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隆科多举荐诺敏为“山西巡抚”,你看懂了吗?套路很深

雍正王朝:隆科多举荐诺敏为“山西巡抚”,你看懂了吗?套路很深
2020年11月20日 09:01 微若浮尘1

大行皇帝大丧期间,初一登基的雍正皇帝就开始了对

“国库欠款”

的追缴。对于这件大事,雍正皇帝有着自己的看法:

“各省的国库亏空必须限期追回,但不能从百姓身上盘剥。我看这件事就从山西做起!”

为什么从山西做起,后来被提升为

“山西巡抚”

的诺敏有过直接说明:

“本来我不愿意来,因为我自认才力不济,管不好这个全国亏空最大的第一大省,一个省竟然亏空了三百多万库银。”

所谓

“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帝雍正登基,既然下定决心追缴国库欠款,就必须选择一个亏空最严重的省份当成典型来抓,做给全国其他省份看,做给那些挪借库银的官员们看。

听到这里,隆科多站了出来:

“皇上,奴才保举一人,定能胜任——诺敏!”

雍正皇帝略有所思,回答道:

“是不是曾在镶白旗下做过户部主事的那个诺敏?”

隆科多接着回道:

“皇上好记性,这诺敏在户部的时候因为顶撞了八爷,因此被冷落了多年,但是,就是这个诺敏机敏练达,实在是个理财的能手!”

接着,雍正皇帝立即给予了认可态度:

“好,只要是人才,朕就不惜破格录用他,我看这个山西巡抚就让诺敏去。”

注意,在雍正皇帝和隆科多奏对的过程中,张廷玉曾经有两次想要阻止的表现,最后一次甚至直接站了起来,想要阻止隆科多的举荐、阻止雍正皇帝的任命。可令人疑惑的是,一向对张廷玉都极为尊重,而且几乎事事都要问询张廷玉意见的雍正皇帝,竟然直接略过了张廷玉,直截了当的达到了任职命令。

除此之外,在这段对话中,还有三个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1、雍正皇帝只是提到了山西国库的清理,并未提及

“山西巡抚”

的任命,隆科多为何上来就直接举荐了

“山西巡抚”

的人选?就算雍正皇帝指的就是

“山西巡抚”

的任命,官宦世家出身的隆科多难道不明白一个正六品的

“户部主事”

,直接升任从二品的

“山西巡抚”

,到底有多不合规矩吗?

2、隆科多,一个武将出身的官员,从未进入到六部或者上书房任职,为何会对一个小小的

“户部主事”

如此熟悉?

3、康熙朝末期,皇四子胤禛曾经长时间监管过户部,户部官员谁是真正的

“理财能手”

,他能不清楚?还需要隆科多这个从未和户部有过关系的隆科多举荐?

这些问题只有一个解释:

这一切都是雍正皇帝的安排,只不过是借由隆科多的嘴说出来而已

那么,这个解释是不是成立呢?

我们用几个具体证据来证明一下:

1、一位山西省官员给隆科多送礼时,隆科多对其有着如此安排:

“我现在算是瞧明白了,就是把你们杀了,你们一年之内也不可能把亏空藩库的银子填上!怎么办?这银子是死的,那人是活的吗!你只要把数对上了,给天下的督抚做做个榜样也就行了!”

诺敏最后出事出在哪里?不就是用

“死银子”

填上数吗?

2、随后,隆科多又针对诺敏做出了指示:

“这次到北京来,到你们诺中丞府里去了吗?该去还是得去,诺中丞清廉是有目共睹的,他家里境况不是太好,给他们家送点安家的银子,你们本省的同僚也应该关心关心,就说是我送的,他也就不说什么了!”

自己举荐的官员,然后再鼓励下属向这位官员行贿?如果不是刻意为之,隆科多会傻到将诺敏推到贪官行列?更关键的是,

“诺敏案”

事发以后,雍正皇帝给予了明明白白的说法——

“诺敏当了一年半的山西巡抚,家里依然很贫穷啊,他的老母亲八十大寿,竟然拿不出钱来摆酒!”

有隆科多这样的指示,诺敏为何还是一个家庭贫寒的清官?并非他不贪,而是雍正皇帝刻意掩盖了。

3、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诺敏案”

事发以后,身为举荐之人的隆科多,竟然没有任何动作,没有向雍正求情,没有联络朝臣保举诺敏,甚至至始至终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隆科多才是将诺敏一步步推向罪恶深渊的背后推手,而隆科多的背后则是雍正皇帝。

那么,雍正皇帝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下令将诺敏处以极刑以后,雍正皇帝的一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目的:

“通知各省,让那些试图通过保诺敏而继续拖欠国库欠款的人明白,再胆敢欺骗朝廷、拖欠国库欠款,诺敏就是榜样!”

