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到底是不是一场大型水战?

揭秘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到底是不是一场大型水战?
2021年01月11日 10:40 一个人与行程

对于三国历史无以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赤壁之战几乎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场战役,同时,由名著《三国演义》的经典艺术创造,包括民间传说和一些史书含糊的理解,对于这场真实发生过的战役的误解相当多。从历史出发,作为刘备、诸葛亮能否实现立足荆州,再取西川的三分大战略,赤壁之战的成败实在太过重要,但赤壁之战的真相究竟如何,真的是号称当时一流军事统帅的曹操因骄傲自满而犯错,想要与江东比拼水军实力?赤壁之战真的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型水战吗?实在有必要梳理澄清一番。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开始南征,荆州军阀刘表背疽发作身亡,享年六十七岁。荆州文武一面拥立小儿子刘琮为继承人,一面大多愿意降曹,年幼的刘琮便向曹操上表,结束了刘氏父子在荆州十九年的统治。这时,依附刘表已经数年的刘备仍没有一块牢固的地盘。曹军南下之际,刘备屯聚的新野首当其冲,其兵力不多,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建议联合江东孙权。

对于诸葛亮,究竟是刘备留下了三顾佳话,还是因好友徐庶劝说出山,一直有不同说法。多数人倾向于前者。但需要注意,刘备在荆州驻扎近六年,长期广揽人才,到最后才找诸葛亮,也有些蹊跷。诸葛亮的名声很大,刘备不可能没听过,可能知道他很有名士风采,性情又比较高傲,自比管乐。起初听到卧龙名号时,可能刘备并不大愿意放下架子去拜访年纪轻轻的诸葛亮。再从人脉关系说,诸葛亮的岳母、黄承彦之妻与刘表的夫人是荆州大族蔡氏亲姐妹,作为外来者的刘备内心也可能有忌讳。直到刘表健康出现危机,曹操威胁增大,预感前景堪忧,刘备才终于拜会诸葛亮,认同了“隆中对”的谋划。同时,江东鲁肃也表现出远见卓识,主动来联合刘备。原本刘琮投降后,刘备从新野南下算是与江夏的刘琦合伙,即便如此兵力才两万左右,要想摆脱覆灭只有借助江东。当蔡瑁、张允的水军和文聘等荆州武将投靠曹操,又进一步壮大曹军实力,自然曹操就萌发有一鼓作气扫平江东统一中原的战略意图。

就江东势力的形成而言,主要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打下的,而孙策与周瑜是三国历史上真正的“结义兄弟”(刘关张是小说渲染的桃园结义),孙策死后几年,周瑜多在镇守各地的位置上,实际作战机会并不多。而孙策临终交代“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应该是记得,但因周瑜的资历还很有限,一时半会,孙权也没有想要把周瑜推到江东第一统帅的位置。

赤壁大战前两年(206),周瑜曾与孙瑜讨伐麻、保二屯(屯是地方乡勇),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进攻柴桑,周瑜曾反击俘虏邓龙。孙权对是否抗曹一事迟迟不易决断,一来坐上主公的位子没几年,有太多父兄老臣指手画脚,“孙吴的建国之路”在三国史中是一大课题,可见田余庆先生著名的专文。而后,凭借周瑜“雄烈”之姿(雄烈是孙权的亲口评价,宋朝苏大学士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形容周瑜“雄姿英发”),孙权“斩桌脚”抗曹,命周瑜出任大都督,老将程普为副当时不服,也明显是对周瑜实战经验太少的不信任。可程普和周瑜真正接触以后改变了看法,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周瑜出身地方豪强,既有名士风采,也有艺术细胞,再次印证魏晋时代人格魅力的巨大影响力)。

曹操南下的兵力,以保守计算大约有十五六万左右。之前扫灭袁绍儿子时,组建了精锐骑兵虎豹骑,所有军士百里挑一,有夸张说法,虎豹骑的普通军士放在其他部队都能够充任校尉、将领,堪称中央禁军的骨干。为扫平南方,曹操大约出动步兵十万上下(含相当数量新训练的北方水军,原步兵精锐青州兵估计只占一半),骑兵五六万,加上荆州投降有七八万(可能六七成为水军)。而周瑜所带兵力为精锐三万(江东部队的战斗力为三国前期第一,水陆两战都极为出色,从孙坚讨董卓、孙策拿下江东六郡到周瑜破曹,善于练兵是不可忽视的要素),联合刘备有约二万,但真正属于刘备名下的只有几千人,另外一万多是刘琦在江夏的水军,没有参加战斗。史诗般壮丽的赤壁之战,长久以来由于小说精彩绝伦的艺术塑造以及部分史书的误导渲染(例如强调曹操会一时糊涂萌发水战灭江东的错误),这一战役过程尚有许多环节需要深入探究。

