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新区发现3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和3种深圳新记录物种

深圳大鹏新区发现3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和3种深圳新记录物种
2024年05月18日 07:23 羊城派

深圳市大鹏新区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生态节点,也是深圳的生态基石。新区森林覆盖率超77%,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三年保持一类。在年度调查工作中,大鹏新区调查发现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别为小灵猫、白腹海雕和黄胸鹀,代表了大鹏新区内森林、海洋和农田这3种典型的生境类型。

发现3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针对大鹏半岛海域面积广阔的特点,在大鹏湾和大亚湾海域开展海上补充调查,其中在大亚湾海域的多个地点,均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海雕的活动,估测有1-2对白腹海雕在这里长期栖息。

白腹海雕

白腹海雕高度依赖于清澈无污染、鱼类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并且周边要有高大的树木供其筑巢。它们也是深圳体型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长可达85厘米,翅展可达2.2米。在我国,白腹海雕主要见于华南沿海地区,数量十分稀少。

黄胸鹀

为全面掌握大鹏新区的水鸟栖息地现状,通过在辖区内数个农田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到多种水鸟、农田鸟类和猛禽,最让人惊喜的是,调查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胸鹀。黄胸鹀又名禾花雀,是一种高度依赖于草地、稻田等开阔地生境的小型雀鸟,体型约15厘米,跟麻雀接近。黄胸鹀再次现身大鹏新区的农田,说明农田独特的生态价值,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灵猫

小灵猫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灵猫科动物,体型比家猫略大,2021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过使用红外触发相机在大鹏半岛不同地点多次记录到了小灵猫的影像和视频,说明这里的小灵猫尚有一定的种群规模,未来仍有继续壮大的可能性。

确认3种深圳新记录物种

在大鹏新区的年度调查工作中,再度确认3种深圳新记录物种,分别为狭叶海桐、白顶玄燕鸥、黑叉尾海燕。

狭叶海桐

其中,狭叶海桐为海桐科光叶海桐的变种。常绿灌木,高1-2米,全体近无毛。叶带状或狭窄披针形,长6-18厘米(或更长),宽1-2厘米。伞形花序顶生,有花多朵,花梗长约1厘米。蒴果长2-2.5厘米,种子红色。生于山坡林中。

白顶玄燕鸥

白顶玄燕鸥以海中游鱼或软体动物为主食,主要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区域海岸或岛的礁岩峭壁上。该物种在我国台湾的澎湖有繁殖记录,本年度调查中在大亚湾海域记录到,是深圳市的新记录,同时也是广东省内首次记录。

黑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为小型大洋海岸鸟类,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岸和附近岛屿与海上,非繁殖期则主要在海上生活。常成群在海面低空飞翔,偶尔也到岛屿上觅食,飞行特点似燕鸥,在水面上多弹跳及俯冲。本年度调查中,在大鹏半岛东南部近海区域记录到该物种。

接下来,大鹏新区将继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五年全域覆盖的目标,通过多部门联动,加强辖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同时,积极开展调查成果转化,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宣传普及,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鹏故事,为深圳市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大鹏力量。

文、图|蒋佳元 林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