用一个正面典型来激励天下督抚,和用一个负面典型来震慑天下督抚,哪个效果更好?自然是用诺敏的人头更有效!这就是雍正皇帝的目的,这就是雍正皇帝让隆科多举荐诺敏的真正目的所在,那就是刻意塑造了一个负面典型,并用其人头点醒天下督抚,为追缴国库欠款打上一剂强心针、兴奋剂!

所以,隆科多才会指示诺敏用

“死银子”

充数;才会想着法的将诺敏逼成

“贪官”

;不管诺敏出现哪种错误,都能成为雍正皇帝的刀下魂。所以,隆科多才会在

“诺敏案”

出现以后无动于衷、毫无畏惧,因为这本就是雍正皇帝的安排,绝对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是雍正皇帝的刻意安排,他为何不指示张廷玉或者自己的铁杆兄弟——怡亲王胤祥,而非得选择一个一直摇摆不定的隆科多呢?

其实,这正是雍正皇帝用以拉拢隆科多的办法!

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拉拢隆科多?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康熙朝上书房大臣马齐渐渐淡出了上书房,即使他仍在上书房,也只是一个绝对的中立者,不好拉拢也不好被廉亲王胤禩等人拉拢。所以,雍正皇帝对马齐并不担心。

除去马齐,上书房就只剩下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和张廷玉、隆科多四人。

怡亲王胤祥和张廷玉,乃系雍正皇帝的心腹,站位不容置疑;如果隆科多站在廉亲王胤禩一边,就会形成

“亲王+重臣”

“亲王+重臣”

的平衡状态。但这种理想的平衡状态并非雍正皇帝所希望看到的,他想要绝对掌握最高权力,就必须保证对上书房的绝对掌握。所以,四位上书房大臣中,他必须拥有三位才行;所以,他必须让隆科多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

如何拉拢隆科多?

除了高官厚禄,除了朝廷地位,还有一个更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和隆科多之间拥有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对

“诺敏案”

的整体设计,就是雍正皇帝和隆科多之间的秘密。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如同坊间流传的说法一样,如何成为领导的心腹?和领导一块干点坏事就行!

那么,雍正皇帝对隆科多的拉拢起作用了吗?

当然!

我们再以两个具体事例予以说明:

雍正皇帝问及会试主考的人选时,廉亲王胤禩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臣弟到有一个人选——现任内阁侍读学士张廷璐!”

廉亲王胤禩的目的何在,我们不做讨论。等到雍正皇帝直接给出

“你说的是张廷玉的弟弟?”

这句话后,隆科多立马跟上:

“廉亲王这是古大臣荐贤的遗风,奴才深以为是!”

就连怡亲王胤祥也紧接着改变了自己最初

“兹事体大,当从长计议”

的态度,给出了具体站位:

“皇上,臣弟也赞成廉亲王的举荐,请皇上荐纳!”

很明显,怡亲王胤祥和隆科多的赞成态度都出于同种目的——给张廷玉面子!给张廷玉面子,不就是为雍正皇帝站位嘛!

只是,雍正皇帝接下来的一句话,让张廷玉感觉到了危机:

“好,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嘛,为国举贤就得这个样子!”

这个

“内举不避亲”

,说的是谁?说的不就是廉亲王胤禩对张廷璐的举荐吗?这不就是雍正皇帝对胤禩拉拢张廷玉,挑拨两人君臣关系的敲打吗?所以,才有了张廷玉立马举荐李绂为副主考的举动,才有了用李绂这个曾经对雍正皇帝出言不逊的例子,对应

“外举不避仇”

的反应。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雍正皇帝:

我听明白了,您放心吧,廉亲王拉不走我

第二个例子则更为明显:时任“户部主事”孙嘉诚在君前奏对的时候,用了质问的口气,隆科多立即站了出来:

“孙嘉诚,你这是在和皇上说话吗?来人,把他给我叉出去!”

态度很明确:我隆科多不管孙嘉诚说的对不对,对朝廷财政有无益处,只要他敢于君前不敬,敢于挑战皇权权威,我就第一个不答应!

但在明确了雍正皇帝对孙嘉诚的欣赏态度以后;尤其是雍正皇帝给予其

“念在你年轻,孟浪无知,为的又是公事,从轻处罚”

的处罚决定后,隆科多则立即随之改变了态度:

“孙某虽然放肆,但是奴才以为,他并无私意,倒是一心为朝廷着想,所议钱法也不无道理。愿圣上能够弃其非而取其是,把他的奏议下到六部,集思广益,似乎更为妥当!”

虽然雍正皇帝给出了

“满口铜臭、言不及意”

的态度,但隆科多所言更是雍正皇帝所想,只是就如同雍正皇帝事后对怡亲王胤祥所言,

“他提的不是时候”

而已。从隆科多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弯就能直接看出他对雍正皇帝的绝对支持,而且是毫无理由的坚定站位。

从利用隆科多震慑天下督抚,到拉拢隆科多进而掌握上书房,雍正皇帝的帝王心术,着实不简单!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