例如第一,刘备从新野败退带走许多百姓,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长坂坡一役是曹操虎豹骑追击刘备致使其败退,尽管小说描绘赵云为保全婴儿刘禅,在曹军中来去自如,神勇无比,但不能否认本质上是一次败退(长坂坡古战场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所辖当阳市中心城区偏西南),而故事渲染刘备的仁义至今还能感染不少读者。可作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战,刘备为乱世豪杰,双方相差如此悬殊,带着众多百姓转移,削弱行进速度,任谁都能想到这太有悖常理,确实像鲁迅先生评价刘备的仁慈近乎虚伪,这种感觉太不真实,历史上的刘备显然也不会是小说塑造的理想化君主的模样。

要还原真实的战役过程,需要仔细分析刘备的处境。长坂坡败退,鲁肃以吊丧刘表的名义前来试探,刘备“打太极”说想去投奔远在苍梧的吴巨,表明刘备对撤退有过谋划(诸葛亮隆中对早有联合江东为援助的谋划)。如今新野丢了,刘备的这一反常举动正为日后与江东谈判充当资本——若没有新野百姓,他就真变成“投靠”孙权,刘备拼死保护新野民众,固然不否认有仁义的表现,但最为实际的是象征他还是一股独立的、残存的“荆州势力”,这或许才是真正用意。

第二,曹操若应对南方水战究竟有无充分准备?袁绍、乌桓解决之后,曹操已经考虑日后南征需要面临水战的问题,史书记载修建玄武池是建安十三年初,就为了训练水军,时间至少有半年左右,秋天荆州方面投降得到比较厉害的荆州水军数万人,然后在樊城汉水上进行水陆合作训练。曹操应该知道己方的水军可能不如江东,即便他内心充满自信,也应该会有防范(我们不能否认枭雄曹操一是生性多疑,二来他毫无疑问是当时杰出的统帅),那么,素来精通兵法韬略的曹操真的还会盲目张狂到想用自己的短板——水军去攻灭孙权吗?

还有,当时流传瘟疫或者水土不服究竟有多大影响?“北人水土不服”的问题还牵扯到小说描写的离奇构想——曹操计划用步骑大军在水面上同江东打水战!这更是完全违反常理,即便真有这么天真烂漫的想法,首先也该明白曹操早有训练不少水军(对于水面颠簸也应该可以基本克服,至少不会夸张到大批北人水土不服),再者,单荆州投降的水军已经比孙刘联军多,怎么还会出现许多因不习江面水性而犯病的情况?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也绝对不是事实。

第四,在赤壁之战中,“火攻”到底有多大作用?这是三国史中一个隐藏非常深的问题,号称三国三大战役竟然全都是神奇的“火攻破敌”,尤其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太过精彩。固然都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但《三国演义》把战役场景艺术化和夸张化了。若仔细研究各方记载还原战役过程,就会发现有不少其他真相。好比众所周知的一个重要细节:赤壁战役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隆冬,气候大多刮西北风,东南风虽不是没有,但比较少见,因此才诞生了小说“借东风”段落。巧合在于赤壁火攻确有其事,但笔者觉得存在的问题是:孙刘联军真的会把如此重要的成败关键,寄托在冬季十分罕见、不可捉摸的东南风上面吗?显然也与常理太过违背。

就小说而言,赤壁这一大段故事全力刻画了诸葛亮这一核心人物,艺术创作的“借东风”神奇是制造紧张刺激的悬念和冲突。而真正的战争,作为一方统帅绝不会凭借“天意巧合”来鲁莽决定数万将士和数十万百姓的命运。那么,赤壁大战中火攻的真实用意是什么?真寄希望凭借一把火烧退曹操十几二十万大军吗?应该并不是这样,至少不能完全出于侥幸而依赖这样的奇迹!恰恰事关真实的三国历史,不少重要段落要么限于资料,十分含糊,要么谜团重重,要么完全被小说的精彩所干扰,赤壁之战的真相就如此。

笔者觉得,周瑜与黄盖火攻行动的主要任务是阻止曹操大军渡江,所以是针对连锁战船放火,冬季里的东南风属于意外巧合(显然不大可能是诸葛亮能掐会算或者什么登坛做法促成),起到使曹军陷入混乱和恐慌,使其被迫撤退,然后全面出击,这就是周瑜破曹的核心战术。以此来参照史书评价,赤壁之战当之无愧凸显周瑜“雄烈”的个性魅力,敢以三万江东精锐主动迎战非常杰出的曹操和乘胜而来的十多万或近二十万水陆联军,如果没有旷世不凡的胆识与勇略,完全是寻常人根本不敢奢望和难以相信的神话故事!

