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民办高校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2018年06月12日 13:33 FirstInsight

导语:今年的975万高考大军中,只有大约750万学生可以走进大学校门,也意味着剩下的超过150万学子将进入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经历了近40年发展之后,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全国招生占比超过23%,民办高校不再只是边缘补充

上世纪80年代,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恢复,通过近40年的发展,逐步成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力量。2000年,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仅为公办高校在校生的1/9,而在2017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1/4,每年平均每5个本专科毕业生,就有1人出自民办院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96所,其中民办高校共计741所,占比28.5%,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616万人。201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为749万人,而民办高校就消化了174万个学位份额,占比23%,民办高校为高等教育分流了超过1/5的招生比例。

从2009年到2016年,全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639万增长到749万,年复合增长率为2.3%,但是民办高校招生人数则从2009年的140万人,增长至2016年的174万人,年复合增长率为3.2%。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率平均水平高于同等规模的公办学校,社会认可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对i-EDU表示,进入21世纪以后,党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支持的力度明显地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是要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层面民办高等教育,确实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海与中部,集中分布

根据2017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全国民办高校735所(不含中外办学,其中独立学院265所),包含417所民办本科院校,318所民办专科院校。从分布情况来看,广东、江苏、湖北三省民办高校数量位居全国三甲,分别为50所、49所、42所,河南、山东紧随其后。

(微信公众号直接回复“××省”查询各省市民办高校目录,数据来源:教育部)

在城市分布上,735所民办高校中超过60%的校址建在直辖市或者省会地区,非省会地区的副省级城市也有一定比例分布,相对来说,民办学校选址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四五线城市地处偏远,对于民办大学招生而言,吸引力欠缺,所以占比不足20%。

对比今年高考生源分布情况来看,民办高校集中度省市分为两类:一是,高考生源大省。例如河南、广东、山东,这些省份不仅拥有众多高考生源,而且优质公办高等院校相对稀缺,从外部条件上给了民办高校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是,公办高校资源集中大省。例如拥有108所公办高等院校的江苏省和拥有79所公办高等院校的湖北省。优质而众多的公办高校资源给优质的独立学院的发展成长提供了沃土,从独立学院成长起来的众多民办高校,在办学质量和硬件设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两类分布,正是民办高校供需两端的平衡和结合。

本科院校占比57%,应用型高校熠熠闪光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0年之前,民办专科毕业生人数大于民办本科毕业生人数,民办高等教育以专科为主。但是在2012年,办本科毕业生数量首次超过了专科毕业生数量,且在之后几年的发展中,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加,2011年-2016年,年复合增长率为8.91%,2016年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达93.21万人,而民办专科毕业生下降至60.8万人。

新高教投资者关系部董事总经理柯霆钧向i-EDU表示,民办高校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民办高校主要的生源是地区性的中等生,这部分学生并不适合向学术研究型方向进一步深造,民办高校应该为他们在社会中找到生存出口,即为这些学生创造专业对口、工资相对较高、工作相对稳定的生活。实际上民办高校都是向着应用型大学突破而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给大众一种低层次、高收费的固有印象。夏季亭对i-EDU表示,有些人认为民办学校只是培养了学生的技能,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不行,这是对民办学校的一种误解。他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紧贴社会需求,应当说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吃苦,能加勤奋踏实,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补充型向发展型转变,从边缘化朝着多化发展

从宏观数据上来看,经过国家扶持与长期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正在从补充型作用向发展型作用转变,从边缘化向多元化发展。

民生教育集团副总裁左熠晨比较认同这一趋势观点,他对i-EDU表示,民办高校正是从原来的补充型向发展型转变。虽然民办高校,是在高等教育扩招的政策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作为公办学校的学位不足,而调动社会资源投入举办一批民办高校进行补充。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出色的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重要任务。

其次,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其实是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要求。即不仅仅局限于补充型的作用,更是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形成提供对口人才需求的发展定位,所以民办高校正在成为驱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左熠晨认为,民办高校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越来越清晰,不仅民办高校会形成特色专业,而且在专业设置方面调整灵活,十分贴近市场的需求,对市场人才需求反应灵敏,转型速度很快。

