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2022年09月11日 20:50 销售兵法

作者 | 樊登读书 · 瑾山月

作者@硬核小白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只叫小黑的蜗牛,在一处被人施了法,只能按照规定的螺旋式线路前行。

但在小黑看来,他一直走的都是从A到B的直线。因为小黑的思维停留在一维空间,认定直线是不能变成螺旋状的。

当小黑走出魔咒后,来到了一个超大的球面上,但小黑用尽了浑身力气,还是爬不出这个球面。

因为这时,小黑的思维虽然进步了,但却停留在二维世界,认定平面不会弯曲成一个闭合的球。

毕竟,二维的球面,在三维空间里才能看透。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变成小黑,看似被外界环境困住,实则是受限于自己的思维模式。

顺丰创始人王卫所说:

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是偶然,但若能长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可能从思维到行为都跟别人不太一样。

思维,是一个人的上层建筑,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及行为方式。

头脑是生活的指挥官,思维是行动的先行军。

很多时候,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并非“怎么做”,而是“怎么想”。

以下三种错误的“思维模式”,看看你有没有。

在对话节目“八典一客”中,心理学博士李松蔚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学生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愁眉苦脸向他求助。

一番交谈下来才发现,这个学生并非学历不行,能力不强,而仅仅是因为写不出简历。

每次开写前,这位学生脑子里就像打地鼠一样,一会冒出一个想法。

加一句做公益的内容吧,补充一下社会实践吧,再谈谈自己的理想吧,这个措辞再换换吧……

每次写简历,他都死死盯住屏幕,任由思绪乱窜,而双手却敲不出一个字。

李松蔚建议他想到什么马上写下来,写完后将文件删掉,再有想法再马上写下来。

一周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学生竟然从回收站,拼出了一份完整的简历,并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太容易在“碎片化思考”中迷失心智。

刷手机时看见别人带货,你也忽然想进军直播行业;

见同事考职称,你也想停下原本的工作计划复习备考;

得知朋友办了健身卡开始减肥,你也蠢蠢欲动,幻想自己瘦下来会多棒……

一个个莽撞的念头,在脑子里像雪片一样飞。

而我们则像钓鱼的小猫,一会扑蝴蝶,一会捉蜻蜓,结果什么事都浅尝辄止,干什么都毫无常性。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

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想要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

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的目标服务。

很多时候,“灵光乍现”只会削弱执行力,“突如其来”的点子会让事情更复杂。

对待碎片化的想法,最好的做法是要么直接删除,要么进行整理。

唯有如此,我们的精力才能聚焦到具体目标上,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有一个基督徒,每天去教堂祈祷:“主啊,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做过坏事。我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你让我中一张彩票吧!有了这种彩票,我可以做买卖、建房子,环球旅旅……”

可无论怎么祈祷,他都一无所获。

直到死后,这位基督徒才怒气冲冲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么虔诚,你却从来不帮我?”

上帝无奈地摇摇头说:“我愿意帮你,但你至少先买一张彩票吧?”

随心所欲的乱想,对生活起不到任何实际性的作用。

深思熟虑搭配行动,才能让我们垂直深耕,不断跃迁。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面对新的工作机遇,左思右想举棋不定,结果千载难逢的机会被别人抢走;

在一段并不愉快的关系中,是留是走拿不定主意,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错过了更好的人;

想改变现状寻求突破,却前怕狼后怕虎,最终想来想去,原地不动。

我们笃信做人做事“三思而后行”,可结果却是过度权衡,四思、五思、六思而后行,甚至没有行。

这种“纠结式思考”,正在把我们拖入生活的泥淖,使得我们越挣扎越泥泞,越思考越焦躁。

“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有位比他还硬核的老妈——梅耶•马斯克。

这位老妈,人称70岁网红,以一头白发走遍T台,在美国时代广场独占4个广告牌。

可就是这么一位励志女性,年轻时却被不幸的婚姻困住9年。

22岁时,涉世未深的梅耶被初恋男友的求婚冲昏头脑,早早步入婚姻殿堂。

没想到,男友在婚后判若两人,他变得性情暴躁,喜怒无常,还有暴力倾向。

蜜月时,他就开始家暴,哪怕梅耶后来怀孕了,这个男人都没有丝毫收敛。

人前,他对梅耶讽刺挖苦;人后,则对梅耶肆意打骂。

梅耶做梦都想离婚,但各种顾虑又使得她犹豫不定,止步不前。

“离婚后,父母会不会伤心?”

