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人形机器人量产还有多远?| 投资人说

我们离人形机器人量产还有多远?| 投资人说
2024年04月25日 08:23 时代伯乐创投

人形机器人是AI领域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被视为继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后的另一个颠覆性的机会窗口。在该赛道上,站满了海内外的顶级公司,都试图在新机会面前抢占先机。

那么,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到底如何?目前已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国内厂商的机会在哪里?

在本期《投资人说》中,时代伯乐投资总监叶香君将与业内专家高博士一同,围绕人形机器人展开对话,解析机会与未来。

设计

人形是机器人的最佳形态吗?

高博士: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来说,业界还没有一个共识,但是基本结论是,从生物角度来讲,人体的这种四肢结构并不是最优的,因其运动性能还有力量、速度,都比不上一些生物。

但是,从未来人与机器共存的情况来看,人形在目前是一个最最优的选项。

前几年,国家有一个重大专项,研究“共融机器人”,就是研究如何让机器人适配人类已经创造好的物质社会。比如,我们的车辆座椅都是按照人的身体尺寸和结构来设计的。如果想让机器人无障碍地存在于环境当中,那么最好的方案也是按照人的外形,去做相同的、相近的设计。

叶香君:是的,人形机器人的形态与目前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是更加匹配的。但选择人形的技术要求程度其实也是更高的,比如普通的服务机器人有底盘,用轮式驱动,不存在摔倒问题。

但人形机器人要靠双足行走,要适应不同的地面,它的受力就更加复杂,对减速器负载、电机响应速度、驱动功率等指标的要求也就更高。

时间

人形机器人距离成熟还需要多久?

高博士: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继续往前发展优化的技术基础是足够的。

人形机器人的现有产业链主要来源于工业,其现存的技术需求也都与工业品相类似,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一些精细的适配以及降本,这些工作可以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同步完善。

关于成熟的时间,一般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在五年左右开始形成规模,十年左右开始普及。在这个时间窗口当中,现有的产业链是足够的。

叶香君:也就是说,实现成熟的整机还需要五到十年?

高博士我指的成熟,是指现在的智能手机、电动车这种状态。如果我们回头去梳理这两个产业的发展历史,他们的从初代产品到比较普及的状态,也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叶香君:我们的研究和您的推断比较一致,也是认为人形机器人会在2025年左右进入小规模的商业落地期,2030年左右进入规模扩大期,国际化的扩张要等到2030年以后。

机会

在机器人领域,国内产业有没有机会?

高博士:机会是很大的。目前来看,我们的芯片暂时还有困难,但在核心零部件上,已经能满足人形机器人的要求。

当然,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产品在性能指标上和国外高端产品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传感器,如果装配到手指端,会要求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但我们的技术还做不到。

成本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能降到多少?

叶香君:未来到什么时间点,或者说您觉得成本需要降到多少的时候,整个供应链体系才能够满足终端的需求?

高博士: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目标,都是基于当年马斯克提出的2万美金,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2到20万之间。但需要在产量达到百万量级时,成本才能降下来,这个目标才能达成。

叶香君:但达到百万级别的产量,我们还差得很远,比如谐波减速器虽然已经在工业场景中应用很多年了,但还没达到这个量级。

高博士:对的。你提到的谐波减速器,目前主要是供应工业用的六轴机械臂。现在国内第一大的绿的,产量也就是30-50万之间。如果要把成本降下来,就需要扩大规模到百万以上的级别才有可能,但短期来看需求是达不到的,所以成本在短期内也难以降下来。

海外

机器人领域的新发展?

叶香君:今年3月下旬,在英伟达举办GTC2024大会上,黄仁勋发表主题演讲,介绍加速计算平台等新品,分享AI技术在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并推出了用于机器人领域的GROOT(人形机器人开发及模型训练的基础大模型)通用基础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通过接收语音、手势、文本等多模式指令,生成准确的机器人动作指令。因此,运用GROOT模型的机器人,在理解语言、观察人类行为、模仿动作等方面具备潜力,从而得以快速学习相关技能。可以说GROOT项目是充分发挥了英伟达在算力领域的优势。在应用上,将有望帮助人形机器人在信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生成复杂的机器人动作,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适用性,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

另外,受益于AI大模型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会从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实现与机器人的结合,形成感知-决策-控制闭环,大大提升机器人的“智慧”程度。

未来

当前可以关注哪些机会?

叶香君:从工业自动化领域来看,2023年中国传统自动化产品受影响于制造业外流、内需不振、周期性下滑、代理商信息收缩过度引发的牛鞭效应、中美双边关系等因素,增长指标呈现下滑趋势,预计同比下滑4%。

2023-2025年,我们认为传统工业自动化领域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重点关注产业结构性机会(新工艺技术迭代)、中高端领域进口替代、跟随出海建厂趋势以及商业场景拓展等增量机会。

从具体行业来看,2024年重点关注以下行业的结构化机会:

1.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反弹,尤其是AI赋能智能终端的增量机会;2.新能源行业工艺优化迭代与出海建厂机会;3.工业母机周期性投资拐点已到,进口替代技术实现实质性突破;4.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