夏季亭也认为,目前民办高等院校确实在从同质化向多元化发展。他说,早期民办高校大都是从自考起点设立的,学生经过高职上本科。但是,近年来明显可以感受到民办高校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情况。比如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特别注重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素养,有些在全国应用型大学专业排名中名列前矛。

夏季亭强调,办学层次也有了显著变化,民办高校不仅有专科、本科,有几所民办高校也拥有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还有的学校有了博士授予的培育资格。可以想见在今后的几年,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将会呈现更加多元生动的局面。

民办高校20强,强者恒强难改变

根据2018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武昌首义学院再度问鼎榜首,文华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分列二三,和2017年相比,前三强的顺位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武昌首义学院在2006-2015年,连续十年蝉联中国一流独立学院(五星级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文华学院在各项排名中也基本出在第二名的位置,山东英才学院也多年紧随其后位列第三。

对于民办大学而言,社会认可度和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的发展积淀,非朝夕之功。民办高等教育以重资产、长周期为高门槛,短时间之内中国民办大学的顺位格局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改变。

在民办大学前20强中,已经通过港股资本市场上市的大学共有两所,隶属于宇华教育的郑州工商学院排名上升1位,位列第7;中教控股旗下的江西科技学院名列第19位,跻身20强之列。

走前列,港股高等教育学历板块形成

近10年,民办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民促法出台并不断修订后,规范化管理为资本市场投资民办高等教育注入了强心剂。

2017年是民办教育资产证券化的元年,随着宇华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团、中教控股等含有高等教育业务的教育集团在去年纷纷上市,第一批拿到IPO融资的教育集团,走在了并购扩张的前列,加速了民办高等教育单体校市场的上市步伐,也促进整个民办高校市场加速并购重组。今年,中国新华教育、21世纪教育分别在港挂牌,在港股等待排队上市的高等教育集团也增至4家。

通过细数民办高校150强名单中已经上市的高校,我们清楚的发现,抢先一批登陆港股的教育集团手握较为优质的高校资源,并购整合的标的也趋于办学基础较为优质的单体校。

整合加速,产业升级

柯霆钧:华山论剑,先要有华山

柯霆钧认为,能在港股形成高等教育板块意义重大,他说:“华山论剑,先要有‘华山’”。他表示,高等教育可以在香港上市为高校融资建立了新的渠道,不但能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可避免抵押、担保等一般债权融资难以避免的问题。上市之前单体校各据一方,从师资到后勤并没有良好的竞争意识,而现在在港股市场,大家都要“华山论剑”多了PK的味道,各家教育集团都会优化教学质量,从而推动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左熠晨:方便管理,规范透明

左熠晨对i-EDU表示,未来对于民办高等院校而言,不管是独立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购,走向资本市场不仅是市场最大的需求,而且具有必须性,因为高校属于重资产投入,对于资金的需求巨大,单体学校融资渠道的限制条件依然比较苛刻。

首先,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得到资本市场支撑,明显利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其次,从监管层面来看,随着规模化、集团化高等教育集团越来越多,有利于监管层把握行业运行情况,更好的实施管理;最后,走向资本市场,意味着从私人公司变成了公众公司,这会促使高校本身在学校运营方面更加合规透明,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

夏季亭:保持适度的利润率前提下,学校品牌建设十分重要

夏季亭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品牌是靠学校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巨额资金的持续投入打造出来的。股民和投资者需要教育公司保持比较好的营业能力、盈利能力,保持比较高的收益、比较高的学费和比较高的增长,就必须要有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课程和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的升级,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利润率和教学质量(持续发展),似乎成了一对矛盾,但又是必须要妥善处理好的一对矛盾。

他还强调,希望投资界和股民能看到教育企业与普通企业不一样的特点,没有办学质量的提高、品牌影响力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所以不应要求教育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保证适度利润率的同时,更要兼顾好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上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对民办高校有太高的经营业绩期望,业绩发展一定要和学校品牌塑造同步进行,这样学校的后劲儿才足,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