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断货简史:19元药品三年后超百元,药厂销售利率超20%

救命药断货简史:19元药品三年后超百元,药厂销售利率超20%
2018年06月12日 15:32 AI财经

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一场“救命药”断货的消息又一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5月31日,北京青年报消息,乳腺癌治疗一线用药赫赛汀“闹荒”,再一次把部分救命药面临的缺货窘境摆在了大众面前。

6月12日,据澎湃新闻消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下发通知,允许该药物口岸检验与上市销售同步。这样一来,该药的上市销售进程大大缩短。

AI财经社梳理发现,仅在过去10年间,已经至少爆出过7起救命药断货的事件。在断货事件后,有的救命药重新包装后涨价上市,有的廉价药品则仍处在缺货状态。

3年前19.3元遇断货,3年后涨至百元

2015年,全国范围内爆发了“放线菌素D”的断货潮。这是一种比较小众的肿瘤化疗药物,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等疗效确切。在2015年《央视新闻》的一篇报道中显示,该药当年的零售价是19.3元一只。

6月11日,AI财经社在一家大药房的销售界面发现,规格为0.2mg*5瓶的“注射用放线菌素D”售价为568元,平均价格为每瓶113.6元,显示为在售,生产厂家是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同一界面,另一规格为0.2mg的注射用放线菌素D则显示缺货,单价为67.8元。相当于,在售的“放线菌素D”,3年时间单只价格上涨了近6倍。

该药店的药剂师表示,该药是处方药,目前店里仅有40盒存货,同时又表示:“这类药品很紧张,我们也经常拿不到。”

AI财经社继续询问另一款“救命药”白舒非,药师表示,白舒非要预定,“预计一周时间”。

公开信息显示,白舒非是白血病病人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必用药,2011年曾断货两个月。

十年至少七次遇救命药断货

盘点历年“救命药”缺货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种,需求量少影响厂家持续生产、价格低利润少、生产厂家数量有限、缺乏可替代药物。

此次,赫赛汀正是因为纳入国家医保范围,价格下跌,导致供不应求。

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因奇缺而见报的“救命药”就多达十几种。

2009年12月,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或大面积烧伤治疗的“人血白蛋白注射剂”持续奇缺。 2011年12月,全国过万血友病患者赖以维持病情的“救命药”“凝血酶原复合物”全国紧缺。2011年8月,“白舒非”紧缺,是白血病病人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必用药。2011年7月,“鱼精蛋白”全国缺货。鱼精蛋白是心脏手术必用药。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

针对近年屡屡爆发的药慌事件,一些呼吁对不可替代的药品建立特殊保护机制的声音在不断地响起,国家层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2014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6月份,卫计委又发布《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采购管理工作的通知》。2015年,从6月1日开始,国家发改委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涉及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涵盖1100多个剂型,数量相当于2000多种医保报销药品的1/4。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又发布了《2016年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药品定点生产企业招标公告》,将9种药品通过招标选择生产企业。

药厂毛利率无明显变化

尽管部分“救命药”利润低,药厂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波动似乎并不大。

6月12日,AI财经社搜索“放线菌素D”,显示生产厂家有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但是上药新亚药业和新亚药业两家公司的生产地址均为同一个地址。在2015年《央视新闻》的报道中也表明,该药全国仅有两家厂家生产。

据天眼查显示,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海正药业子公司。梳理财报发现,自2015年以来,海正药业的净利润变化幅度较大,2017年净利润为1350.40万元,2016年为-9442.81万元,2015年为1356.67万元。但财报数据显示,销售毛利率的变化并不大,2015—2017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7.83%、27.67%和31.52%。

上海上药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则为上市公司上海医药子公司。上海医药在2017年年报中披露,2017年营业收入达1300多亿,同期增长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35亿,同期增长10.14%。在过去三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2.13%、11.79%和12.7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