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慈善盖过李嘉诚捐10亿建校舍,曾为筹善款卖豪宅,每月只花3千

他做慈善盖过李嘉诚捐10亿建校舍,曾为筹善款卖豪宅,每月只花3千
2018年07月11日 08:01 AI财经

继邵逸夫之后,又一位到处可见其名字命名教学建筑的慈善家走了。

2018年7月10日,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昔日“南洋游子”田家炳辞世,享年99岁。

回顾田家炳的一生,足见其“赤子之心”。作为一个生养在广东梅州、发迹于南洋的企业家,在新的时代,田家炳不仅最终实现了衣锦还乡,并且以另外一种方式更加有效地表达了善念:捐资建设130所中学、80余所大学、40多所小学,共计250多所,把自己总资产的80%用于慈善事业。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现约合8.5亿人民币)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

世人没有忘记他的这一功勋: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自在白金汉宫授予其M.B.E勋章;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部采访纪录片里,旁白者以这样一句话来概括田家炳的家国情怀。经历过22年南洋漂泊,比李嘉诚年长9岁的田家炳,显然有更为殷切的“北望之心”。

皮革大王

1936年,北方政局跌宕,“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呼声甚高,热血青年为抗日奔波各地。两年前父亲离世,彼时16岁的田家炳已经开始扛起养家重任。全家生计等着他来操持,生活已足够艰辛,他没有心力投身时事洪流。

那一年,18岁的田家炳远赴越南推销瓷土,尽管越南也并非安稳之地。1939年,日本侵占潮汕地区,6月21日汕头沦陷。田家炳的瓷土运输中断,遂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在印尼,田家炳正式开启了让自己发迹的产业:橡胶,并创办了“超伦”、“南洋”两家树胶厂,生意日益繁盛。

1946-1950 年间,香港涌入了超过一百万人口。经过战乱,香港的工业依旧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原材料短缺,很多企业家认为在香港做实业不够划算。尤其在皮革行业,台湾、日本的人造革加工品又可以免税进入香港廉价倾销,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香港实业家对人造革制造业始终不敢投资。

1958年,39岁的田家炳举家十几口从印尼迁到香港。经商多年的田家炳没有放弃这个商机。随后,他在元朗的屯门海边购买了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建起了一座人造革制造厂。1960年底第一批人造革出厂,产品以质优价廉很快打开销路,香港的人造革加工业也因此开始起步。

因为诚信和忠厚,加之秉承“投其所好,急人所需”的策略,田家炳迅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生意越做越大。

即便在历史的巨浪面前,田家炳也并没有倒下,一步一步为自己赢得了“皮革大王”的美誉。1965年的银行挤兑、1967年的骚乱、1973年的原油价格暴涨、1975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等反而让他的田氏塑料厂和田氏化工厂越走越稳健。

商而优则家国教育

“学而优则仕”,对于田家炳来讲,“商而优则家国教育”。

虽然初中二年级时田家炳就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但奔波经商的历程并没有改变他对书香诗礼的追求。田家炳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学经史习诗文,中华传统道德观铭记于心。他一直铭记着老父亲对自己的寄托——“彪炳历代”。这也是田家炳名字的由来。

“我始终觉得,中国要想强大,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要提高。而人的素质要提高,首先是要讲教育。”田家炳这样讲述自己致力于教育的初衷。早年被迫闯荡南洋的经历,更让他痛感祖国的强大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1982年,田家炳创立“田家炳基金会”。基金会资金来源主要是田家炳先生及家族公司的捐献,不向外筹募。基金会的宗旨是:“安老扶幼,兴学育才,推广文教,造福人群,回馈社会,贡献国家。”

截至目前,田家炳在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项目数百宗。在全国60余所高校捐资兴建教育书院、教学楼、师资培训中心和体育中心,另捐办专业学校9所、中学110余所、小学35所及幼儿园5所、医院29所。除此之外,还在众多高校建立教学楼。

莘莘学子的读书声,延续着田家炳16岁就不得不辍学的未竟之志,是他最感欣慰的事情。

除了教育,很多慈善和公益活动,几乎都能看到田家炳的身影。1959年,刚到香港的第二年,田家炳就开始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负责人,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卖屋办学

2001年,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香港经济形势不太好。已经允诺为多个学校捐赠的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出现了锐减。为了保证内地建校的正常进行,田家炳卖掉了居住了37年的900平米大宅子。

“我至今都记得,房子大厅的正中央是一幅台湾名画《梅花》,给我一种诗礼传家的亲切感。”多年后,田家炳动情地回忆昔日的老宅子,“刚来香港时,一共十几口人,搬了好几次家。这个房子彻底让我们结束了辗转搬家之苦,一大家子在里边其乐融融生活了37年”。

但是,一想到内地一群学生在等待自己的资金来重新进入学校,田家炳还是决定把房子卖掉支持田家炳基金会。这一决定得到了全家的支持。

“我许下了允诺,你如果一家家写信说推迟捐资,也不好意思。”田家炳朴素地表示了自己当时的想法,“房子卖了5600万,一间学校250万,还可以建二十几所学校。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房子了”。

新居是一套180平米的单元房,里边家具普通到看不出亿万富豪的影子。不过屋子里随处可见字画,田家炳说,“有亲切感”。

田家炳曾说:“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钱财乃是身外物。”田家炳再次搬出古训来解释。但是,一方面,田家炳又十分节俭,“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有媒体报道,田家炳每月用资不过3000元。

古人以“贾而好儒”来形容一些经商之余好行儒事的商人,以“扶义乐善,仁心为质”来嘉许这一行为。如是观之,田家炳当之无愧为现代儒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