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找诸葛亮做CEO可能是个坑

讲真,找诸葛亮做CEO可能是个坑
2018年06月13日 09:50 人民创投

文丨吕永奇

来源丨人民创投(ID:renminct)

西蜀集团董事长刘备伐吴失败,死于白帝城。临终托孤时,他跟CEO诸葛亮说,如果新任董事长刘禅不足以辅佐,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赶紧表明心迹。不巧的是,事实被刘备说中了一半,新任董事长刘禅各方面能力确实不咋地。但诸葛亮却始终初心不改,一心一意辅佐于他,没有任何不臣之心。在刘备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西蜀集团几乎全靠CEO诸葛亮苦撑大局。再加上此前刘备创业时他起的重要作用,诸葛亮一代名臣贤相的形象光耀千古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以今天创投领域的标准来衡量,诸葛亮却未必是一个好的CEO,西蜀集团的最终破产,他应该也是有责任的。

战略过于理想

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恢复与东吴集团的联盟,而后平定孟获等边疆异族势力。在大体稳定了西蜀集团之后,他开始实施自己此前的北伐战略,先后六次出击曹魏集团,试图夺取中原市场,兴复汉室,史称“六出祁山”。

诸葛亮的北伐带有较强的理想色彩。因为早在刘备邀请他出山之际,他就在《隆中对》里提出了从汉中出兵,取长安,下洛阳,灭曹兴汉的步骤。如今刘备不在,新任董事长刘禅能力不足,整个西蜀集团的大权落在CEO诸葛亮手中,他自然能够不遗余力地实现梦想。

在诸葛亮的夙兴夜寐之下,整个西蜀集团的治理还是过得去的。但跳出集团内部,从整个三国形势来看,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做法有些脱离实际。根据史料,在三国后期,魏国人口大约在440万人上下,总兵力应超过50万。而蜀国人口不足百万,供养10万军队已经很吃力。但在这种情况下,西蜀集团持续北伐,无异于一个轻量级选手不断挑战重量级选手,失败几乎是难免的。

但诸葛亮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试图夺取曹魏集团的市场。这可以理解为他是在实现刘备的夙愿,酬答他的知遇之恩,但更重要的,恢复汉室一统河山也是他诸葛亮的人生理想。这一点早在《隆中对》时便已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和刘备一拍即合,刘备才会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理想主义有其好处,有一座理想的高地,人生的方向感会更清晰。但问题是,理想主义有时候会异化为机会主义。作为当时西蜀集团的CEO,作为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诸葛亮当然明了西蜀集团和曹魏集团在实力上的显著差距。但他仍然一次次北伐,很可能就是怀抱着某种“万一”的考量。万一北伐时曹魏集团内部动乱了呢?万一曹魏集团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呢?万一蜀军超水平发挥了呢?万一北伐成功了呢?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诸葛亮在明知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六出祁山,很可能就是试图找出曹魏集团的某个缺口,把握住这个万分之一的机会。从这个角度上看,诸葛亮或许确实有些过于理想主义。

战术过于谨慎

北伐曹魏集团之前,蜀国名将魏延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审时度势,趁着从未带兵作战且不喜军事没有谋略的皇帝女婿夏侯楙担任陇右总指挥,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即明面上与魏军对峙,但暗地里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直插长安。拿下长安和潼关后,诸葛亮即可率大军从斜谷出兵,与魏延会师于通潼关。由此则关中可定,恢复汉室可待。

然而诸葛亮却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一旦有失,则五千精兵必将全军覆没,因而不予采纳。魏延反问,如果按照诸葛亮的计划,从正面大路进军,则曹魏集团可以从容布置,尽起关中兵马迎击蜀军,则旷日持久,只怕猴年马月也拿不下中原。诸葛亮回答说:我从陇右走平坦大道,依照正规打法进军,怎么会不胜?

