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95%!美联储6月加息无悬念,这次中国跟不跟?

概率95%!美联储6月加息无悬念,这次中国跟不跟?
2018年05月25日 11:09 荷马金融

当地时间5月23日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六月美联储加息已经板上钉钉,但近期不考虑因通胀水平而进一步加快加息的步伐。

法兴银行经济分析师Omair Sharif表示,当前市场对于6月加息基本没有悬念,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会议纪要中对未来的前瞻指引变化的探讨,例如‘货币政策立场仍保持宽松’可能改变,因为部分官员认为这一立场正回归中性,措辞的潜在变化也包括‘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在一段时间维持低于超出长期中性利率的水平’,这也可能会在6月会议上有所变化。”

市场目前预计,美联储在6月会议上宣布加息的可能性高达95%,随后则将在9月会议上再次加息。

允许通胀高于2%

理解未来加息路径的重点在于美联储对通胀的表述。

本月初的美联储会议声明中两次提到“对称”的通胀目标,认为通胀料将接近2%的美联储中期“对称”目标水平。

目前美国失业率处于17年半最低的3.9%,而通胀在多年低于联储2%目标水准后,现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目标。

包括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内的多位美联储决策者一直在强调,他们会容忍通胀在一段时间内高于美联储的目标,而不必过分担心。

而在此次的纪要中,联储再次明确表示,通胀暂时超过2%可能有助于长期通胀目标。

少数决策者指出,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可能没多久就会达到或超过他们预计的较长期常规水平。”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若以每次加息25个基点估算,目前美国联邦基金期货交易市场预计,计入今年3月已经加息一次在内,美联储年内合计加息三次的几率为45.5%,加息四次的几率为34.7%。

人民银行将如何应对?

面对美联储的加息,摆在人民银行面前的有三个选项:(1)延续前两次,小幅跟随加息,并进行公开市场对冲,即加息5BP 公开市场操作放量;(2)重回2017年3月加息一步到位加息,但配合总量对冲,即加息10BP 降准对冲;(3)复制去年6月不跟随加息,以国内矛盾为主,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要想知道央行会如何下这一招棋,首先看看央行目前面临怎样的牌面。在目前的时间节点,内外部因素都需要权衡考虑。

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是外部因素,对人民银行加息有一定影响。中美利差持续收窄确实给人民银行加息带来了一定压力。自2018年初以来,中美利差开始收窄,目前下行到60BP左右,而且随着美联储6月加息,中美利差有进一步收窄的可能。美国当前经济增长稳健,就业和通胀较为强劲,美联储6月加息概率极大;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正经历着危机后的正常化周期,但美联储相机抉择会导致加息节奏的变化,中美利差当前的窄幅运行,人民币存在一定贬值压力,但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内部环境制约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面临压力较大。虽然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保持6.8%的增速,但工业增加值不及预期,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显著放缓。投资端基建和制造业增速都下滑,制造业需求端下行明显,国内经济基本面面临下行压力,扩内需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成为经济金融工作的主要目标。扩内需一方面是继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另一方面也在结构性调整,要在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加大投资,提高制造业投资增速,这需要结构性的宽松政策配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方面是通过精准的融资扶住定向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降准等总量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内需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收紧,加息压力较大。从利率市场化角度,利率下行环境是利率市场化深化推进的有利条件。人民银行需要进行内外部权衡以确定是否加息以及加息幅度。

人民银行除了需要权衡上述的内外部因素,还需要进行长短期权衡货币政策后续操作空间和灵活性。基于外部因素的考虑是,美国经济同比增速再次冲高,但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环比初值为2.3%,连续第二季度下滑。美国制造业也表现出一定增长颓势,4月PMI下行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滑。美国经济复苏已经到了短期内高点,但通胀水平表现强劲,这表现出增长和通胀的分歧,这是经济复苏进入下半场的特征,美国经济有可能在19年进入放缓阶段。具体来看,虽然美联储6月加息几乎板上钉钉,但是后续还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增速可能冲高下滑,非农低于预期,工资水平下降,通胀后续是否强劲有疑问),5月议息会议中美联储对通胀率上升已表现出了一定的容忍态度,虽然美联储仍然会维持渐进式加息,但加息节奏存在不确定性。人民银行加息如果短期一步到位,后续的货币政策会较为被动。人民银行需要进行长短期权衡以决定加息的幅度。

总的来说,权衡内外部和长短期因素后,中美利差具有一定影响,但核心因素还是国内改革和扩内需,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比较中性、概率最大的政策组合是延续2017年底以来的政策,即加息5BP并结合MLF等公开市场操作进行流动性对冲,根据国内经济形势亦步亦趋地加息。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