鲁花积累了声誉,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

事实上,这一标识也并非孙孟全虚张声势。

2009年6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当场称赞孙孟全:

“鲁花有名啊,孙孟全!我们每天都吃鲁花油!”

2016年,鲁花的销售收入超过230亿元,连续多年雄踞花生油第一品牌,实现了一个地方企业到行业领军者的蜕变。

们的努力,使消费者和农民都得到了好处,好,做得很好,希望你们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为上帝酿一瓶好酱油

做企业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有创新的冲动。

这是孙孟全经营鲁花的哲学。在此基础上,他还自创了一套德才兼备的理论。“爱心是德,是不变的,创新是才,是变化的。爱心和创新兼备,企业就会生生不息”。

他说,这是鲁花不断发展的根源。

当初做花生油,孙孟全的初衷是让老百姓吃上健康油;后来做酱油,他心里装的还是老百姓。

酱油是中国人的发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人们就在制酱时发现了酱油。但真正把酱油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

公元755年,酱油技术随鉴真传入日本。后者在近代融入工业技术,并培育出独特的米曲霉菌种,最终超越自己的老师,成为东方酱油的代表。

2002年,孙孟全到日本参观,发现日本酱油的质量远高于国内。当时他就想:酱油明明是老祖宗发明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就酿不出更好的?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新冲动。

生物科技二期净酿仓

鲁花要担起这个责任!

回国后,他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筹建酱油研发中心。

酱油好不好,首先看菌种。为此,鲁花潜心十年,从日本引进珍稀菌种,经过反复改良和实验,最终培育出独有的鲁花酱香菌。

发酵是又一重要环节。为了杜绝传统日晒的污染,鲁花建起净酿仓,模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让酱醪(láo,成曲和盐水混合物)在密闭环境中,听着音乐发酵。

发酵完了,需要取油。传统水淋法稀释了酱香味,而鲁花利用独有的物理压榨技术,直接将发酵原浆中的酱汁压榨出来,不添加一滴盐水,全面保留了酱油的原汁原味。

通过上述三大技术生产出来的酱油,口味自然鲜美,不含任何防腐剂,鲁花人自豪地将它称为“自然鲜酱香酱油”。

自然鲜出来后,调味品中心负责人问:“孙总,您看厂区标牌上写句什么话好?”孙孟全沉思片刻,脱口道:“为上帝酿一瓶好酱油!”

在孙孟全心中,这个上帝就是消费者。

看似灵光闪现的一句话,背后暗藏着鲁花的感恩文化。鲁花人从内心里谢天谢地,并将它写在企业的感恩词里。

因为感恩,所以敬畏。

在孙孟全看来,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敬畏心,就会干出掺假勾兑等坑害百姓的事来。他反复告诫下属:我们是为上帝酿酱油的,敬上帝,敬消费者,你就凭良心酿吧!

这种敬畏心在生产中转化为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最终转化为消费者的好评。

自然鲜刚上市时,鲁花做过一次免费试吃活动。大瓶上挂一小瓶,消费者买回家后,先试吃小瓶,如果觉得口感不好,可将大瓶原价退回,一些人认为这样做有风险,但孙孟全坚持做,他相信自己,也相信消费者。

结果,不但没有人退,很多人还推荐给了亲朋好友。

世界品质评鉴大会是国际权威的质量评鉴机构,素有食品界的“诺贝尔奖”之称。2017年,有众多酱油厂家参评,竞争很激烈。

南方一大厂获得银牌,引以为傲;日本酱油蜚声世界,却在此次大奖上空手而归。只有鲁花拿到了金奖,创造了中国酱油的历史。

这样的油料鲁花不要

产品好不好,质量是关键。

孙孟全在创业之初,就把品质放在第一位。当年做物资站时,鲁花和很多企业一起往欧洲出口花生,大多数企业都只想着多赚钱,没把质量当回事。

孙孟全却小心翼翼,每次都挑最好的花生。别人要求破损率不超过3%,他一个坏的都不许有;别人要求含水量不超过9%,他严格控制在8%以内。

到后来,欧洲人点名要他的货,有多少要多少!而其他企业都是有配额的。

那一年,他们赚了几百万。

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孙孟全对品质的追求。

创办鲁花后,他向全厂下达了一道死命令——“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并将它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中。