再看赤壁之战的第一阶段,周瑜在三江口以水军阻击曹军获得小胜,这就基本打消了曹操想以水军致胜的可能性。

周瑜本来驻军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获得孙权受命以后,带兵逆流而上前往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在三江口与曹操水军遭遇(今汉口、汉阳与武昌间长江交汇处是为三江口),曹操的水军是从襄阳、樊城顺汉水而来,因不敌江东水军,曹操觉得很难再用水军打败周瑜,再次可以印证这合乎曹操多疑的个性,二来曹操是出色的统帅,不至于以己方之短去同对方硬拼。曹操一向头脑精明,即便有骄傲自大的毛病,也不会如小说描写的那样犯下一连串低级错误,这不符合军事常理和客观事实。

从接下来的决策就能看出,曹操下令大军退撤到江北乌林一线,位置在今荆州市所辖洪湖市境内的长江北岸乌林矶,与赤壁隔江。以今天的位置观察,两地颇有距离,大约距160里,且当时并没有赤壁的称呼,完全因乌林之战的大火才有了赤壁之名。这时,曹军开始连锁战船,并不是曹操被庞统欺骗,实际考虑的应该是希望大军快速突破过江,方便发挥北方精锐步骑的优势破敌,这才是交战双方真正的意图。尽管今天属于事后的推测,但想来曹操肯冒险接纳黄盖来降也多半是希望尽快渡江,需要熟悉江东情况的内应。以乌林的位置看,除了水军和陆军都能驻扎,也就为了方便大军过江,撕开孙刘联军的突破口。

这里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三国时代究竟有无可能大规模水上战役?虽然各有水军,但感觉水战尚不能发挥决定作用,古代战争绝大多数核心目的都是攻城略地。汉代楼船水军在编制上也从属陆军,战船的用途主要是渡河渡江渡海。南方地区虽历来有过水战,其作用在整个军事环节上还是辅助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还是陆战能力(参考后面周瑜争夺南郡江陵,吕蒙夺取荆州以及陆逊的夷陵猇亭战役。就算在小说里,也再没有过像赤壁之战那么渲染强调江东水军的作用)。

再看实际过程,当火攻扰乱战船营寨后,曹操临机决断,迅速挪开战场(这就是周瑜以火攻逼迫曹军实施退却,然后趁机出击将曹军击败,除了周瑜,三国时代再无人敢这样挫败不可一世的曹操),顺带曹操放火烧毁不少战船物资,计划到开阔地再用步骑兵决战周瑜。但在战役之中大军突然后撤的确是犯兵家大忌,加上火攻的消极影响,曹军因火势太猛而失控(如100多年后还有一个经典案例淝水之战,前秦军队同样因临战突然后撤调整阵形失控导致败退,淝水之战的进攻方前秦苻坚的战略同样为了要完成渡江发挥北方步骑优势,与赤壁之战曹军的动机几乎一样)。这就是第二阶段乌林之战,周瑜完全是陆战突击取胜,刘备的军队这时从侧翼发挥助攻,曹操的阵营已经大乱,终于不敢硬拼,在虎豹骑保护之下退走,而步军完全溃败,这才是赤壁之战的整个经过。

今天多数人往往被《三国演义》史诗般的创造所迷惑,相信赤壁之战是一次壮观的水上火攻大战。而从史书来看,陈寿和裴松之等各家著述各有侧重,以至于有些方面比较矛盾,更加造成“赤壁之战”成为三国历史的主要难点之一。《三国志》引用的《江表传》立场在东吴,的确有对周瑜美化的问题,但就作战经过来说还是清楚的,周瑜水战陆战都堪称一等一的人才,年纪轻轻的周瑜(当时就三十二三岁)能够凭借区区三五万人大破曹操十几二十万大军,进而夺取南郡江陵,以不到两年时间完成占据荆州要冲,做好攻取西川的准备,在整个东吴来说,除了孙策以外,只有周瑜一人是胸怀天下的进攻型统帅,几乎无往不胜。

可陈寿的立场对刘备和蜀汉怀有特殊感情,《三国志》刻意淡化刘备的窘迫,提出一个“孙刘”联盟,更出于某种隐晦留下一段“借荆州”悬案,关于赤壁之战前后的许多情况都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接近真相。

以赤壁之战结局来看,等于是把原来的荆州进行了一次瓜分。刘备先是夺取了荆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和桂阳,军事上是利用刘琦在江夏的兵力,刘琦死后就归关羽统领。江夏位于今武汉市江夏区,在赤壁主战场以南,夺取荆南四郡占据地利优势。