“我一直在家带孩子,离开丈夫,我能不能养活自己?”

“单身妈妈,会不会被人欺负、孤立、排挤?”

……

一想到离婚,脑子里就会浮现无数个问题,像虫子一样啃噬她;可不离婚,却又很难与暴戾的丈夫好好生活。

到底是大胆冲出牢笼迎接挑战,还是退回魔窟继续忍受?

这个问题困扰了梅耶9年,直到被丈夫打晕送回娘家,她才迈出了离婚这一步。

之后,梅耶奋起直追,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她不无感慨地说:“当我们坠入苦难的泥沼,务必记得,让自己越快挣脱越好。”

知乎上有个讨论度极高的话题——#有纠结症怎么办#。

翻看评论区,才知道眼下的生活里,竟有这么多人活在纠结中。

大到就业、结婚、买房子,小到今天吃什么穿什么,追哪部热播剧,都让我们举起不定。

我们一边自嘲患上了“选择恐惧症”,一边又陷入“纠结式内耗”不可自拔。

结果往往是,事情毫无进展,而自己却筋疲力尽。

殊不知,遇事不纠结,遇人不纠缠,才能集中力气击碎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惜命的最好方式,是拒绝情绪内耗;做事的高明手段,是当机立断,伺机而动。

自媒体人@奇点不奇,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90年,有个叫杰里·斯特宁的人,被国际慈善组织派到越南去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到了越南后,杰里发现这里非常落后,别说卫生和教育了,连基本的喝水吃饭都困难。

他本想在半年内拿出解决方案,可很多专家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

所有的问题,都因为穷。而穷,不是靠几个营养学家就能解决的。

但特里没有停留在这种表面思考上,他进一步想:难道整个村子,就没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吗?

顺着这个思路,特里在村里找到了几个健康宝宝,并开始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

几周后,他终于发现了奥秘:原来这些孩子每天吃四顿饭, 饭菜里有妈妈掺进去的小虾、小螃蟹、红薯叶子。

这些食材很常见也很有营养,但大部分村民对孩子的饮食没多想,导致对轻而易得的好东西视而不见。

最后,在特里倡导下,越南民众开始调整饮食结构,仅仅六个月,65%的孩子就改善了营养不良的问题。

不管是那些只下表面功夫的科学家,还是固守旧念的村民,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停留在最肤浅的思考上,而不愿深入探索,更不会主动打破认知茧房。

曹德旺年轻时,跟着村民一起卖白木耳,当别人埋头苦干时,他却通过思考和实践,发现江西的卖价是福建老家的两倍,于是他低买高卖,把木耳运到江西,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美国投资专家罗伯特•清崎,大学毕业后进公司做职员。当同龄人朝九晚五上班时,他却在研究金钱的运行规律。之后辞职下海,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最终成为百万富翁;

《第二性》的作者波伏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时代,通过读书和思考,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流派,还打响了女权运动最响亮的一枪,被评为“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

电影《教父》里有句话说的好:

在一秒钟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性的思考。

我们宁愿在肤浅里打转,也不愿逼自己深入下去,探究事情的本质与规律。

思考是件异常艰苦的事情,难度不比任何事小。

但真正的高手,绝不会在思考上蜻蜓点水,反而是有意识地刻意练习,主动去做有深度的事。

作家刘润说:平庸的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卓越的人改变思考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活得吃力,混得一般,并非是因为不够拼,症结很可能出现在思考模式上。

感觉脑子里一团乱,那是碎片化思维在作祟;总被思绪绊住脚,那是纠结式思考在搞鬼。

修剪掉思维的杂枝,才能专注地深入思索,想别人之未想,做别人之未做。

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思一想中,产生云泥之别。

愿我们拿起思考这把利剑,在激荡的生活里,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