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真不是套现,就是单纯的穷

华谊兄弟:真不是套现,就是单纯的穷
2018年06月14日 15:24 桐看股市

导语:明星逃税的事情持续发酵,作为本次事件主角之一的华谊兄弟,也被媒体爆出老板有套现嫌疑,更有甚者说哥俩马上要跑路了。到底真相如何,一起来看。

1.震惊体再现江湖

昨天正在看新闻,一条震惊体的大标题映入眼帘:“突发,华谊兄弟忽然质押几乎全部股权,疯狂套现!”

桐哥不由惊的虎躯一震,吓得手上香蕉都差点掉了,之后第一反应是去看小崔的微博有没有新料。

毕竟害小崔抑郁的《手机2》,华谊兄弟作为背后金主难辞其咎,小崔哪能轻易绕过他们。果然,小崔暗示华谊兄弟家的两个BOSS要跑路:

虽然之后华谊兄弟发布公告澄清,但网友们一边倒的认为这就是阴谋,你们兄弟俩就是要当贾跃亭第二和第三,不听不听~

【更多有趣的干货内容,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2.还原真相

根据桐哥多年被媒体忽悠的经验,震惊体的大标题大多都是标题党。比如“突发!”“震惊!”之流,往往为了博取眼球不择手段。

夸张还是其次,断章取义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桐哥不喜欢那些虚伪的明星,也不喜欢和明星勾兑割韭菜的上市公司。但就事论事,本着独立思考的一贯原则,还是得亲自去考证。

果不其然,这条新闻有7点漏洞:

第一,这条质押股票的公告发生在6月6号,根本就不是什么“突发”。这条新闻是6月11日小崔暗示哥俩跑路后才放出来的,很有可能是为了蹭热点随便抓的理由;

第二,自2014年哥俩就开始质押股票了,是分批质押,而并非像新闻里说的好像一次到位。

第三,6月6号这次的公告是先把之前欠的钱结清,赎回股票解除质押,然后再抵押出去换成现金。其中解除质押的比例是12.8%,而质押的比例只有10.98%。

也就是说这波操作搞完,哥俩手上股票的质押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82%。

第四,根据桐哥测算,赎回之前的股票要花9400万左右,而质押后借出的钱只有6800万左右。入不敷出,现金减少,何来疯狂套现一说?

第五,除非出现类似乐视那种流动性完全丧失的极端情况,直接卖股票套现一定会比质押套现来的多

因为根据规定,质押只能按照市价打3-6折拿钱,所以质押套现并非最优选择。

第六,兄弟俩自2014年以来并没有减持过公司股票,反而花了6个多亿来增持

第七,现在股市上股权质押是常见做法,有98%的上市公司都有这种现象。其中,质押率达到100%的就超过30只,质押率远高于哥俩。

综合上面来看,小崔说的哥俩要跑路冤不冤不知道,但这个疯狂套现的锅,哥俩背的确实有点冤枉,完全是媒体、而且是估计连股权质押都不清楚咋回事的小白瞎起哄搞出来的。

3.手头有点紧

华谊兄弟一向以高大上的土豪形象著称,大股东不断质押又是为啥?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从表面上看,华谊兄弟的利润还算正常,2014年以来每年都有10个左右“建林小目标”入账。

公司的核心利润,从15年开始在利润中的占比雪崩式下滑,从70%爆减到现在的5%。

所谓核心利润,就是指公司从事主营业务所获取的利润,简单点说就是干本职工作拍电影赚到的钱。

这是把投资、政府补贴掉馅饼之类的副业去掉后的收入,也是一个正常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来源。

也就是说,公司从2015开始不干正事了。正是在2014年的20周年年会上,哥俩中的大哥王中军提出“去电影单一化”的战略。

【更多有趣的干货内容,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不好好拍电影,去干嘛去了呢?炒股票做投资!

2015年的时候,华谊兄弟投资的公司只有45家,来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110家!只能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2015年到2017年两年期间,投资赚的钱更是撑起了华谊的净利润。

尽管靠炒股赚了不少,但人家做的是一级市场,往往是在上市前几年就投入,熬到上市变现期时间成本巨高。

比如华谊兄弟在2010年投资的掌趣科技,到2012年才上市,并且一级市场的筹码有1年的禁售期,到了2013年才开始兑现利润,整个过程至少3年以上。

所以,投资模式主导的公司,一般投资周期至少3年,这期间只有投资支出,没有投资收入的,资金缺口就会导致现金流空前紧张。

而公司的主业拍电影,每年能够贡献的现金流平均还不到1亿。而且还要看运气,票房不好的时候还会亏钱。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公司从15年开始每年都要从银行借20多亿、发债超过10个亿。在资金最紧张的15年,公司还通过增发股票融了36亿。

华谊兄弟缺钱,缺很多很多的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更多有趣的干货内容,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4.不务正业

放着好好好的电影不拍,非要去炒股票。这背后也反映出华谊兄弟的无奈:如果拍电影挣钱,谁愿意不务正业。

都知道这几年电影市场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都有票房神话出现。这么大一块蛋糕,华谊兄弟分到多少?

