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背景的冯小刚:借着郑晓龙王朔华谊,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了巅峰

没背景的冯小刚:借着郑晓龙王朔华谊,一步步将自己送上了巅峰
2021年02月27日 21:04 美食美景攻略轶事

人都是复杂的,包括我们普通人,也包括所谓明星。

确切来说明星更为复杂,由于他们总在抛头露面,具有话语权,人们误认为对他们非常了解,其实他们展示的只是他们想展示出来的部分,具体这个人如何,知晓的人并不多。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简单说说“贺岁片之父”冯小刚这个人。

对于在影视圈之中发展的人而言,他们很是注重自己的名誉,故而在与人交流之时会畏手畏脚,不敢直言直语,而冯小刚却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存在。

当别人都把观众当作上帝之时,冯小刚居然直接骂观众是垃圾观众,骂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垃圾市场。在2013年之时,冯小刚毫不畏惧怼天怼地怼空气。

本以为冯小刚会就此按着自己的霸气路线走下去,但现实让冯小刚低了头,锋芒外露的他逐渐走起了温情路线,开始照顾观众与他人的感受。

冯小刚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之上毫不畏惧,为了成功什么都可以做,其实这所有发展的一切都与冯小刚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他和姐姐跟着妈妈过。

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但身体不是很好,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可母亲对冯小刚最大的影响就是善良。

而冯小刚从小缺少父爱,爱哭成了他的特点。或许是自幼缺少父爱,母亲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就开始让冯小刚学油画。

那个年代,能学油画,可以说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儿,但为了能够让冯小刚学画,母亲是省吃俭用。而跟随着母亲和姐姐一块儿长大的冯小刚,很小年纪就已经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

据传冯小刚一直到现在,都宣称自己最爱吃开水泡饭就剩菜,是小时候太贫寒落下的重口味。

好在他的母亲是一个乐观的人,没有被生活压垮,她还经常鼓励冯小刚,对他说:“你一定会顺顺利利,所有的苦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长大了能有出息,我的罪就没白受。”

母亲的话对冯小刚的影响很大,最终他凭着才华和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名流圈,终于有出息了。

确实,会把妈妈的这句“有出息”记上几十年的男人,必然会想尽办法出人头地。

甚至一直到冯小刚已经功成名就时,他有一次谈到自己为什么喜欢高尔夫时,是这么说的:开车路过一片绿草如茵的漂亮场地,你就会告诉自己要努力、成功,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球场里打球,这是对很多年轻人的鞭策。

——“有出息”“成功”,是冯小刚的人生目标,这和大部分屌丝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1978年入伍,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任美术设计。1984年,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被纳入了转业名单。

冯小刚被分到了西直门粮食仓库宣传科,战友们都笑他是“西粮太守”,冯小刚没有赴任。

经过四处托人找关系,冯小刚在转业费快花完了的时候,终于找到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作。

在城建开发总公司工作的期间,冯小刚认识了人生中

第一个贵人郑晓龙

——就是《甄嬛传》的导演和总制片人,不过,他最划时代的代表作应该是早期的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

郑晓龙出生于总后大院,是冯小刚羡慕的大院子弟。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

冯小刚主动和郑晓龙套近乎,整天跟在他后面跑,最后,郑晓龙觉得冯小刚有点才华还能说会道,于是邀请他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工作,做他擅长的美工工作。

多年后郑晓龙回忆那段时间,冯小刚经常找他沟通聊天,还常请他吃饭,在吃饭的时候就聊理想、工作之类的。

那个时候并没有送礼的说法,请吃饭就算是“贿赂”了,就这样郑晓龙把冯小刚领上了电影之路。

1984年,他正式在《生死树》这部电影中担任美术助理,开始了自己的美工之路。

说是美工,其实就是打杂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有时候给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可以上阵。

不是科班出身的冯小刚,于是在当美工时边干活边学习,得空的时候看下王朔写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段做美工的经历对冯小刚非常的重要!这期间,他认识了郑晓龙和王朔、马未都、葛优等等多位名人,为自己以后做编剧打下了很好的人脉。

在1984年到1990年的六年间,冯小刚一直是做美术指导方面的工作,只能算是电影的边缘人物。虽然他也渴望改变,但是却没有好机会。

80年代中,90年代初,事业上还没有眉目的冯小刚又经历了一个打击。这一年,因患上脑血栓的母亲瘫痪在床,冯小刚这一照顾就是几十年,几十年如一日,光是保姆就换了几十个。

先不说冯小刚做人怎么样,伺候母亲的这么些年,只要是母亲不满意保姆,冯小刚二话不说直接换掉,毫无怨言,对母亲,他是百依百顺。

直到1985年,的某天,郑晓龙在片场空隙时,翻到一本杂志,正好看到里面刊登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就看了起来,他边看边笑,冯小刚在他旁边,也跟着边看边笑。

冯小刚问:这人你认识吗?郑晓龙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王朔和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大院里,虽然比郑晓龙小几岁,但两人玩得挺好的。

冯小刚央求郑晓龙,一定要带他认识王朔。后来,在郑晓龙的引荐下,冯小刚第一次见到了王朔。

当时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正火,已经名声大噪了,读过此书的冯小刚对他也非常的崇拜,有缘一见自然不会放过,对着王朔就一顿“猛夸”。

夸的王朔开心的飞起来,就此认下了这个小弟。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

王朔是冯小刚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

,也是他最重要的人。王朔亲眼目睹了冯小刚是如何从冯裤子走向冯大导的。

从那天起,王朔就把冯小刚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来对待,自己出入各种场合,见影视圈里面各种大人物的时候,都会把冯小刚带着身边。

因此冯小刚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影视圈里面的一些大人物,其实冯小刚的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的精明的,并且他愿意呆在王朔身边因为这样他有更多的出头之日。

