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年中“失意”,李明喊话回归地产开发

远洋集团年中“失意”,李明喊话回归地产开发
2018年08月24日 16:45 Hello地产

文| 时代财经 童洁 黄银桥 2018年是远洋集团(以下简称“远洋”)想要晋级千亿规模的节点,但加速奔跑中的这家房企却交出了一份不孚众望的年中答卷。

上半年,远洋完成合约销售金额451.06亿元,按年同比大幅增长48%,创造了历史新高。但在结转盈利方面,远洋却打了个“小趔趄”,今年上半年,远洋的毛利润及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分别录得36.15亿元和23.33亿元,同比降幅为5%和13%。

远洋管理层在8月24日的投资者会议上将收入结转下降的原因归结于三个方面,除了结转占比及合作项目增加影响并表外,多元化业务的转型也被看作是“元凶”之一。“新的业务、非开发业务占用了相当大一部分的资源和管理精力”管理层说。

远洋调整步伐

今年年初,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明向外喊话“远洋3年内要挺进2000亿队伍”,并表示未来三年,远洋的销售额能够保持50%的增速。

为了支撑起两千亿的设想,远洋决定效仿龙头房企的“快周转”战略。一方面定下“368”原则,即3个月内建造,6个月内开始推盘,8个月内销售首批项目的50%;另一方面加大了拿地的力度,并重新划定拿地的标准。

上半年,远洋在20个城市共购入39宗土地,新增土地储备604万平方米,新增土地货值超过1300亿元。地块的选择上,今年远洋更倾向于体量较小的地块,39宗土地中,20万平方米以下的地块占比达到74%,超过30万平方米的仅占5%。

这样的调整来自于对过去的反思,远洋管理层向投资者透露,集团内部对于现在的土地投资把控非常严格,这反应在投资标准等方面。时代财经获悉,远洋目前的拿地严格要求体量不能太大,其次产品本身的定位不能是豪宅或者别墅。

“远洋围绕着刚需、首改来拿项目,这一类项目的测算基本在限价范围内,测算的时候不存在价格博弈。这不仅是保证了我们产品投资的快周转,也是为了在安全边际上保持一个合理的开发速度和销售周期。”

同样,在区域的布局上,远洋也进行了反思。远洋曾经走过不少弯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远洋热衷于在“大本营”北京及周边区域高价抢地,原以为看上去热火朝天的京津冀能够将其推至巅峰,但各种调控政策陆续出台。

如今,远洋对于投资区域的选择格外谨慎。管理层认为,关于投资区域,仅判断区域已经失效,而是要以项目的可盈利投机来判断才是合理的。

近两三年,远洋意识到区域布局对于规模成长的重要性,其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均衡的区域布局网络,并有意弱化了京津冀的占比,逐步加大在其他区域的投资力度。今年上半年,在远洋的土储结构中,京津冀地区占比从41%下降至37%,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比有所上升。

“从短期来看,京津冀四个月的停工是不可抗的,如此一来,投资的资金成本、财务成本肯定会增加,因此,远洋对投资京津冀相对较审慎。从长期来看,远洋更愿意按长江来划线,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区域大致维持在1:1的比例,围绕市场的热点、政策的导向来实施投资。”

由于早几年远洋在拿地方面过于保守,多以合作方式拿地,一些项目因为未操盘或权益占比较低而影响并表。管理层坦言,现在远洋原则上“不操盘、不并表的就不合作”。今年上半年,远洋的权益问题得到些许改善,权益比例从52%上升至56%。

尽管远洋在不断进行调整,但上半年的成绩仍然低于市场的预期。远洋管理层表示,“远洋所有的指标表现相对保守、落后、慢也好,主要因为公司对去年和前年的形势判断上不是很乐观,相对来说在策略上就不够积极。同时内部也有原有股东制约的地方。总的来说还是要提高规模,加快速度。”

偏离航道?

