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牛回应“裁员风波”:属于人力结构正常调整

途牛回应“裁员风波”:属于人力结构正常调整
2017年12月27日 00:20 TBO旅游商业观察

12月22日,有媒体爆出,从21日起,有疑似“途牛员工”的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称“途牛旅游网总部12月21日上午突然辞退大约400人,有的整个部门被裁掉”。一时间,该消息在网络舆论中激起不少风波。

从媒体对某社交平台的截图中,可以看到,途牛“裁员”的消息也引发了同行公司员工的热论。

坊间甚至猜测,途牛前不久宣布单季首次盈利,正是基于对人力成本的大幅压缩得来。不过这或许站不住脚:据途牛相关人士介绍,此次裁员主要涉及研发岗位,而途牛官网显示仍有许多其他岗位还在招聘状态。

对于网络传闻,途牛公关部负责人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此次裁员人数并未超过200人,源于公司为了对研发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并否认了“突然辞退”的说法。

途牛公关负责人告诉TBO,公司从优化结构、缩减成本的综合角度考虑。另外,途牛方面表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涉及到员工权益补偿,途牛将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相应人员权益。

为什么途牛这一轮裁员引发了相当的关注?其中很关键的因素,或许在于经济大环境以及旅游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比如,郑州大学副教授刘春雄在年初发表过一篇文章《“转型裁员”的时候到了,大企业是重点》,其中提出,大企业裁员的事件未来会愈来愈多,他将这轮裁员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于企业的经营导向发生了变化: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率导向、利润导向。而落在旅游与互联网的交叉行业——在线旅游,这样的变化更为明显。

在资本深度介入旅游业的前几年,“烧钱换流量”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常识,价格战这种残酷的手法也成了商战的主流模式——原因无他,皆因资本支持这种玩法,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本钱;而企业也无需考虑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只需要盯紧自己的市场份额大小和增长速度。彼时,携程、艺龙、去哪儿、同程、驴妈妈,以及途牛,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一策略,换言之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选择。

但资本寒冬到来,和“互联网下半场”的开始,让身在其中的公司必须重新适应新的环境:“烧钱换市场”转眼间就成了过去,资本开始要求企业具备清晰的盈利模式,“哪怕只盈利一块钱”。在这种背景下,高曝光、大流量的地位,在企业里逐渐让渡于“精准有效的转化率”,精细化的运营能力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今年9月,途牛营销副总裁王树柏在接受TBO采访时曾表示,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途牛在营销上投入巨大是基于移动端起步晚、为提升APP下载量等战略考虑。“而当市场的知名度和覆盖率基本达到94%-95%,那一时期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王树柏告诉TBO,现阶段途牛需要在意的是——企业真正的销售怎么样、用户满意不满意、有没有回头客、复购率如何?怎么把投资回报率提升上来?这些才是“有品牌“、“有流量”之后的核心。

但任何一次方向性的企业战略调整,都会伴随阵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途牛需要从价格战时代走向盈利时代,需要做的其实不只“优化人力结构”这么简单——只是之于舆论而言,这是最容易引发讨论、甚至谩骂的部分。

一个典型的表现是,途牛实际早就解释过盈利的原因,但在此次“裁员”舆论事件中,这一点似乎被遗忘了:11月29日,也就是宣布单季盈利两天后,途牛CEO于敦德在2017途牛合作伙伴大会上,向媒体解释了途牛得以盈利的原因——过去一年完成了专属会员服务、自营门市结构调整、自建地接社等多项升级。

于敦德强调,途牛第三季度的盈利不是来自于简单的削减费用,而是来自于类似上述实践的业务突破和结构调整。未来,这些结构性调整的工作还会继续。而这样的调整,在行业里其他公司身上,要么已经发生,要么正在发生,只是没成“新闻”而已。

回望此次途牛的裁员风波,在这样的阶段,大众把关注焦点更多的放在裁员是否合规、辞退员工利益是否得到保障上,而针对本次裁员途牛确保相应人员权益,也表现出了应有的担当。真正优秀的公司,都会在这种难以取舍的问题上,展现出魄力与温度并存的色彩,这也是公司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TBO将继续保持观察。

本文作者:TBO谢晓青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