为了管控品质,鲁花从源头抓起,在各地设置原料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跟踪花生的长势。他们还斥巨资,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花生综合检测仪,这种仪器全球只有五家企业在用,在中国,鲁花独此一家。

进入鲁花的原料,加工时都有详细的跟踪记录,以确保每一个批次都可以溯源。在生产过程中,鲁花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生产出来的油还要经过严格检测,每批必检。

在鲁花,大家都知道,孙孟全是个“很随和的老头”,但这个老头有时候也会发火,而他发的火基本上都是为了质量。

有一次,某大型粮库低价处理陈年油料,一采购员看到后很心动,向公司打报告要投标,结果被孙孟全驳回:这样的油料鲁花不要!

还有一次,一大型商超跟鲁花合作,定制一款超市自有品牌的调和油,前提是鲁花降低花生油配比,但被孙孟全拒绝了,他从来不干降标准的事。

鲁花不仅抓花生油的质量,连瓶盖、纸箱等都要自己做,用的都是最好的料。有人提议可从外部订购,孙孟全断然否决,理由是:交给别人做不放心。

为了质量,孙孟全也没少干“傻事”。

在食品行业,大家习惯将产品分成不同等级,按等级定价,而鲁花却坚持分类不分级,全部一个标准。对此,孙孟全很“倔强”:鲁花只做最好的。

调和油市场鱼目混珠,很多产品只含10%的花生油,却标上花生调和油,国家也没有强制标准。鲁花顶着压力,全面公布旗下调和油产品的配方比,业内一片哗然。

在这种“倔强”的坚持中,鲁花花生油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自1992年问世以来,从未在相关部门的抽检中出过质量问题,被评为“国家级放心油”。

不对农民打白条

孙孟全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做企业背靠的也是农村。因此,他对农民感情很深,视农民为衣食父母,小心维护他们的利益。

2004年,花生大丰收,前来送货的农民排起十几里长队,蔚为壮观。有人看销售这么火爆,建议公司把收购价往下压一压。

孙孟全一听就火了,对大家说:做人不能忘本,鲁花的原料都是农民种的,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没有鲁花的今天。爱农民就等于爱自己,农民好了,鲁花才能一直好下去。

从此,再没有人敢提降价的事。

随行就市,这本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法则,但在孙孟全那里就是行不通。他把农民的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在鲁花30年的历史上,从不对农民打白条,所有收购都是现款现结,从不拖欠。

为了提高农民种花生的积极性,孙孟全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争取利益。2009年6月,时任总理温家宝视察山东时,孙孟全提出“一增一减”的建议。

“一增”是指通过培育花生良种,提高花生产量,带动农民再增收;“一减”是指通过5S压榨工艺,提高油的香度,让人们少吃油。

孙孟全之所以提这个建议,一方面是给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是对国产花生的担忧,毕竟几年前国内大豆市场被外资“洗劫”的惨剧还历历在目。

2004年前后,国际大豆价格飙升。在追高情绪的笼罩下,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纷纷与国外供应商签下大单。几个月后,大豆价格暴跌,上千家企业走上绝路,被外资收购。

事后,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控制了国内80%以上的大豆加工量,而我国大豆种植业也遭受灭顶之灾,至今大豆自给率不足15%。