规模决定成败的赛场上,拿地并不是唯一的战略命题。2016年,“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去掉名字中的“地产”两字,远洋宣布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这两年,远洋努力构建着自己的多元业务版图。

远洋的多元化转型计划中包含了负责不动产开发投资的“远洋商业”;负责养老、物业的“远洋服务”;主攻房地产金融的“远洋资本”;以及涉及设计研究、建筑类经营的“远洋营造”。在远洋的规划中,住宅开发业务与多元化业务4:6是“最佳”的配比。

和大部分强调多元化发展的房企一样,远洋希望这些新的业务能够在未来为其带来可观的收入和利润。自决定走多元化道路以来,远洋就在这些业务上倾注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各个业务板块的规模也在近几年得到显著的提升。

按照管理层的说法,非住宅开发业务之外,远洋有约400万平方米的物业开发周期会长一点,至少需要五到六年,因此,远洋想每一年都有10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增开发、新增运营装到核心物业资产包里去。

半年报披露,截至2018年6月底,远洋商业运营和在建的投资性物业达360万平方米,其中有2%为长租公寓;服务方面,远洋旗下物业公司“远洋亿家”已进入28个城市,在管面积5000万平,同比增长56%;而远洋的养老地产品牌“椿萱茂”在营项目增至9个,供给约2200个床位,轻重资产结合模式储备床位超10000个。

不可否认的是,多元业务确实给远洋带来了一些机遇,这不仅体现在业绩上,也体现在融资机遇的获取方面。远洋的资产证券化根据远洋现在持有物业来分类,一类叫核心物业基金,涉及远洋核心的写字楼等,第二类则是商业物业的证券化。

管理层介绍,目前远洋的核心物业基金已经与国内外一些基金进行权益合作,远洋自留约30%-40%权益对资产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今年在现金流方面会实现比较大的回收,在当期的净利润方面也会有大的贡献。商业物业证券化方面,远洋也在尝试推进一些REITs产品。

随着规模扩大,远洋的多元业务势头良好。上半年,多元化业务的收入占比大幅上升,其中物业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38%;增值服务方面收入的增长则接近翻番。

不过,多元化转型也分散了远洋的资源和精力,远洋管理层坦承,存量及持有的物业、新业务、非开发业务占用相当大的资源和管理的精力,“所以我们现在加快把远洋回归到一个以开发业务为主的轨道上来。”

有提振股价计划

在推动各项业务发展之外,过去的半年,远洋与安邦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关于两者的未来,是业界最想窥探的故事。

2018年春节刚过,一则安邦原董事长吴小晖因集资诈骗、职务侵权被拘捕的消息在业界炸了锅。作为国内的险资巨头,多年来,地产一直是安邦的重点投资领域。早在2015年,安邦就已坐稳远洋第二大股东的位置。

吴小晖事件爆发之后,安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旗下万亿资产由谁接盘备受关注。5月,远洋成为了“接盘侠”之一,其发公告称,以零对价的形式收购安邦旗下全资子公司邦邦置业50%股权。

通过邦邦置业,远洋全面接管了安邦旗下全部存量不动产项目的处置及运营管理等,相关项目将纳入远洋管理体系,统一由远洋进行建设、销售及运营。

此前,不断有消息称已有多个安邦的项目完成了工商变更手续,但始终未能得到远洋确切的答复。此次业绩会上,再被问到收购安邦存量资产包的进展,李明没有过多的回应,仅表示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8月9日,远洋经历了一场人事换血:李虎、李洪波、姚大锋、上官清4名董事辞任;栗利玲、符飞两位来自安邦接管工作组的陌生面孔进入董事局,远洋董事会小组精简至12人。

外界将接管安邦资产及人事层面的大换血看作远洋业务转型的推手,毕竟远洋曾许下愿望,到2020年,远洋资本的管理规模超过1500亿元、远洋商业的权益租金收入达40亿元、长租公寓“邦舍”今年计划增至1.4万间等。

尽管如此,远洋的股价仍旧萎靡不振,半年报发布之后,跌势尤为明显。8月23日,远洋的股价跌破一年以来最低值,至3.89港元/股。有投资者现场发问,股东是否会选择回购。

但险资持股30%的“红线”留下的操作空间并不大,目前远洋的前两大股东仍是中国人寿和安邦,中国人寿持股29.59%,安邦持股29.58%。不过,管理层透露,针对股价低迷的情况,已经开始着手有方案,会逐渐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15年时中国人寿和安邦29.78%和29.77%的持股,远洋最新的股权结构中,两者的持股比例都有微弱的减少。管理层透露,对于两个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实际上是存在一定干预,“这一次变化比较微小,但慢慢在做变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