首先,要了解电影产业链上的玩家:

出品人就是拍电影的,负责掏钱请导演、请编剧、请演员、买道君等等,制作过程中的一切成本都是出品人的;

发行人是搞宣传的,电影拍出来后,还要找地方放映,就轮到发行方登场了。像安排档期、就怎么分钱进行谈判、打广告等等;

院线有点像地头蛇,院线并不是电影院,而是多家电影院形成的联盟组织,有点像红星帮东兴帮之类的,代替电影院和发行方谈判。

电影院就不用解释了吧,放电影的地方。

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收入,都靠观众大老爷们的票房分成养活。在这个蛋糕中, 分配比例一般如下:

首先,票房中8.8%的部分要无理由上缴,原因你懂的;

其次,出品方可以分得扣除上缴后票房的28%左右,发行方可以分得15%左右;

第三,院线可以分得7%左右,电影院可以分得50%左右。

一般来说,出品方和发行方穿一条裤子,院线和电影院穿一条裤子。前者合计分得43%左右的蛋糕,后者则可以拿到57%。

显然,在电影圈拍电影的得求着放电影的,渠道话语权更多。

【更多有趣的干货内容,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5.逼上梁山

华谊兄弟,就是拍电影的出品方。

不过为了省钱,现在也一般也兼任自己电影的发行方,也就是说在票房蛋糕中可以分到43%(出品方28%+发行方15%)左右,比例还是可观的。

但是,前提是得有票房蛋糕可以分。根据行业统计,出品人投资的电影中,只有10%能够收回成本,90%都打水漂了。

1.所以从一开始,电影就是高风险的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华谊兄弟融资成本高的原因,高风险的项目回报率要更高才能拿到钱;

2.假设拿到了投资,电影终于开机了,成本不断上升挤压利润。这里的成本主要来自明星报酬。

在目前的娱乐圈,明星是稀缺资源,请大牌的成本占到制作费用的70%左右。

桐哥把2012和2017年的明星收入榜进行比较,用人气比较稳定的冰冰、成龙大哥哥为参照物,收入涨幅如下:

华谊兄弟2012年的营业成本9.1亿,按照请明星成本占比7成并且上涨3倍计算,到2017年成本会上升12.74亿。

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成本都不变,仅明星成本上升一项2017年的营业成本应该是21.84亿。

真实数据和桐哥计算的仅有0.3亿不到的误差,这说明面对明星们狮子大开口的要价,华谊兄弟没有任何的还价余地,明星收入的涨幅全部由出品方支付。

要知道,明星成本是刚性的,只会涨不会降。但票房收入是弹性的,要看运气,拍的不好还会下跌。

收入不稳定和成本稳定上升,难怪哥俩宁愿炒股票也不想拍电影了。

3.电影拍完,要拿去上映,还要先过院线这个地头蛇。一般来说热门电影都会给40%左右的排片,拍片越高越有可能冲击高票房。

排片率要看和院线的关系,得罪院线就倒霉了。比如2016年小钢炮和国民老公撕葱杠上了,结果小钢炮的《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全国最大的万达院线直接把排片率给按到10%,后来华谊出品的电影都惨遭一样的命运。

这样一圈看下来,华谊兄弟在整个产业链上还真悲催。开拍前要被银行盘剥,开拍中被明星盘剥,拍完后被院线盘剥,完全是跪着用尊严换钱好嘛。

【更多有趣的干货内容,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以前华姨是王者,现在还是王者。不过是乞丐中的王者:还是乞丐。

6.结语

首先声明,桐哥不喜欢华谊,只是就事论事,纠正市面上这些标题党胡扯而已。

根据对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分析,拍电影的几乎处在跪着赚钱的地位。为了讨好明星和大导演,甚至不惜用完全不公平的价格购买明星空壳公司,只为博大牌一笑。

明面上拍明星马屁都干这么猥琐,小崔说的暗地里为明星逃税,有没有可能自己去猜。

好的行业,也要占据有利的风口,华姨就是那只风口上也飞不起来的猪。

华谊没有套现,就是单纯的穷。

我是只写干货的桐哥,以上。

注:本文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交易标的的买卖出价,仅为个人观点供交流参考,不代表平台立场,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平台及作者无关,更多干货,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桐看股市)即可获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