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芮:银行资产质量的“围城”与“突围”

杨芮:银行资产质量的“围城”与“突围”
2018年07月18日 11:10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8日电 题:《杨芮:银行资产质量的“围城”与“突围”》

作者 杨芮(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几家区域性银行不良贷款率激增,这让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状况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2017年,商业银行四个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一直稳居1.75%,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从此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转为“一升一降”。但眼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正逐渐显现出企稳迹象时,201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却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银保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上看,2018年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与一季度数据相比,5月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升。紧接着,由于资产质量欠佳的原因,两家银行主体评级下调,另两家银行IPO上会前夜被取消审核。

银行资产质量缘何困于“围城”

银行不良贷款数据的增长并不完全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但不同银行资产质量在分化加剧却是不争的事实。部分区域性银行不良贷款在近期加速暴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上看,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拐点未显现,产能过剩、贷款担保公司代偿能力下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房地产杠杆较高等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环渤海、长三角、西部等地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存量不良贷款仍然需要一段时间予以消化。区域性银行的机构布局和业务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地方经济的增速下行成为部分区域性银行压降不良的“拦路虎”。

第二,从银行自身信贷结构上看,部分银行客户信用水平欠佳,贷款集中度较高。以近期资产质量“恶化”的农商行为例,农商行主要为小微和“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企业客户通常是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敏感的小微和涉农企业,与之相对应的银行信贷资产则表现出贷款金额小、期限较短,借款人信用质量较低等特点,再加上农商行的区域性经营特征,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地区和客户的集中度较高,若当地的经济环境下行,银行潜在的违约风险将会集中爆发。

第三,从风险管理的水平上看,不同的银行风险防控和化解不良的水平各有差异。一部分银行通过完善信贷政策制度,严格实行贷款准入管理和客户名单制管理,加强贷后管理,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多策并举盘活存量不良资产,拓宽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推进金融科技在信用风险管理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智能化等一系列的方式,压降不良贷款发生率,关注类贷款、逾期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等信用风险关键指标均有好转。相反,另一部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与自身信用风险集中度较高、信用贷款比重较大的业务特点不匹配,例如在贷前信贷投放只重数量轻视质量,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流于形式,信贷政策指导不明晰,不良处置的方式粗放单一,最终导致不良资产居高不下。

第四,从不良资产的统计口径上看,2018年银行业对不良的认定整体较以往更为严格。2018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促进商业银行收紧五级分类标准,鼓励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对风险分类结果准确性高、积极主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处置不良贷款,以及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可适度下调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其中,对风险分类结果准确性高是指“不良/逾期90天以上”这一指标较高。通常。如果一家银行将更多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则表明这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较为严格,风险分类结果准确性较高。事实上,此前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因此,《通知》对于上述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影响较小,但更多数的银行从今年才开始大幅度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则会出现不良资产数据的“激增”现象。

银行资产质量如何“突围”

在去杠杆和严监管的环境下,短期内,银行真实不良贷款的暴露可能还将持续。对于银行来讲,尤其是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如何打赢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攻坚战”。可以考虑“控新”与“降旧”双向发力。

“控新”方面,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在贷款投向方面,引导信贷投向优质客户,严格控制过剩行业用信,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优化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结构,推进集团和关联客户治理,对高风险担保圈、僵尸企业、地方政府融资等重点领域加强风险管控;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方面,对个人和小微、涉农企业客户,优化运作流程,促进信贷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并形成业务前中后台协同风险管控制度,对高风险贷款提高准入门槛,对公司业务客户,运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引入司法、海关、舆情等外部数据,强化贷前调查和授信审查审批前端环节的规范化,提高押品风险缓释效果。

“降旧”方面,运用多种方式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重视大额风险监测,及时化解潜在风险,对关键行业、重点区域和客户加强定期监测、分析和排查,对存在潜在风险客户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强化多头融资、过度授信、“僵尸企业”贷款等业务风险的治理,在运用自主清收、加快核销、重组、上迁、抵债、减免等方式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和市场化债转股,开展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加强逾期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中新经纬APP)

杨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