冯小刚跟着王朔混久了,不但对王朔的作品烂熟于胸,对王朔的性格和写作风格也非常的熟悉。这一点,在后来《编辑部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来。

当时《编辑部的故事》准备写之前,马未都、王朔、苏雷等人凑在一起,研究了很久,一直在琢磨要写什么题材。

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随便整个题材就可以写,那时候一不小心就写出事儿来了,后来几个人实在想不到题材,就拿自己“开涮”,就这么着《编辑部的故事》就诞生了。

郑晓龙拿着稿子就去上面审稿,但是上面领导觉得这都写得啥啊,一不小心就把这个稿子给弄丢了。

稿子丢了,郑晓龙这一票人也心灰意冷,决定不干了,但是一直等在一旁的冯小刚却找着了机会,他找到王朔,说道:“你稿子丢了没关系,我跟你一起重头写”。

王朔好奇,你又没有看过我的稿子,你能写出个啥啊?后来,王朔和冯小刚一人写了一个本子混着放在一起,郑晓龙看过后竟然分不出哪个是王朔写的。

王朔问他怎么做到的?冯小刚说看了“王老师”不少作品,你剧本里那点插科打诨,我都熟的很。这一点就不难看出,冯小刚除了会说话,模仿力也是一等一的强。

不过后来也有人怀疑是冯小刚将之前的剧本藏了起来。但不管剧本是丢了还是被人藏起来了,冯小刚顺利进入了《编辑部的故事》核心编剧组。

《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播出,立刻以诙谐、调侃、幽默、自由的故事特色红遍了大江南北,冯小刚作为编剧之一,也终于转型成功——从美工变成了编剧。

这之后,他正式进入了电影圈,成为众多编剧中出色的一个。

成功踏入了影视圈,相信很多人都会很自豪,但冯小刚也并没有沾沾自喜,因为那时,他依旧是王朔的“小跟班”。

后来,和王朔的合作中,冯小刚的“技能”又得到了升级,那就是喜欢请人吃饭。或许,童年的经历让他异常自卑,这种自卑在有钱之后,有点“报复性”消费似的。

之后,王朔和冯小刚成立了公司,运营了一段时间,便赚到了第一桶金。拿到钱之后,王朔并没有决定直接把钱分了,而是作为公司的运营资金,先去做关系,关系到位了钱自然不少赚。

王朔一直高高在上,肯定不屑于自己出面去拉关系,这活儿就落到了冯小刚身上。

冯小刚的业务能力可不是吹的,能把王朔“拿下”,就足以说明一切,而且他又会讲话,人脉逐渐就多了起来。

这期间,冯小刚认识了王中军和王中磊。

当时华谊兄弟在经营广告公司,拿下的都是类似中国银行、中国石化、各个公家大单位的单子,财大气粗,手里有的是钱。

当时手里最不缺钱的两兄弟,但是一直在找项目。九十年代,影视业刚刚崛起,看到这股苗头的王氏兄弟非常看好这一块,但又找不到好的作品。

就这么着,冯小刚就开始和王氏兄弟正式形成了合作。

冯氏兄弟和冯小刚合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大方,抢着买单,这一点在文艺圈非常少见,一方面是本身就穷,二来一般都是商人结账。这一点,让王氏兄弟觉得冯小刚这人特实在。

自从搭上了华谊兄弟这根线,冯小刚的事业真正的起飞了。

华谊兄弟出钱,冯小刚出力,一起拍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多部电影,不但赚到了名声,也赚到了钱!

尤其是电影《甲方乙方》作为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第一部贺岁片,开创了中国内地商业电影的模式。

插句题外话冯小刚之所以能够结交华谊这棵大树,除了给王氏兄弟实在的感觉外,还和他有绘画天赋有很大的关系。

王中军从小就喜欢美术,将画家当作自己的梦想。而冯小刚曾做过美术设计,两人在一块的共同话题特别多,再加上冯小刚嘴甜又爱请客,还有点小才华,这种人王中军当然拒绝不了。

不过在冯小刚的前期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王朔式”的语言风格,诙谐、俏皮、混不吝的气味很浓重。

更因为《甲方乙方》,冯小刚和王朔闹掰了,1997年王朔要去美国,临走之前他将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交给了冯小刚。

冯小刚将它改编成了电影《甲方乙方》,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王朔的名字。等《甲方乙方》上映结束,票房达到3000万,冯小刚拿到了117万。

他觉得有点对不住王朔,就托人拿5万元给王朔,结果王朔将中间人赶了出去,将五万元也扔了出去,从此以后,两人彻底闹掰。

王朔早就知道冯小刚是个功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被冯小刚的赞美冲昏了判断力。

冯小刚说“王朔对他的盛赞充满了警惕”,但实际上,王朔还是高估了冯小刚,这个人,不仅从他这里捞到了不少,在他最苦闷的时候,又一脚把他踢开了。

至于冯小刚和王朔后来和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而冯小刚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逐渐脱离王朔的影子,这一点确实牛掰。

曾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为拍电影而生的,一种人为看电影而生的。冯小刚就是为拍电影而生的。

不得不说,在编剧和导演这方面,冯小刚还是有些天赋的。

陶虹曾经说:“演员这个职业真的不是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做的,更多的是要有天赋。”小编觉得导演也是,必须有天赋才能成功。

很显然,在多年美工和编剧以及导演的经验累积下,冯小刚已经可以完全驾驭这个角色了。

纵观冯小刚的奋斗史,就好像是个传奇,他身上的那种精神,在很多商人身上都可以看到。

起初,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赢得机会,认识郑晓龙,把握住王朔,最后借着华谊的梯子,将自己送上了巅峰。

这样的冯小刚确实很“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