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士大夫的优良传统,轻己但不能轻人,贵人却不可贵己

文人士大夫的优良传统,轻己但不能轻人,贵人却不可贵己
2020年12月25日 16:32 黄大拿食货志

“关于名和字的用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名是用来‘轻’己,而字是用来‘贵’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不能搞反了,如果当着人家的面直呼其名或其父祖之名那就成了“轻”

人,皆为不敬;要是自称称字,会被视为狂悖和无知,便成了“贵”我。文人士大夫一直保持的优容礼让的优良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轻己但不能轻人,贵人却不可贵己。”

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其实等同于古人所说的姓名,包括姓和名。

古代的名字,则是分为名和字两部分。

概况起来说,名是由父亲或其他长辈所起,主要是尊长称呼于家庭之内的;字是行冠礼时由特邀嘉宾起的,是在外面用的。

古人名和字的称呼,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在什么场合称名,在什么场合称字,对什么人称名,对什么人称字,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不分场合、不论身份、不辨对象,随意而称,轻则令人难堪或遭人讥笑,重则产生不良后果。

一般来说,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起名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被尊长们叫的,显得亲热;二是用于对外人自称,显得谦恭有礼。

《礼记.曲礼上》上说“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就是说儿子在父亲面前、臣子在君主面前,都要称名。

臣子在君主面前,不仅称自己要称名,就是提到自己的父辈、祖辈也要称他们的名,比如“臣父臣某某”,说明在君主面前,即使对自己的长辈表示尊敬也是不被允许的,体现了君权的至高无上。

不要认为这样不近人情,因为君主面前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是君主的老子,也得向儿子“称臣”。

《史记.高祖本纪》上说,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五天一次去拜见自己的父亲,这个曾差点被刘邦“送”给项羽煮汤的老头儿,不懂得君臣大礼,还在那里摆老子的谱。他的家令劝他说,不能因为父子关系而废了君臣大礼啊。

刘老头儿于是以后便向儿子“称臣”,刘邦十分高兴。

如果觐见皇帝时,不用自呼其名行君臣大礼,是皇帝赐予极少数有特殊功勋的大臣或权臣的特殊礼遇,叫“赞拜不名”。

曹操、司马懿都享受过这种待遇。

除了对君父、长辈自称称名,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在与朋友、同僚之间的交往中,不论对方比自年长还是年幼,自称时也都是称名,这一传统也为文人士大夫所长期保持。

古人在交际中,称呼别人则一般称字

,称字本身就有敬其名的意思在里头。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这一直是传统的礼仪准则。

不仅是平辈之间,尊长称卑幼者或是卑幼者称尊长,都可以称字。

身份地位高者对低者称字,是表示一种谦敬。

比如刘邦在评论群臣的功勋时就说过:“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在这里刘邦就是称的张良的字“子房”。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尤其是唐宋以后,随着君权的加强与提升,这种称大臣字的、比较谦逊的帝王就很少见了。但文人士大夫则一直保持了这种优良的传统。

有时称字除了表达对人的尊敬,还体现了一种修养和胸怀。

比如在称呼仇人或是历史不那么光彩的人物时,也称对方的字。

马超一家被曹操杀了200多口,他在临死前上表托付后事时提到曹操,依旧称曹的字“孟德”。陆游在笔记中提到秦桧时,也是称秦的字“秦会之”。

关于名和字的用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名是用来“轻”己,而字是用来“贵”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不能搞反了,如果当着人家的面直呼其名或其父祖之名,那就成了“轻”人,皆为不敬;要是自称称字,会被视为狂悖和无知,便成了“贵”我。

文人士大夫一直保持的优容礼让的优良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轻己但不能轻人,贵人却不可贵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