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制造工艺堪称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为何说它不可复制?

曾侯乙尊盘制造工艺堪称鬼斧神工,叹为观止,为何说它不可复制?
2021年01月11日 10:14 猫姐穿搭经

曾侯乙,曾是当时的国名,侯指爵位。乙是他的名字。具体这个曾侯是哪一代的国君,曾国是一个什么样的诸侯国,历史上意见不一。一种认为这是夏代始封的姒姓曾国;另一种认为这是西周封的姬姓曾国;还有一种认为随国就是曾国,姬姓。曾侯乙尊盘精妙绝伦,以现在的技术真的无法复制吗?

国宝简介:

曾侯乙尊盘诞生于战国早期,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的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目前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组合,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的口沿喇叭状,长颈,腹部圆鼓,高圈足,盘由盘体和各种附件组成。整套器物精美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镂空装饰有若干层,堪称鬼斧神工,达到先秦青铜器工艺的极致。

国宝工艺:

而目前关于它的制造工艺,学术界暂时都认为是用失蜡法制作,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制作,而失蜡法就是将蜡做成模,成型后,再用细泥浆反复浇淋,泥浆包住蜡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烧烤,做成铸型。蜡熔流出,形成腔体,再浇铸铜汁,就成型了。

虽然制造原理并非很复杂,但是这个尊盘有着透空雕饰,而且多层透雕,表面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而且还有数不清的透空蟠虺纹饰,弯曲程度相当高,工艺制模难度之高,就是放在现在,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更何况在战国时期.。

曾侯乙尊盘,先秦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

上世纪70年代,随州擂鼓墩一处厂房扩建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墓,当时古墓被地下水淹没,众人本以为价值不是很大。然而经过一番发掘,震动整个考古界的曾侯乙墓重现人间,这座规模惊人的超级古墓,附葬之物极多极美,各类文物数万件,包括大量珍贵青铜器。曾侯乙编钟、四龙曾徽、十六节龙凤玉佩、鹿角立鹤等国宝级文物都出于此墓。

在曾侯乙墓之中还有一件逆天文物,那就是曾侯乙尊盘,不仅仅是因为其外形极其复杂精美,更因为深入了解之后带来的震惊。鉴于曾侯乙尊盘的珍贵,专家们提出将其复制,用复制品去展出,没想到几次三番的复制活动都没能成功,根本无法达到正品的状态。

这个尊盘装饰太华丽了,结构太复杂了:

铜尊上有34个部件,56处铸接焊接而成一体。尊体上有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铜盘上有56条蟠龙,48条蟠螭。出土时两件器物浑然一体。尊和盘上都有铭文显示。又由于是乙侯生前所用,故命名为曾侯乙尊盘。

这个尊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透空装饰,它是由内外多层构成。外层彼此独立,内层有铜梗支撑,然后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像这样复杂的结构,制作上难度相当大。再加上造型行云流水,如此精美,可以说,叹为观止。

之所以无法复制,是因为根本弄不清其制作工艺:

如此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珍宝,堪称是举世无双,而从其出土之日开始,人们一直在探讨其铸造工艺方法,但尴尬的是,学术界至今都没有定论。主流观点觉得,青铜尊盘的镂空雕饰,其实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构件,也就是用蜡的可塑性特性先制成蜡模,然后在铸造,这是熔模铸造的一种方法。

但实际上,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没有任何记载,当时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在曾侯乙编钟被成功复制之后,国内一大批青铜铸造领域的专家,都想要使用失蜡法复制曾侯乙尊盘,可一直都没有成功。著名青铜修复专家方国荣明言表示,曾侯乙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多层的镂空透雕,表面上彼此并不连接,由内层的铜构件分层联结,参差错落。

总结:

当然了,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失蜡法在战国早期已经趋于成熟,而且现在许多青铜文物的复原(注意是复原,不是复制),都采用失蜡法这一工艺,复原出来的文物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综上,用现代工艺,可以完成对“曾侯乙尊盘”的还原或仿制,但要依照文物复制的基本原则,对曾侯乙尊盘进行复制,还有巨大争议,需要相关学者持续研究,解决争议,才能真正完成复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