孙孟全见证了这段历史,他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国内花生种植业。

作为国内花生油第一品牌,鲁花每年采购数百万吨花生,对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

而从性价比来看,进口花生不但价格更低,品质也不次于国产花生,但凡一家营利性企业都难以拒绝。但孙孟全坚持用国产花生,因为鲁花的企业宗旨是“产业报国,惠利民生”。

很多人说,你一个农民企业家,低头挣钱就行了,喊这种口号干吗?对此,孙孟全回应道:“企业小了是自己的,大了就是国家的、老百姓的,这是我们的责任。”

1、鲁花的球体核心论

在鲁花,每天早上七点半,所有员工无论在总部,还是各地工厂,都会准时参加一个例行的晨读会。会上,孙孟全和员工一起读经典,读鲁花文化。

这一雷打不动的制度,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天风雨无阻。

很多企业搞文化建设,形式多过实质,而鲁花文化的每一个字,都是孙孟全在经营中一点点悟出来的。

鲁花的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球体核心论。

在这套体系里,孙孟全把人生成功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处理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人生要成功,一定要追求最高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奋斗目标。一个人如果没有人生目标,注定要在空虚和痛苦中度过余生。

在鲁花,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爱心是鲁花的向心凝聚力,创新是鲁花的发展提升力。它同时也是鲁花人的行动纲领。

孙孟全将这个过程归纳为一个正三角形,顶点代表追求人生最高点。

第二步:处理我们和别人的关系

生活中,很多人处理不好和别人的关系。在孙孟全看来,这主要是对人对事的认识上出了偏差,凡事总想当第一。

争当第一是好的,但怎样对待别人呢?答案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学会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维。

具体来讲,要求别人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倒三角的低点,谦虚谨慎、尊重别人;要求自己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正三角的高点,自信并充满激情。

因此,在鲁花,孙孟全经常讲,有自己必须有别人,有别人才能有自己。有了这样的定位,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使自己形成一个核心。

第三步:处理我们和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自然、社会和环境的支持。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单枪匹马也只能是孤胆英雄。

人最怕的就是独。因此,在孙孟全看来,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融入团队,形成球体,做成核心,整合社会资源。

这是人与人在能力上的最大区别。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当你融入了团队,你为人人服务,人人也为你服务时,你就能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英雄变成领袖。

在这一过程中,你的核心会演化成一个球体。在孙孟全看来,能力有多大,球体就有多大,辐射力就有多大。

2、先爱,利他,孙氏成功学

球体核心论,归根结底,强调的是两个字——道德,核心是先爱、利他。

这并非孙孟全另辟蹊径,老祖宗早就教导我们,要讲道德。例如,孔子讲仁爱,墨子讲兼爱,孙中山讲博爱。

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太虚,是骗人的。孙孟全却认为,这里面有大智慧。老祖宗不是让我们吃亏,也不是教我们做圣人,而是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因此,在鲁花,孙孟全强调:明道多德,行道有神。只要明道了,行道就会有如神助。“富从德来,世界一切获得都是道德的结果。”他说。

用到企业经营上,就是“消费者不是傻子,你对消费者厚道,消费者就用钱给你投票,你的生意才能基业长青。反之,你偷奸耍滑,赚得了人家第一次,赚不到人家第二次,自然也就自绝于市场”。

这就是孙孟全强调的,“明道多德,利人为公,先爱他人,以德取得”。道德不是让你做圣人,不是让你不成功。相反,道德是让你“得道者多助”,你帮助大家,大家帮助你,就能“以德取得”,厚道多得。

如果你怀疑在今天这个物欲横飞,甚至尔虞我诈的世界,讲道德是否还能成功?那么,孙孟全三十年一路走来,就是一个答案。

当年经营物资站,一年扭亏,两年大赚,大家都说这人有能力。孙孟全却说:这不是因为能力,首先是因为道德。谁不会为人民服务?谁不会抓好质量?但很多人会做,却不做,或者做得不够好。

孙孟全去做了,而且死心塌地地做好,于是他成功了。

为什么会成功?一开始,孙孟全也没明白,只是自觉不自觉地按规律去办。后来,他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了答案。

