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杨宇霆没有死,九一八事变还会不会发生,真相出人意料

假如杨宇霆没有死,九一八事变还会不会发生,真相出人意料
2020年12月02日 13:41 马灵薯

九一八事件是近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侵略事件,由于不抵抗的错误政策导致东北沦陷,东北军撤入关内,自此日本侵略者凭借拿下东北地区的优势,开始加强其军事活动,为下一步的侵略进行准备。

东北沦陷是近代战争史上的重大灾难事件,导致民族存亡问题更加严重,而丢失东北的张学良也被后世进行了批评,其中有一种历史观点认为张学良过于年轻草率,执政东北期间政治失误太多,导致东北军事部署不充分,才无法对于日军的侵略做出及时的反击。

而对于张学良的政治决策,有人认为,假如张学良不将杨宇霆杀死,而是与杨宇霆进行积极合作,或许能使得东北的军政局面更加统一,从而不会发生九一八事变。而这种观点的重要依据在于,杨宇霆是东北奉军的代表性人物,在张作霖时期就身任要职,此后张学良上台之后,在东北的地位仅次于张学良,如果不是因为张学良与其不和而将他杀死,之后或许就不会有九一八事变了。

那么,基于这种假设,我们来详细探究一下杨宇霆是否真的具备拯救东北乱局的局面,以及他的政治意见与张学良有哪些不同之处。

首先,杨宇霆本身在奉系的脉络根据并非最初的元老派,而北洋徐树铮所器重的人选,是以高层派系的身份开始进入军界,之后在徐树铮与张作霖合作期间向奉系军队靠拢,后来成为了张作霖秘书集团当中的一员,而与曾参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奉系军官相互存在联合,成为了士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那么,现在分析一下杨宇霆的个人实力,是否可以比张学良更有威慑力主政东北,首先,整个张作霖所建立的奉系军队中存在有三大派系,第一种是在张作霖土匪时代就已经在其麾下的人手,这一派被称为元老派系,主要的代表人物无外乎汤玉麟与孙烈臣等人,第二种就是士官学校派,以杨宇霆为首的留洋军人出身,在奉系军队当中具有一定的人脉。第三种就是以郭松龄为首的讲武堂派,也是张学良比较倚重的一个派系。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元老派人物基本上都开始退场,但是以汤玉麟为代表的一些元老派军官仍然坐拥地方军权,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讲武堂派表现突出,但是郭松龄与杨宇霆的矛盾却日益突出。后来由于战后郭松龄的反叛,讲武堂派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过杨宇霆的势力并没有太多的上涨。

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相比于郭松龄这样掌管军权的人物来说,杨宇霆在奉系中更多的是依靠其人脉网络,属于人脉网比较丰富的角色,但并非某个东北军实力山头的代言人,而所谓的士官派,也是最为松散的一支派系。

那么,从这种局面来看,杨宇霆恐怕并不能影响局面发生反转,因为之所以张作霖死后,杨宇霆还能掌管大权,其实实质上只是依靠张作霖时期所赋予他的权力,本身杨宇霆是没有能力调动东北军各山头的实力派的,诸如张作相等人也只能被张学良这位少帅所掌握,虽然张学良本身也无法完全控制整个东北军的各派系势力,虽然张学良所下辖的陆大系部队是其实权性质的家底,但要想完全控制整个东北军也十分困难。

杨宇霆身死老虎厅,确实是张学良比较极端的政治决定,但其实这也是必然现象,杨宇霆本身的政治实力就在张学良之下,冒然干涉东北政治,自然会被张学良所反击,杨宇霆也必定走向败亡。

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九一八事变,本质上是看到了东北军阵营内部的严重分化,而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发生的一些系列事件都印证了这一点,当发生危机之时,多名前线团级军官不在岗位,而张学良与万福麟等军政大元尚在北平,加上此时由于之前的中原大战,东北军许多主力尚在关内,结果仓促之下选择全军撤出也在时局的意料之中,之后像张景惠这样的元老级人物居然会叛变投敌,热河抗战时汤玉麟竟然弃守逃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了东北军内部分化极为严重。

东北失守并非一时决策失误,而是东北军本身的内部腐化所导致的,这一点完全继承张作霖统治的张学良无法扭转,就连张作霖本人就算没有身死恐怕也无可奈何,杨宇霆的力量就更加难以掌控时局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