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在南中吃瘪,正是拜藤甲兵所赐,他为啥不组建一支藤甲军

诸葛亮曾在南中吃瘪,正是拜藤甲兵所赐,他为啥不组建一支藤甲军
2020年12月31日 18:44 口袋春秋

公元225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遗愿,一统中原,他决定先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祛除南中地区割据势力,稳定后方。

诸葛亮的实力天下人尽知,剑之所指,所向披靡,此次平南中,诸葛亮更是志在必得。南中蛮夷以孟获为首,得知诸葛亮来后并不没有选择投降,而是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不过,孟获与诸葛亮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两人的军事实力相距甚远。诸葛亮在平南中的过程中,主要选择“攻心为上”的策略,意图迫使孟获发自内心的投降,以此换来南中地区长期的和平。

诸葛亮在南中吃过瘪

孟获与诸葛亮交战,果然当时人的所料,屡战屡败,诸葛亮也屡次释放孟获重新再战,因为孟获一直都不服气。在这个过程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却有一次战斗失败了,原因是孟获求助了乌戈国借了三万兵,这三万兵不是普通士兵,而是一支由藤甲兵组成的藤甲部队。该部队的特点是勇猛善战,刀枪不入,可入水浮行。

由于这支藤甲兵部队的特殊性,使诸葛亮的军队吃了大亏,战士们哪里见过如此凶兵,如恶鬼下山,竟使得诸葛亮的军队有了怯战之心。最终,诸葛亮凭借着他超人的军事才能,在与当地人了解了藤甲兵的特性之后,这才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战胜了藤甲兵。

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后,离开的是时候思考了很多,他虽然七擒七纵孟获,却害怕如此一走了之,未来孟获再次叛乱,如此反复对蜀汉发展极为不利,北伐更是天方夜谭。又不能派兵驻守,恐怕会激发南中人的抵触情绪,大军走后,这些监管的军兵恐有灭顶之灾。最终,诸葛亮选择选拔南中军队的青壮,组成一支飞军,这样一来,既削弱了南中的有生力量,又增强了自身军队的战斗力,也可以防止南中叛乱。

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完成了南中的平定,并且在南中吃了“藤甲兵”的瘪,按说当时的情况是,能让诸葛亮吃瘪的屈指可数,这藤甲兵如此厉害,诸葛亮又喜欢发明使用黑科技,他又收编了不少南中部队,为什么不组建一支藤甲兵部队当做秘密武器,给曹魏来个措手不及呢?

其实不是诸葛亮不想,只是藤甲兵虽然很凶猛,但是藤甲也有它的局限性,如果直接复制出一支藤甲部队,也不会有多大益处。

先让我们看看藤甲究竟什么样?

藤甲兵,乃是孟获于乌戈国借来之兵,而乌戈国位于“此去东南七百里”的地方,对于中原而言,南中已属蛮荒之地,这乌戈国的发展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这藤甲并未失传,在贵州的安顺市,一个名为歪寨村的布依村寨,在这里就出现了与《三国演义》中描写一致的藤甲。据村民韦达泽说,藤甲正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制作方法,需要一种野生的藤来制作,先由能工巧匠用藤编织成甲,然后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如此可以使藤甲放水,不易腐烂。如此反复五次,更可达到防刀剑和弓箭的作用,正是当年与诸葛丞相大战时的藤甲兵所穿。

藤甲工序繁杂,原材料难得

从韦达泽口中我们不难得知,制作藤甲需要大量的当地野生藤蔓,既然是野生,数量自然不会很多。同时,制作藤甲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制作完毕,毕竟之前的藤甲已经被诸葛亮尽数烧毁,而如此的长的时间,诸葛亮根本耽搁不起,毕竟蜀汉的两大敌人是曹魏和孙吴,诸葛亮必须尽快平定南中,在曹魏和孙吴反应过来之前,撤回成都。

藤甲缺点明显

藤甲虽然有刀枪不入的特点,但是他的缺点也极为明显。从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就不难看出,这藤甲的致命缺点是火,尽管可以用作奇兵使用一次,留作底牌,但是相对于代价来说,并不值得去尝试。

藤甲虽然有其独特性,但是它相较于蜀军的铠甲还是属于落后的产物,这是蛮荒地区对金属冶炼能力低下的不得已之举。

藤甲虽然可以抗住刀剑和弓箭的伤害,在山林地区可以有透气性好,轻盈的优点,但是这些优点一旦来到诸葛亮主战场的平原地区,就会荡然无存。藤甲虽然坚固,但是骑兵手执长矛的冲击力远不是它可以抵挡的攻击;在苦寒之地,藤甲透气的特点反而成了要命的弱点,没有半点保暖功效的藤甲,更不适合士兵在寒冷地区作战。

失去密林的掩护,藤甲兵不仅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军团中不稳定的“定时炸弹”,一旦被敌人针对用火攻击,反而会成为扰乱军心的隐患。

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记者报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