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山里走出,拓荒间不断缔造财富神话

他从大山里走出,拓荒间不断缔造财富神话
2018年04月17日 18:22 有毒财经社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作者 ✎ 王小辫儿

他从大别山深处走出,受朱镕基赏识而留学美国,25岁叱咤华尔街。

从事金融投资30年,从搜狐、百度,到华谊兄弟、汇源,汪潮涌在拓荒间不断缔造财富神话。

01

13岁出大山,15岁进大学

1965年,汪潮涌出生在湖北蕲春,父亲是蕲春一中的老师,在当地颇受尊敬。1年后,时局变幻,“文革”的浪潮中,汪父因“臭老九”的身份被批判,汪母也被诬陷为有“特务嫌疑”,夫妻俩双双被关进牛棚。

于是,未满1岁的汪潮涌,被父母含泪送到位于大别山里的伯父家中寄养。远离“文革”动荡,幼年的汪潮涌开始面对另一种困苦。大山里,他8岁起就去工地干活,10岁便推着比自己还高的独轮车上山下山。

在工地,他一离家就是好几个月,家里托人带来的咸菜豆腐乳,是他至今记忆犹新的“美味”,数九寒天中,他伴着咸菜吃冻成冰渣子的饭。因为是露天工作,他的手脚生满冻疮,冻开的口子和刀划的一样,连鞋都穿不上。

▲大别山深处的景色,是汪潮涌童年中最鲜明的记忆

“文革”平息后,汪潮涌才得以结束这样的生活,回到故土,那一年他13岁。

告别深山工地,“新生”的汪潮涌将随后的人生演绎成为“超现实”的大剧。13岁回归学堂,15岁的时候,他便考入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成为少年班的一员。

大学里,汪潮涌继续“开挂”。或是使用了“口含石子练口语”这类传说中的方法,山里长大、一口湖北乡音的汪潮涌,在外语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他同时选修了5门外语: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大二时候,他就自行翻译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原理》。

1984年本科毕业,汪潮涌北上继续学业。通过考试,他被录取成为清华大学首届MBA的一员,是班中年龄最小的学生。1年的时间,他将所有课程全部学完。

那年,清华管理学院的院长是朱镕基,他在去美国考察的时候,带回来一个奖学金名额。系里经过讨论,决定把这个机会给岁数最小、潜力最大的汪潮涌。

于是,20岁那年,汪潮涌人生第一次穿上西装、皮鞋,拎着陪伴自己多年的破箱子,怀揣着仅有的30美元,去了美国。

02

华尔街的第一代大陆人

一个人到国外,汪潮涌不觉得担心,他在接受华商韬略专访时回忆说:“大别山里的苦日子都过下来了,纽约有什么好怕的呢?”

可事情比他预料的要麻烦得多。在新泽西的罗格斯大学,汪潮涌成了“二愣子”。1985年,中国还没有股市,证券市场、资本市场、股票投资这些课程,清华的老师都不甚明了。在美国,汪潮涌连课都听不懂。

1年多的时间里,他像机器一样运作。早上6点起床,看相关书籍、报纸,空闲时候就粘着老师和同学请教。晚上9点停止学习,他便换上工作服去打工,端盘子、洗碗、做焊工,能赚钱的活都干,一直到凌晨2点。

1986年,汪潮涌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别人说他是“神童”,只有汪潮涌自己知道,神童的背后是什么。

离开学校,汪潮涌决定进军华尔街,那年头,“街上”的华人一只手数的过来。在这个地位不太高的群体里,汪潮涌延续了上学时的神奇表现。在摩根大通,他创新了房地产贷款抵押证劵化的概念,该创新被延伸到美国不少金融领域,汪潮涌藉此一举成名。3年后,他被标准普尔高薪挖走,成了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

那一年,汪潮涌25岁,是标普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高级职员,年薪百万美元。

在标普,他又干了一件大事儿。1993年,通过数据模型与成果分析,汪潮涌写了一篇名为《企业破产概率与债信变化》的论文,该文被《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各大金融媒体转载,引用来告诫投资者。他的这一评级标准,至今仍被众多银行和保险公司沿用。因为这篇论文,汪潮涌拿下了标普的总裁奖,还被写入了“普尔工商名人录”。

时势成就英雄。一穷二白之际,这个大山里走出的中国青年,便可以在华尔街大有作为,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强大,“背景升级”的汪潮涌,迸发出了更大的能量。

