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落俗套便为德高,能入红尘才是智者

《道德经》:不落俗套便为德高,能入红尘才是智者
2021年01月08日 15:01 猫姐穿搭经

一、

不落俗套便为德高,能入红尘才是智者。

能够身入红尘而不流于世俗,这才是一个人生活应该具备的姿态,身入红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以谦敬的态度混同于世俗,正如《道德经》之中,老子秉持的人生态度: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意思就是让自己保持看似愚笨的态度混同于世俗。

在生活中每一个看似高明的人并不是真的高明,看似混沌,但实则有着独立思想与观点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这样的观点就是保证自己不会落入生活俗套,不会流于世俗的立场。

鲁迅有一句话叫:

当浑浊成为常态,清醒也成了一种罪

,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清白的世界,有的时候善良在这个世界上甚至都会被庸俗埋没,而这一切原罪都可归咎于群众的愚昧所致,所以不落于世俗,就是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立场的人。

在《小窗幽记》中有一句话,叫: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凡,没有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处理巧妙的事情要用笨拙的方法,处于群众之中要善于掩盖锋芒,处于动荡的环境,要像处在平静的环境之中一样。

对于世间众人来说,他们不允许你变得更糟,因为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一个活得糟糕的人只有被嘲笑的资格,同时这个世界也不允许你变得更好,因为所有特立独行的天鹅都会被攻击得体无完肤。

所以,锋芒毕露者并不能显示自己的聪明,反而让自己坠入被攻击的深渊,只有在保持立场的同时不露锋芒,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生活中不仅仅要讲究谋略的智慧,更要懂得越是机巧越要守拙的道理,切不可自以为是,更不可以表现得太聪明,当初杨修与许攸都是想站在曹操的上风,最后才被曹操杀掉,这不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吗?

越是在高处、明处,越要行事小心,越是你觉得自己的生活足够安稳舒适,值得炫耀的时候,越是要收敛自身,适可而止。

《道德经》之中说: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骄傲是一个人最应该避免的事情,当一个人开始骄傲的那一刻,说明他的人生状态就到了一定界限了,正所谓:“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道理,到了一定极限之后,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你骄傲的那一刻,往往是要走下坡路的时候。

二、

当初刘邦还定三秦之后,听到义帝被害的事情,就率先出发,号召诸侯,同心协力讨伐项羽,这个时候就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

刘邦会和诸侯,率领五六十万大军,趁着彭城空虚之际,一举攻克彭城。

当刘邦攻下彭城之后,就对手下将士说:“我们打的那么辛苦,今晚就在城中留宿,好好休息享用一下。”

刘邦也整天大摆宴席,放松了对于项羽的警惕和防御,此时张良苦劝无果。

当时在齐地苦战的项羽得知之后,立刻集结三万精兵,在短时间之内从彭城的侧翼发动进攻,致使汉军死伤数十万,刘邦也狼狈而逃。

所以说人活着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就是自然规律,永远不要抱着一副得意洋洋的姿态,不管你拥有了什么,得意换来的都是灾祸。

当初一个老人问孙叔敖:“你出任令尹,别人会因为三件事埋怨你,你知道吗?”

孙叔敖说:“你指的是什么呢?”

这个老人就说:“爵位高了别人嫉妒你,权势大了国君厌恶你,俸禄高了百姓也埋怨你。”

孙叔敖听了就说:“我觉悟高的时候,我的欲望更小,我官位大的时候我的心欲越小,我的俸禄多的时候,我就广施于人,用这三条避免怨气可以吗?”老人听了满意的点了点头。

所以在生活中,并不一定要表现的多么特立独行,去刻意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奇特之事,也并不是要刻意显得比任何人都清高,只要能够保证内心的纯洁,不落俗套,不被群体的愚昧所影响,出淤泥而不染,便可称得上高明。

《淮南子》之中有一句话,叫做:

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怏怏以至辱。

积累薄的多了就会变厚,积累低的多了就会变高。因此君子一天天勤勉努力而成就辉煌的业绩,小人一天天肆意放纵而逐步酿成耻辱。

世间万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伟大一定不是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成的,也不是在完全高洁的环境之中存在的,而是在逆境之中历练出来的,所以不要总是刻意追求舒适与得意的人生,能够明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锻炼出来的才是伟人。

所以学会在夹缝之中求生存,只要不落入俗套,能保持谦逊,才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不要总追求内心的痛快,总想追求一个得意快活的人生,能避开因高傲而带来的痛苦,这样的人生才足够痛快。

作者|国学书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