刘琮投降后,荆北三郡中的南阳、南郡原本归了曹操,逆流而上的孙权后来占据江夏。另外,著名的襄阳与樊城其实是刘表临时划出的一个管理北部三郡中心,荆州的州治——南郡江陵一直成为三方争夺的焦点,是周瑜用了一年时间从曹军手上勇夺江陵,全程陆战,再次证明周瑜及江东军队的战斗力。但十分诡异的是,明明周瑜是从曹操手中力战得到了江陵南郡,究竟又如何最终落入刘备手中,这也是三国史上的一大谜团。

之前,刘备有一面旗号是为刘表长子刘琦保全荆州,刘琦死于赤壁战后的209年,关羽统领江夏军后迅速夺取荆南四郡。为了稳住两家结盟,孙权提名刘备当荆州牧,周瑜也同意分地盘给刘备,为此建立公安县(原名油江口,位于江陵南部的长江南岸,在曹操占据江陵时,刘备单方面把南郡名义上的治所改到公安而非江陵)。由于刘备趁着曹操败退之机好容易占据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哪肯因孙权周瑜的虚情假意轻易让利?刘备跟着打出要进一步向西川进军的旗号,可这一想法早在周瑜赤壁大胜的威势下已经积极谋划。所以,历史上是周瑜与刘备在对未来战略方面产生了尖锐的冲突(谁先争夺西川),并非是小说渲染的周瑜同诸葛亮因才华优劣产生各种较劲,甚至都还不完全是双方如何瓜分荆州的问题。

建安十五年(210),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为由要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见孙权,要求都督荆州,摆明要进驻江陵,占据南郡。孙权方面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周瑜、吕范为首的反对派。在周瑜眼里,刘备已经严重威胁自己的战略部署,他认为刘备的威胁要大于曹操,“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能虎之将,必非久屈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见《三国志·周瑜传》)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美人计”的由来。周瑜主张最好杀掉刘备,即使不杀也要软禁。另一种是以鲁肃为代表的赞同派,他说:“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三国志·鲁肃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周瑜还对孙权阐述了未来的战略构想:“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但孙权为了慎重,或者较为直白地说压制周瑜的扩张意图,同意鲁肃安抚刘备维系联盟。但周瑜仍然坚持西取巴蜀,刘备心慌,借口“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披发归于山林。”(见《三国志·周瑜传》),不让江东将领孙瑜带兵经过,在公安布置兵力,随时准备开战。经过一番波折,周瑜力战曹仁夺取了南郡江陵,而刘备和孙权之间仿佛做了一个交易(就是孙权既同意周瑜、甘宁展开夺取西川的计划,又放回刘备去占据南郡阻挠周瑜西进,耍了一手两面派),刘备最终得到了南郡江陵,在荆州方面一共到手五郡,孙权仅得到原刘琦所在的江夏,因此,后来江东方面才坚持认为当初有借过荆州地盘给刘备的说法。但关于刘备究竟如何得到南郡以及周瑜的死,一直是三国史中最费解的部分,小说也因为真实的史实不清不楚而大加虚构。

周瑜在即将夺取西川中途突然身亡,就算归咎于江陵之战受过箭伤,他的死还是不大正常。他的伤是差不多在过一年后复发,且短短几天就要了一个30多岁的壮年统帅性命,史书曾形容周瑜身材高大英俊,仪表堂堂,感觉应该和吕布、马超类似,绝非现在三国影视剧中那种中等身材,刻意凸显儒雅气质的模样,而周瑜是小说里才认为是中毒箭,因此真相如何已经不可考证。

当时的周瑜威震天下,意气风发,准备逆流而上夺取西川。孙权显然并非不愿意开疆拓土,但内心可能更害怕周瑜难以控制,这是史书刻意淡化的。综合孙权的为人,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孙权待哥哥孙策的后人着实不怎样,待周瑜的后人更加糟糕。周瑜儿子周胤因罪名夺爵流放(周瑜的长子周循早夭),功勋卓著的陆逊一方面是孙策的女婿,原本在江东诸将里地位一般;一方面陆家为江东大族,本身颇受排挤。孙权起初可能就是故意不提拔陆逊(能娶孙策的女儿为妻是后来孙权发现陆逊确有才干而亲自安排的),但问题在于陆逊立下夷陵大功后,声望一度堪比周瑜。孙权满以为陆逊为人谦逊,能够控制,让他担任丞相要职继续恩宠。既然身为丞相,陆逊担忧东吴继承人问题应该是职责所系,结果遭到孙权猜忌,最后含恨而终。