03

回北京,当“老师”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金融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各大投行抢滩中国。居于投行龙头位置的摩根士丹利,喊出了“由华尔街到长城”的口号。舆论将那段时期称为“大陆华尔街人的幸运期”,中美金融握手之际,拥有大陆背景的金融人才成了“香饽饽”。

作为其中的佼佼者,1993年,汪潮涌以摩根士丹利高级经理的身份来到香港,2年后,他又升任为公司亚洲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重回北京的汪潮涌换了模样。离开时,他穿着大一号的破旧西装,荣归故里之际,他已西装革履、名牌加身。

他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之前,他是学生,现在则成了“老师”。当时国内相关市场不够规范,汪潮涌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沟通和“教育”,努力在中国和世界金融机构之间构筑桥梁。

一段时间内,在国内某些企业管理者眼中,他成了投行的代名词。3年间,汪潮涌的履历上添加了这些成绩:直接参与和负责了为中国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实业、北京大唐发电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海外融资业务,融资总额达60亿美元。

其中,东方航空同时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大唐电力在伦敦挂牌;北京控股超额认购1260倍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被视为融资奇迹的案例,皆由其操刀完成。1995年,他还直接参与了中国第一家投资银行——中金国际的筹备、组建工作。

快节奏、大工作量,数年的“拓荒期”里,汪潮涌不仅交出了长长的成绩单,还结识了来自横跨中西、受益至今的“朋友圈”。

顶着显赫的名头,他决定自己干。1998年,汪潮涌离开摩根士丹利,1年后,他创立了信中利国际控股,开启投资生涯。

04

创投教父

信中利,汪潮涌说:“直面的意思就是,你要相信中国,就能盈利。”他经常向国际资本“鼓吹”这个理念。

但那时候,听得进去他这番理念的人很少。相比如今“全民PE”,当年的中国是创投的荒漠。如果说拓荒投行业务是在草地上种树,那搞创投就是在盐碱地上种树:没有政府支持,得不到银行融资。

“那时候最难的是‘两头空’。”汪潮涌说:“创业板没有开、法人股没有流通、并购市场不成熟,在国内没有退出通道;另一头,国内也没有募集资本的渠道。”

于是,他将模式变成了“两头在外”:去欧洲找财团募集资本,带着中国企业去国外上市。

过程中,汪潮涌变了个人。之前在摩根士丹利,他行必头等舱、住必五星级酒店;之后,他和企业家去海外融资,总是坐经济舱、住汽车旅馆,想着多帮客户省点钱。每次出行,他都准备材料、预订酒店、安排出租车,几乎包办了秘书、司机、翻译等诸多工作。

他和客户的关系不止于工作。汪潮涌说,自己喜欢和客户交朋友,不仅帮他们在管理和团队上提意见,还将感情带入生活层面,结伴出行、无话不说。“除了最后让水沸腾的那一度——股票上市需要证券商去做,政策环境能让我做的,我做到了99度。”他说。

作为培育市场的先行者,汪潮涌收获了超额的利润。当年,他和张朝阳在同一栋大厦里工作,后者经常向他倾诉融资方面的困扰。后来,搜狐成了信中利闯下名头的第一单,2001年,信中利以1.1元的价格,定向募集了搜狐8%的股份,4年之后,这笔投资转化成为30多倍的回报。

这之后,百度、华谊兄弟、双威通信、瑞星软件……“拓荒者”汪潮涌的成果在短期内四处开花。

同时,早在2006年,信中利便在伦敦开放了第一支专注中国上市的PE基金——欧瑞基金(Origo),这支基金吸引了诸多知名投资方,包括高盛、索罗斯、英国主权基金、摩根大通等等。目前,欧瑞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已经接近20亿美金。

欧瑞的模式是拿欧洲的钱投资中国,在中国创投市场做大后,汪潮涌又“反过来玩”。

2013年6月,信中利联合意大利私募基金Investindustrial,共同入股英国知名豪车品牌阿斯顿-马丁。自此,这个詹姆斯-邦德的座驾、诸多拥趸眼中的梦想豪车,迎来了中国的主人。

2015年10月,信中利在新三板挂牌,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汪潮涌的身价也飙升到48亿。截至目前,信中利累计管理了10只基金,旗下美元基金规模超过70亿,人民币基金超过30亿,累计投资120多家企业。

有人评价汪潮涌是“情怀榜首”,汪潮涌自己也很享受这个称号,他不要追求资金榜首,不追求投资回报榜首,因为“海上帆船、丝绸之路赛车等都和我有关系,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