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铭绩:创新扶贫模式 变输血式“接济”为造血式“自救”

徐铭绩:创新扶贫模式 变输血式“接济”为造血式“自救”
2018年08月20日 17:37 时代科技前沿

经过数小时的飞机转车,再经过山路的崎岖颠簸,8月7日,公益慈善人徐铭绩不负承诺再次踏足云南,这一次跟他一起来的还有陈晖、朱雪津、金补肯古等企业人士与爱心志愿者。

一行人在当地村委会副主任金补阿支的陪同下,奔赴宁蒗县彝族自治县(小凉山)烂泥箐乡马金子村小牦牛坪组,对当地的留守儿童、独居老人、残疾特困户和困难户进行慰问,并向他们捐赠了食用油、大米及现金。

深入“穷乡僻沟”送温暖

事实上,这不是徐铭绩第一次踏足云南,也不是他的第一次善举,更不是最后一次。早在去年7月份,他就踏足过云南这块土地,并向贫困户现场捐赠了大米、食用油和现金。

是什么让他一次又一次,不惜时间精力、不顾车马劳顿之苦,从千里之外的富庶之地苏州奔赴偏远落后的穷乡僻沟进行捐助慰问?他没有直接回答,但有一个声音在回荡:是心中有爱,大爱无疆。

切回到小凉山现场画面,每一个镜头都让人动容。在徐铭绩等人来到贫困户家庭掏钱给米时,受赠的老人和小孩无不是交织着欢悦和感动的复杂情绪,无以言表的老人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动和谢意。

他们用土豆、荞麦饼、野菜汤等农家小菜为徐铭绩等人准备午饭,甚至还拿出了他们平时舍不得吃的猪肉予以招待这些他们眼中的“贵客”。徐铭绩一行人也被村民的淳朴厚道、懂得感恩的善良而几度动容落泪。

开启“造血式”扶贫

“云南慈善行”,不是一次两次的蜻蜓点水。徐铭绩表示,这种一村几户撒胡椒面式的接济或帮助,其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他只是一种输血,无法治本。他们希望能创建一种能可持续化的常态方式。

而接二连三的考察云南,正是在寻找合适的机会。未来他希望能在西双版纳州建立慈善扶贫示范基地,结合文化旅游、教育、养老产业,打造成具有滇南民俗风情的特色小镇,让他们的慈善扶贫在云南开新花、结硕果。

据了解,徐铭绩关注并热心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缘自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近10年的身体力行及不断探索研究中,他想到了把慈善公益事业和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并推出了新的慈善扶贫模式。

徐铭绩介绍,这种新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慈善。它以公益事业为企业代言,以项目投资助推区域扶贫,以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事业从“传统输血式的治标型帮扶”向“现代造血式的治本型公益”转型。

业内把这种模式认为是商业与公益的融合,即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在保证组织不偏离公益性的同时,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让组织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

用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的观点,这是“社会创新五部曲”,即“公益铺路、商业跟进、产业化扩张、可持续性发展及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