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自身优势,决定Ta天生就是跨界的料!
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减少,线上运营的成本在不断增加,线下经济成为新的关注点。品牌纷纷向实体下沉,咖啡馆与不同业态的结合也逐渐兴起。
700亿的市场规模,消费市场年增长率高达16%……
在体验消费时代,在客群年轻化迭代的今天,从未有一个品类像咖啡那样,受到年轻人如此欢迎。
但同时,国内咖啡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倒挂,新客群的画像特殊性,以及新技术的迭代和冲击......在这片广袤的、消费习惯复杂的土地上,咖啡也代表一种文化和情怀,受到各种业态的青睐。“跨界”咖啡领域,似乎成为不少企业发展路径。
咖啡+护肤美妆
近年来,美妆品牌十分热衷于通过快闪咖啡店的展现形式去卖产品。
今年4月12日至23日Chanel曾在上海静安寺附近开了家名为Coco Café的限时咖啡店,主打商品不是饮品,而是唇膏、指甲油等美妆用品。消费者在产品体验结束后,消费者可以换取到一杯咖啡。事实上,这不是Chanel首次尝试美妆咖啡店,此前在迪拜、多伦多和日本,该品牌也试过相同的快闪咖啡店模式;无独有偶,继Chanel的快闪咖啡店亮相后,美妆大牌Bobbi Brown也把美妆快闪咖啡店开在了上海。
不同于以咖啡销售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企业,Chanel、Bobbi Brown这类牌子更看重喝咖啡带来的生活方式感。开设有咖啡元素的快闪店,更多是为了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传达一种企业文化,促使用户主动产生从线下到线上的循环分享动机。
而美国的护肤品牌Kiehl's则是正策划一家跨界的咖啡店,门店计划选址在台北,与Chanel的玩票不同的是,Kiehl’s咖啡店的消费者在享受咖啡、甜点的同时收获护肤咨询,此外,Kiehl's在中国大陆的首家咖啡店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和之前的快闪店主打新奇不同,Kiehl's开设咖啡店,顾客在店里的停留时间加长,这显然是希望到店顾客能坐下来认真了解、体验自己的产品,这也是Ta将目光放在咖啡店上的主要原因。
咖啡+酒店
作为中国拥有酒店品牌数最多、专注体验消费创新的铂涛集团,从2014年开始陆续布局非酒店类体验消费领域。2014年10月,铂涛集团推出首个连锁咖啡品牌——MORA COFFEE(穆拉咖啡)。与普遍咖啡馆不同,MORA的运营模式是“插件式咖啡店”,瞄准了商业楼宇、酒店、学校、医院等大堂闲置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品质生活体验。
除此以外,铂涛集团也打破传统酒店经营模式,抓住消费场景体验,创立了全国首家以咖啡馆文化与酒店完美结合的中端精品酒店品牌喆·啡酒店。
受咖啡文化的影响,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逐渐增多。尽管咖啡行业发展已有20年了,但目前市场发掘仍属冰山一角,巨大的市场空间及增值潜力。铂涛集团抓住了咖啡这一优势,基于酒店自身的产品,打出与众不同的酒店文化。在消费升级的当下,让顾客通过消费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体验感。
咖啡+书店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实体书店开始受到网上书城和电子书来势汹汹的冲击。面临诸多生存挑战。面对最近热议的实体书店危机,无论是传统书店,还是新兴书店品牌,都积极寻求良方突出重围,创新“书店+咖啡馆”的搭配模式,将咖啡馆开进书店。
大家所熟知的诚品生活、言几又、钟书阁、方所、西西弗、单向空间等热门书店,Ta们都把“咖啡+”的概念越做越丰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是成为各大地产运营商争相邀请的宠儿。
对于新中产来说,“非家、非工作” 这种基于社交功能性体验的第三空间十分重要。“咖啡+书店”模式延长了顾客在书店停留的时间,把买书变成了一种体验性消费。而好的咖啡甚至可以成为消费者的出行选择理由之一。
咖啡+连锁快餐
随着咖啡市场日益火爆,近年来,不少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先后进入咖啡市场。
2009年,麦当劳将“麦咖啡”这一咖啡业务品牌引入中国内地市场,这一时间点虽然比星巴克入华迟了足足10年,但借助与麦当劳门店紧密结合的优势,成为麦当劳在中国的业绩新增长点。
而肯德基则在2015年决定要大张旗鼓涉足咖啡领域,将其现磨咖啡价格定在10元起。这样的价格刚刚好错开了现磨咖啡市场主要竞争对手麦当劳旗下麦咖啡的20元左右的价位(少部分15元以下),以及星巴克30元左右的价位。
另一方面,在卖咖啡这件事情上,必胜客有着自己的打算,在香港开启一家全新咖啡馆式的概念店 Pizza Hut Super Delco。这家概念店一改普通必胜客门店中坐下点餐、等食的流程,而是让顾客自己到柜台前买咖啡、三明治,并且店铺面积也相对较小,整体走的是轻松、休闲的精致路线。对必胜客来说,卖咖啡可能不会是最重要的部分,但通过卖咖啡的形式来转变品牌形象,或许会是不错的路子。
快餐连锁店最大的特点是午餐和晚餐时段客流量大,早上和下午时段一般比较空闲,引入咖啡之后可以延长餐厅有效经营时间,通过提供丰富的产品扩大营收。
咖啡+无人零售
资本不断加码,创业者跃跃欲试。最近,关于无人零售店的话题铺天盖地,在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一个“爆炸性”风口。而咖啡也搭上了这股新浪潮,融合了新零售模式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咖啡售卖机已成为资本关注的一个细分方向。
在今年7月8日至12日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阿里推出无人零售淘咖啡,引来大批观众排队体验。而市面上“咖啡+无人零售”模式领域的初创企业包括咖啡零点吧、极咖时光、莱杯咖啡、咖啡码头、友咖、e乐饮等受到资本的关注。
传统咖啡消费的场景包括咖啡店、办公室、居家等,满足人们的休闲、社交需求。而自助咖啡机则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路上,满足了咖啡消费者在碎片化场景中的需求。
从目前来看,未来的“咖啡+无人零售”将是以以自助式智能现磨咖啡售卖设备为载体,搭建一个以咖啡文化为入口的社交生活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信用体系建设上,无人零售还处于试水阶段。能否顺利分走蛋糕,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总结-
全球咖啡消费市场的规模在12万亿元以上,相比之下,中国市场700亿元规模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从增速上看,中国咖啡消费年增长率在1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2%增长率。
很显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依然没有成型,“咖啡+” 消费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作为舶来品,咖啡也很早就被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非常适合与定位高端目标客户的奢侈品牌嫁接在一起。而作为一种饮料,咖啡是可以随时被人们所需要。
再者,从消费习惯上看,咖啡店的社交属性让消费者往往习惯端上一杯咖啡就坐上半天,而消费者在咖啡店待的时间越长,商家可以营销的机会就越多。
零售业态纷纷看中“咖啡+”,毫无疑问是在根据顾客的社交需求做出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顾客也因此多了一个去实体店购买商品的理由。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告知
作者 | Panda 图片 | 互联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