事实如何呢?诸葛亮采用常规打法从陇右进军,屡战屡败,损失何止五千人,仅街亭一败,就损兵折将两万有余。他却始终坚持正面进攻,结果先后北伐六次,耗费钱粮无数,未得寸进,反而极大消耗了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国力,为西蜀集团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由于夏侯楙能力较弱,魏延率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获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虽然冒险,或许仍不失为一个可以一试的选择。而按照诸葛亮的保守打法,走大路正面进军,各方面劣势和弊端极为明显,六出祁山的结果就是证明。

兵者诡道也,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强调以正合,始终不肯冒险,以至于后来有“诸葛一生唯谨慎”之说。但只以正合的做法,显著放大了蜀国国力薄弱的短板,很不利于达成目的。同时,作为西蜀集团的CEO,过于保守的诸葛亮不仅自己不肯冒险,还扼杀了团队骨干寻求突破的大胆计划,这或许同样不妥当。

创业之际,市场环境复杂。采用常规的策略撬不动市场大概是很常见的,因为与行业头部相比,创业公司的实力要弱小得多。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寻求突破,可能就得摒弃保守做法,大胆创新。倘若CEO谨慎过度,只怕黯然收场不可避免。

人才培养不足

刘备在世时,十分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他笼络了一大批人才,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李严、蒋琬等诸多名士,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一众战将。这些人为西蜀集团的创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刘备死后,新任董事长刘禅能力有限,决策权落到了诸葛亮手中。从当上顾命大臣到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担任CEO的十一年里,蜀国似乎一直在吃刘备留下的人才老本儿。以至于随着老一辈人才的陆续凋零,原本能力平平的廖化因此成名,“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谚语流传后世千百年。

也不能说诸葛亮不重视培养后备人才,被他挥泪处斩的马谡是他培养的人才之一,后来的接班人蒋琬、费祎也包括在内,从曹魏集团投降过来的年轻将领姜维也深受其赏识。马谡刚愎自用,蒋琬、费祎过于文弱,真正拔尖的只有姜维。他被诸葛亮认为是整个凉州最为杰出的人才,一直受到大力培养。但问题是,后备人才的培养需要成体系,有梯队,单单一个姜维远远不够。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人才选择上还有显著倾向性。西蜀集团力弱人少,本来可用人才就不多,但身为CEO的诸葛亮却似乎并不重视占西蜀集团人口绝对多数的益州本土人士。和孙吴集团的吴人治吴、唯才是举不同,在诸葛亮执政时期,益州人士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他提拔重用的人,包括马谡、蒋琬、费祎、姜维等,都不是益州人。这大概只有一种解释,据史料,刘璋虽然暗弱无能,但对蜀人却很好。而西蜀集团是刘备人反客为主夺取了刘璋的地盘建立的,决策层自然会都对蜀人怀有深深的戒心。先有刘备,后有诸葛亮,均是如此,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个习惯,即事无巨细都要躬亲。这一点往好了说叫鞠躬尽瘁,责任感强,往不好了说就是对谁都不放心。诸葛亮对整个西蜀集团控制到什么程度呢?即便连军队中二三十军棍这样的惩罚,他都要亲自过问。这样一来,团队中其他人谁还敢做主?正常情况下,CEO应该给整个团队尤其是后备人才合理授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多多参与实践,多多历练。但你根本就没把这些机会留给他们,后备人才如何成长?

在这个问题上,曹魏和孙吴集团甩了西蜀集团一大截。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就不说了,即便是稍逊风骚的孙吴集团在这方面值得圈点之处也很多。例如刘备伐吴之际,孙权手下有许多老将,但他却提拔陆逊作为迎敌大都督,这遭到文臣武将们的大力反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太年轻了。但孙权不为所动,坚持让他统领诸路军马,全权指挥作战,最终赢得胜利。

陆逊并非个例。比较有名的还有吕蒙。当初吕蒙初入行伍,孙权认为他谋略能力不足,让他多读兵书,吕蒙照做了,能力突飞猛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成语即来源于此。此外还有陆抗、凌统、朱桓等,作为后起之秀,都先后被委以重任,独当一面。曹魏集团就更别提了,邓艾、钟会、羊祜、杜预、陈泰等等,随便拎出来一个恐怕都不弱于姜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至少从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看,诸葛亮这个CEO似乎是有欠缺的。

▶ 人民创投现公开征集创投、区块链相关优质稿件,一经采纳,将视文章数据给予作者相应稿酬和资源倾斜。也欢迎提供优质创投项目和相关新闻线索信息。联系我们请添加微信RMCT2018

▶ 近期我们正在打造创投粉丝交流群,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加入"即可参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