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外来人口不是洪水猛兽,城市落户不应设学历门槛

李铁:外来人口不是洪水猛兽,城市落户不应设学历门槛
2019年06月04日 18:27 老晋房产观

城市“抢人大战”,在石家庄又有新突破。不设置任何门槛和条件,只要有落户意愿,拿着身份证和户口簿,就可以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作为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户改”对全国各类城市确实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石家庄模式”是否可以持续或复制,还有待观察;不过我们确实需要重新审视一直以来影响城市发展的人才观。

移民创造繁荣,管理者“唯学历论”

从国际经验看,移民城市大多是发展最快的城市,因为移民是最富有活力的人群。在中国,人口流入城市或外来人口比重大的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不管这些外来人口给城市公共服务带来多大负担,也不管他们原居地在哪里,受教育水平如何,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城市文明是否适应,对城市形象带来多少不利影响——他们对城市建设及各类产业和行业带来的活力,以及创造的价值,都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外来人口大量进入城市,曾经带来一系列所谓城市病。很多城里人他们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他们破坏了城市形象,带来了治安管理的麻烦,甚至影响到了城市的公共服务的供给。每到春运期间,各类媒体都在大喊“狼来了”。可如果任何一个城市敢于彻底清除外来人口,我想这个城市一定会瘫痪,这不是危言耸听。

如何认识外来人口?确实是许多城市管理者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囿于传统观念所限,他们的认识只限制在一个所谓“人才”认定范畴内。之前发生的城市“抢人大战”,从设立门槛到降低门槛,大多是围绕着学历认定,例如从博士到大学本科。即使是工人,也一定要有技师的名号等等。殊不知,学历固然重要,现实却并非如此。城市人口供给并不完全取决于学历,市场决定了城市对各类人口的需求。

香港落户政策的启示

我曾经到香港专门询问过如何获得当地长期居留证。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在香港的就业时间连续超过7年,就可以取得香港长期居留的资格。为什么香港只认定工作年限而不考虑学历呢?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就业岗位。一是就业岗位有长期需求;二是就业岗位没有学历和非学历区分;三是就业年限长,代表就业单位对工作能力的认可。

反观内陆城市,对就业岗位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我们从来没认真考虑过一个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就业,毕竟对政府来说,这好像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他们对城市发展的概念,大多停留在GDP增长,高端创新和国际化概念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最基本需求,城市产业和市民需求。

对产业来说,城市当然需要科技研发和企业创新人才,有了这些还需要劳动者,可能这就是对于政府来说最无奈的事情。工业需要最多的是蓝领工人,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打工者。所以我们在起草有关文件的时候,提出当前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服务业有研发和创新,但对于城市来说,最基本的服务业,离不开无需学历支撑的各种简单就业,例如保安、快递、宾馆和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单位的清洁工等等,这些人构成城市人口结构的主体部分,而且是绝对的城市必需的就业人员。如果离开他们,城市的瘫痪在所难免。

宽容外来人口,提高服务业水平

我注意到,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量城市从来不清理人口,在外来人口管理上,经常处于“模糊”状态。

这些城市没把更多公共服务给予外来人口,但对于他们按照市场方式解决自己的教育医疗问题,也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如果采取控制和清理人口的城市政策,或者高压关闭民办服务性机构,这些城市的产业将会无法生存,因为企业将成为劳动力的无源之水,所谓GDP也将是一句空谈。

从服务业就业质量的提高方面,看外来人口的作用,更能说明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经常诟病各种服务人员短缺,服务质量下降。典型案例有五星级酒店清洁卫生的脏乱差,各种幼儿园的服务质量低下等等。这些外来人口如果没有在城市长期就业的预期,本着干几年赚点儿钱就走的想法,服务质量怎么会提高?

中国在城里打工的人有2.26亿,如果他们对自己的就业岗位建立在终生和长期预期的基础上,他们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岗位和工种,会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及水平,所谓工匠精神就会进一步普及。有了工匠精神,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改善城市的服务业供给水平和提升质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外来人口让大城市“推迟变老”

从另一个角度谈外来人口,他们的作用相当于新鲜血液,给城市注入活力。据统计,上海和北京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率分别为26%和19%。由于外来人口因素,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率下降到19%和16%。

其实我看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一点,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外来人口的二代和三代。上世纪初的老上海,也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大量外来人口拥到上海,从事最低端的行业。我们看到的是城市贫困现象极为严重。但目前上海人的主体,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这些当年打工者的后代。他们接受了城市文明熏陶之后,承接父辈和祖辈闯荡江湖的基因,他们才有可能会成为最富有活力的上海新生代城市居民。

那时候的新生代现在已经成为中生代,可是未来的新生代产生在哪里?还是要看外来人口的活力,看我们如何公平的对待他们。如何把他们当做城市人才和新鲜血液。

只有提高了这种认识,我们的城市政策才有可能避免所谓“人才”认识误区,才有可能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才能把公共服务供给的“好钢花在刀刃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