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金融:市金融办教你投资理财

前金融:市金融办教你投资理财
2018年07月18日 16:45 前金融

近年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投资理财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一些打着投资理财等旗号的非法集资行为也日益猖獗。许多老百姓对非法集资知之甚少,频频掉入不法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7月12日,重庆市金融办梳理了当前国内一些地方的非法集资案例,并推出"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骗局7招"。

近年来,非法集资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据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披露,2018年1-3月,全国新发非法集资案件1037起,涉案金额26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5%和42.3%,继续保持"双降"态势。但同时,案件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相关案件分析,当前非法集资主要具有三大特点--

发案行业领域和地区相对集中

当前,全国非法集资新发案件在几乎所有行业均有分布。尤其在投融资类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房地产和农业等重点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更是持续高发。

而从案发地点来看,非法集资案件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人口大省。

手段花样翻新,认定难度加大

不法分子假借迎合国家政策,打着"金融创新""经济新业态""资本运作"等幌子,层层包装设计所谓的项目和产品,并以当下热门名词、热点概念进行炒作,诱惑社会公众投资。由于非法集资的"马甲"从过去的种植养殖、资源开发逐渐升级包装为投资理财、网络借贷、众筹、期货、股权和虚拟货币等,其对投资者的迷惑性变得更强。

线上线下结合,犯罪蔓延速度加快

近年来,非法集资的网络化趋势日益明显,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量涌现。通过线上线下相互结合,非法集资大大突破了地域界限,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近期,甚至还出现了完全借助微信群开展非法集资的行为,其隐蔽性强、风险传染快,风险更不容忽视。

七招防范非法集资骗局

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力极强的非法集资骗局,市民应如何识别和防范?

重庆市金融办提醒,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骗局,市民可采取以下七种办法:

第一,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看其投资回报率是否过高。多数情况下,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很可能就是投资陷阱,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二,可通过政府网站查询相关企业是否具有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合法经营金融业务资格。如果不具备相应的主体资格,就涉嫌非法集资。

第三,看集资机构是否在工商税务进行登记。通过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如果发现相关企业未合法注册、未办理税务登记,基本可以断定是骗子公司。

第四,看集资机构是否已被相关媒体曝光。一些影响较大的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相关媒体多会进行报道。投资者可通过媒体和互联网资源,搜索查询相关企业违法犯罪记录,防止不法分子流窜作案。

第五,谨慎对待亲朋好友的投资建议。对亲朋好友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建议和反复劝说,市民要多与懂行的朋友和专业人士仔细商量、审慎决策,防止成为其发展下线的目标。

第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投资者应与投资机构签订文字协议,并注意收集、保留相片、录像、录音、电话及地址等相关信息及证据。这样,一旦发现被骗,有利于公安机关及时调查取证,最终减少个人损失。

第七,多学习投资理财及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非法集资的特征,提高识别和判断非法集资的能力,不要有政府会兜底的侥幸心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