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平台揭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硅谷”展现新风貌

国家级平台揭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农业硅谷”展现新风貌
2024年05月21日 19:15 新华报业网

陈温福院士团队项目、江苏苏智云蟹数字产业链总部项目等23个项目现场签约;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公共研发平台、兽用疫苗分子设计与制剂公共研发平台两个农业农村部公共研发平台揭牌;哈茨木霉菌NJAU4742靶向根系调控技术、河蟹智能分选机等十项创新成果现场发布……5月17日,在2024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发展大会上,“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为主题,“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院士大咖、专家学者、企业家及园区领导共同探讨的话题。

作为全国首家、华东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经过六年奋进,通过建载体、搭平台、设基金、优政策、强服务、聚生态、促转化,用真抓实干的创新实践,描绘出“农业硅谷”的新风貌。

院士项目签约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为更好地服务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对接废弃生物质资源利用、耕地质量提升、实现‘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需求,我们将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内成立以生物炭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产业化为目的的高科技企业,同时通过集聚行业优势资源和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打造以生物炭为核心特色的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对于新签约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陈温福院士团队于2005年启动生物炭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秸秆炭化还田”新理念,并在生物炭产业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陈温福院士团队项目负责人、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生物炭研究院副院长李无双介绍,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炭化还田”可以更好地提升耕地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的“碳中和”问题。

“该项目落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各方面条件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将和南京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上的协同创新,共同解决生物炭产业上下游的成果转化问题。”李无双说。

除了重量级的院士项目,发展大会现场还签约了12个高科技企业项目、4个辐射引领项目和6个浦口区涉农项目,江苏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佳格耕耘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入园企业还获颁“农创中心高质量发展企业”奖,这既是招商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辐射引领项目中,南京国家农创中心与江苏才林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现场签约,项目针对省内各区域水稻品种特点,以浦口区为中心,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推广优质水稻新品种,推进三品一标体系建设,共建全省优质原粮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还分别和南京高淳区、连云港东海县、安徽省马鞍山市签约,通过技术与产品支持,共同推动解决高淳区低产田土壤改良,东海县黄川镇盐碱地土壤结构调理改良,马鞍山区域水稻、油菜、蔬菜等优势作物生产发展中农机短板等问题。这些辐射引领项目的签约,充分发挥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立足全市、服务全省、辐射带动长三角科技兴农的作用。

项目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据介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自实体运行以来,围绕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功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方向,引进院士团队10个,落户2家院士工作站,签约项目420家,入驻企业159家。在关键细分领域已经基本形成“一个院士团队+一个龙头企业+一批高科技农业企业”产业布局,初步打造出“邻居就是客户”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

创新成果发布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这是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天然使命。发展大会上集中发布了10项创新成果,这些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最新成果,目前都已经应用在田间地头,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哈茨木霉菌NJAU4742靶向根系调控技术,来自落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南京思农生物有机肥研究院。该项技术是从沈其荣院士团队菌种库资源中,挑选出优质木霉菌株,该菌株能重构土壤健康微生物区系、高效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浦口区的种植大户,南京众鑫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名文的感受最为真切,“去年我们使用该菌剂的水稻,根系更加发达,植株普遍高出5-10厘米,每穗多20—30粒,亩均产量提高15%以上。”

当天,沈其荣院士也出席了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发展大会,他表示,将充分发挥落户农创中心的院士工作站作用,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

此次发布的创新成果中,河蟹智能分选机来自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由赵春江院士团队采用相关技术,实现了河蟹品质特征的高效分选及数字化管控,目前在南京、常州等大闸蟹养殖基地推广应用;十字花科叶菜类蔬菜系列化杂交F1代新品种来自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由邹学校院士团队采用相关技术模式,大幅提高种子的纯度、发芽率等,系列化新品种已累计在13个省份推广面积120万亩次,亩均效益较传统品种提高20%以上……

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内,众多入驻企业的加入,也让创新成果更加丰硕。

南京亥客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元宇宙养猪”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将养猪业中的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实现智能化和高效化的养殖。公司董事长王晓冰介绍,“由于对非洲猪瘟等疾病的防控,国内养猪场不允许外人进入。我们通过给养猪场进行三维建模,配备大量的传感器,包括给猪配上电子耳标,可以让养殖专家在戴上VR眼镜后,便能观测和感受到养猪场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猪的食量和喝水量等各方面数据,不仅能进入场景,还能实时互动,有效解决养猪的效率和安全问题。”

在农业新领域积极探索,亥客技术这样的公司并非个例。据介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入园企业已累计申报专利400多件,在辖区内落地近10个产业化项目,打造40多个高科技应用场景,与江苏省内外20多个涉农区县、园区开展战略合作,推动近百项科技创新成果输出应用。

国家级平台揭牌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占地约2000平方米,采购仪器设备72台(套),历经两年建设,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农业农村部公共研发平台在本次发展大会上揭牌。这个国家级平台由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重点聚焦农药残留、抗药性与作物药害等监测与评价、安全与科学用药等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一旦农作物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需要有新的农药来替代。新的农药应该由我们自主研发,而不是从国外引进,避免被别人‘卡脖子’。”南京农业大学农药抗性研究中心主任周明国介绍,目前,国内的农药创新和国际上的高水平还有差距,而平台的建成投用,可以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利用平台还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企业开展更多合作。

致力于打造“农业硅谷”,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此次揭牌了农药风险监测与创新应用、兽用疫苗分子设计与制剂两个农业农村部公共研发平台,将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园区集聚。

在此之前,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相继建成了智慧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创新、绿色智能肥料创新、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家禽健康养殖数智化技术集成4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投用后成效凸显。其中,长三角地区叶菜类蔬菜遗传育种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与南京新创蔬菜分子育种研究院合作,已成功培育出新海青375、新快白191、结球乌菜等品种,一经推出就成为省、市农技部门重点推广的品种。

加快建设科研平台,只是南京国家农创中心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的一处缩影。目前,园区已建成56万平方米科创载体;设立了17.8亿元科创投资基金;给予政策、资金、资源的大力支持;打造“一站式”中心、质量小站等服务体系,全力为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奋楫扬帆风正劲,砥砺前行谱新篇。站在新的起点,围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将聚焦建设创新策源地,鼓励支持院士团队、重点实验室和高校院所释放新潜能;聚焦建设产业聚集地,打造链条完整互为配套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聚焦建设服务新高地,深入探索服务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新方法、新路径,为更多区域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解决方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