还有,来自刘表阵营的勇将甘宁一直力挺周瑜西进战略。在赤壁战前击破黄祖的时候,甘宁就有进军巴蜀的建议(他本就是巴郡临江人,今属重庆市忠县,年轻时为地方恶霸和江面上的盗贼,祖上据说是秦国名臣甘茂、甘罗,是否属实就不可考证了):“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批注:“此即公瑾关蜀之策,宜其识拔推荐也。”但甘宁在周瑜死后一直不受重用,尽管濡须之战、合肥之战多次立功,还曾拼死保卫孙权,结果仅是好言夸奖,如说两句:“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之类的话。因甘宁出身盗匪,性格鲁莽,不拘小节,与江东臣子时有冲突,虽然像凌统、孙皎之类最后双方都有和解,但甘宁还是显得十分孤立,最后郁郁而终,其子甘瓌“以罪徙会稽,无几死”,竟和周瑜之子周胤一样下场。更让人心寒的是,对孙权曾有救命之恩的甘宁,不仅生前没有封侯,死后都没有被追封。潘眉在读《甘宁传》时感叹:“甘宁之勇烈功绩,与魏典韦相上下,韦不封侯,宁亦不封侯,酬功之典,均为未副也。……若甘宁则身未封侯,而其子于未得罪前亦不加追录,则所以待宁者,不亦薄乎!”

再有孙瑜是孙坚表弟孙静之子,他和周瑜早在建安十一年便合作讨麻、保二屯。他对取巴蜀的战略非常积极,甚至周瑜死后仍率水军进驻夏口,只是此时刘备已经坐大,没有机会越过刘备去取西川,被孙权召回。几年后病故,年仅三十九岁而已。

如果这些江东人才统统归咎于时运不济,单看周胤被流放的情形,也能感到当年周瑜之死或许不简单。诸葛瑾、步骘等老臣上书请求赦免周胤的罪过,但他们没有提周胤具体什么罪,倒花了一大半的篇幅重申周瑜的功绩:“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仍重申战役地点是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楚国故都就是三国时江陵),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实在让人费解,似乎周胤被贬别有玄机。孙权一开始没有同意,大将朱然、全综(朱然是老臣朱治的养子,朱家与全家都是东吴豪强大族)等将领也上表请求,才勉强同意。不过赦书下达前夕,周胤已经神秘地病死于徙所庐陵,陈寿写道:“权乃许之,会胤病死。”一个“会”字怎不令后人浮想联翩?

赤壁之战结束,刘备终于时来运转,不仅占有大半荆州,同时人才方面也逐渐到达顶峰,除了卧龙诸葛亮之外,号称凤雏的大才庞统也投到刘备麾下。如果说诸葛亮隐居隆中静观天下大势,是属于待机而动。同样厉害的庞统却已经看出,恐怕当时唯有周瑜是能够成就大业的英雄,所以早早出山前去相助。《三国志》虽然对庞统在周瑜身边的作用也提及不多,但周瑜死后,恰恰由庞统护送遗体到吴都出丧的,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史书说庞统是周瑜帐下功曹,算是周瑜招募的私人官员。如果将周瑜积极夺取西川的态度和后来庞统向刘备建议取西川的计划参照,显然,庞统任周瑜功曹期间,两人多半多次商议谋划,只不过到底是庞统向周瑜建议,还是周瑜的思想影响了庞统,就不得而知了。

《三国志·庞统传》后面曾引《江表传》有一段微妙的对话:“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於险涂,非万全之计也。’”刘备问庞统,周瑜是否有劝过孙权扣留自己,还刻意加上一句“在君为君,卿其无隐”。提醒庞统现在是我刘备的人了,要实话实说。显然刘备知道过去周瑜、庞统的交情非同一般,担心庞统不肯说实话。好在庞统为天下名士,坦率豪爽,用实际行动证明对刘备忠诚,当庞统来到刘备身边后,地位很快凌驾于诸葛亮之上,成为刘备在军事方面最倚重的军师,之后就带着庞统夺取西川。

若论才智声望,卧龙凤雏应该相差无几,只不过由于诸葛亮多年以来深入人心的历史地位,多数人或许不能够轻易明白,为什么起初刘备好像更看重庞统。历史的轨迹自有道理,如果看清周瑜和庞统之间的关系,就能够了解刘备的态度和安排合情合理。因为周瑜与庞统早有过攻取西川的谋划,这也符合刘备长久以来的盘算。当庞统献出比较成熟的方案,自然得到刘备的认同和倚重,进入西川顺理成章是把庞统带在身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