“反者道之动”,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充满了辩证思维。它告诉我们,道是朝相反方向走的。天天想着赚钱的人,是永远赚不到大钱的。

反过来,不怕吃亏,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想着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最后却赚到了钱。从这个意义上讲,德有多高,财有多厚。

基于这个逻辑,孙孟全提出了“先爱”思想。这后来成为鲁花文化的核心。走进鲁花的工厂和办公区,随处可见“利人为公”“先爱他人,以德取得”这样的标语。

当你有了爱心,你就不会弄虚作假;当你有了爱心,你就会关心消费者的健康,就有了创新的冲动。在孙孟全看来,做企业,只要有这两句话就够了。

做5S压榨油时,孙孟全六年磨一剑,一心只想让老百姓吃上好油。结果,鲁花不但没吃亏,反而从老百姓的好口碑中赚得钵满盆满。

有一年,某工厂过年发福利,以前都发鲁花,那年突然换成其他油。结果,全厂几千号员工质问工会主席:你为什么不发鲁花,是收礼了吧?

为了解决卖花生难的问题,鲁花把工厂建到农民家门口。农民们都说:“鲁花的工厂就是我们自己的工厂。”

地方政府也很高兴,不但无偿送土地,还把厂房盖好。因为鲁花不管在哪里,都是创收大户,不仅带动农民增产致富,还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政府贡献税收。

孙孟全对员工也很有爱心。在鲁花,他经常讲,多换思想少换人。很多人离开又回来,有的甚至六进五出,鲁花也不嫌弃。

孙孟全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他有一个有形和无形的理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无和有两个方面组成的,人也是由思想和形体组成的。”他认为,无形的比有形还重要,因为有形都是无形创造出来的。比如,世上本没有鲁花,但因为有了要创办一个鲁花这个“无形”,于是,有形的鲁花就出来了。

也正是把这无形和有形参悟得好,贯彻有方,孙孟全才不断“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生”出一个生生不息的鲁花。

对老员工,孙孟全更是关怀备至。他曾亲自交代,不能让他们下岗,也不能让他们干重活。有人不理解,他却反问:“干了大半辈子,咋能让他下岗?”

在他的带动下,鲁花的员工个个一身正气。虽然待遇不算高,但当地人都喜欢把孩子送到鲁花,理由是:“鲁花有正劲,不教孩子歪毛病。”

孙孟全还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每年给老家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在他办公室里,养着一盆花,跟了他三十多年,每次搬家,都不舍得扔掉。

鲁花还要大变样

从小物资站到行业巨头,孙孟全自信找到了一条成功之道。

但食用油市场瞬息万变,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因此,他始终强调四个意识:超前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

在他看来,鲁花这三十年之所以成功,就是时时处处首先预料到失败,才避免了失败。

这几年,一个新的重大工程又被他提出来,像当年搞“5S物理压榨工艺”一样进行攻克,而且这一次难度更大,也更加系统化,一旦成功,其意义也同样重大。

花生油,鲁花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但孙孟全并不满足,因为花生油的油酸还有提升的空间。

油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天然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目前,油酸较高的橄榄油基本上靠进口。为了让中国老百姓吃上更加健康而且美味的好油,孙孟全决定给花生油再来一次创新与变革,让它的油酸含量提上来。

这次创新与变革需从花生种子开始,而且已经进行了四五年。

2012年,鲁花开始培育油酸含量更高的花生新品种,目前已经种植了十几万亩。

从试种情况来看,鲁花高油酸花生的油酸含量已达80%,而且产量也提高了30%以上。

2017年9月,鲁花崭新的高油酸花生油已投入生产并销往市场。因其香味浓郁,营养价值更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这对花生产业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巨变。对中国乃至世界食用油而言,也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一旦普及,极有可能改变未来中国的食用油格局。

对此,孙孟全信心满满:“你看着吧,不出五年,鲁花又会有个大变化。”

文章转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

请勿直接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