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华莱士问:台湾有何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公耐心说出三个原因

1986年华莱士问:台湾有何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公耐心说出三个原因
2022年08月14日 16:58 虎妹和妈妈

1986年9月2日,美国著名记者

迈克·华莱士

向邓公提出了一个的问题:“

在您看来,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大的分歧?”

邓公知道他想问的其实是宝岛,所以干脆开门见山地指出来:

“有,那个障碍就是台湾问题。”

“那您认为,台湾为何一定要同大陆统一呢?”

华莱士急忙追问,生怕错过了这个好时机。他自以为这个问题足够刁钻,却不曾想,邓公等的就是这句话。

那么接下来,邓公究竟会说什么呢?

谈话从一支烟开始

华莱士是美国电视新闻访谈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和记者。这档节目曾多次获奖,华莱士本人也凭借着高超的技巧和犀利的语言风格,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记者。

他采访过肯尼迪、尼克松、里根等美国总统,也采访过中东战争、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敏锐的人,总能一针见血地问出最尖锐的问题,以至于许多大人物都想躲着他。

这是邓公第一次接受美国记者的一对一专访。和其他人不同的是,邓公反而是在知道了他的厉害后,才选择接受他的采访的。因为邓公不怕他问,就怕他不问。

借助《60分钟》和华莱士的影响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放大采访效果,让中国被更多美国人看见和认识。

1986年秋天,华莱士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紫光阁。这是我国领导人接待外宾的地方,有上下两层,占地面积约431平方米。

邓公很重视这个和美国民众“见面”的机会,所以特意穿了一套崭新的黑色中山装,准时地来到了采访地点。华莱士立刻迎了上去,握着他的双手,向他问好。

直到两人坐下后,华莱士仍在兴奋地感慨:

“邓主任,我很荣幸能得到这次专访的机会。能和您交谈,对我来说真的非常难得。”“我只是个普通人。”

邓公没有接下这顶高帽子,只是温和地笑了笑,然后拿起桌上的“熊猫”牌香烟,向他询问:

“我可以抽一支烟吧?”

邓公自然不会在这么重要的场合管不住烟瘾,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别有深意。他曾看过《60分钟》,发现华莱士爱在节目中抽烟。而对于吸烟的人来说,一起抽烟,就是一种社交方式。

华莱士也是人精,几乎瞬间就看懂了邓公的意思。他先是做了一个“您请”的手势,然后欠身向前,礼貌地说:“能请您也给我一支吗?”

此话一出,气氛一下就活跃了不少。华莱士接过烟的同时,也暗暗心惊。因为他明白,这次的采访,有备而来的不止是他。邓公和他一样,也在期待着这次的谈话。

“希望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对您来说,会是有趣的。”华莱士照例开始推进谈话进程。因为手里的这支烟,已经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正题了。

邓公没有顺着他的话走,只是认真地说

:“我这人讲话是有些随便,但我讲的都是真的,因为我们国内提倡这个,少讲空话。”

此时,3台摄像机和6名美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都已经准备好了。从这一刻开始,才是真正的采访。

宝岛有何必要同大陆统一?

华莱士严肃起来,提起了

戈尔巴乔夫

近期发表的针对中方和邓公的谈话。由于中苏关系紧张了好些年了,此时对方却主动表示,会减少在中苏边界的驻军,和中方“做好朋友”,所以西方国家对两国接下来的走向很是在意。

“他的讲话有点新东西。”邓公点了点头,“对他这部分新的东西,我们表示谨慎欢迎。”之所以谨慎,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刚说完话,他们的外交官就发表了一番调子完全不同的话。

这就代表着,他们内部仍有分歧。如果戈尔巴乔夫想要和中方“交朋友”,那就需要先在柬埔寨撤军的问题上,迈出结结实实的一步。邓公表示,只要能消除这个障碍,哪怕他已经不打算出国了,他也会破例去苏联,争取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当时正好是美苏冷战时期,问了中苏关系之后,肯定就会问中美关系,所以华莱士问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何不是同一阵营的中美关系反而比都是共产主义的中苏关系要好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是刁钻,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变成“站队”问题。邓公并没有被难住,他甚至都没有停下思考,就冷静地指出,看国家关系不能只看社会制度,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华莱士皱了皱眉,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因为邓公虽然说得认真,但对于他来说,还是没说到“点”上。他只能微笑着换下一个问题:

“您有什么话想对里根总统说吗?他很喜欢看这个节目,这期采访播出时,他一定会看到的。”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提问,但实际上,是他在缓和紧张的气氛,控制节奏。以往的多次采访,他都是用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让人在放松时,下意识地说出了一些不该说的话。

也就是说,他马上就要问出一个重量级的问题了。邓公的心里已经响起了警铃,但面上依旧是友善的笑容:

“希望通过电视台,转达我对里根总统和夫人的美好祝愿,也希望中美关系能进一步发展。”

“在您看来,中美之间是否存在大的分歧?”邓公话音刚落,脸上的笑容都还没有散去,华莱士就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他故意没有留下缓冲时间,目的就是想借助这点空隙做文章。

邓公一听他这句话,就知道他下一句想问什么了,干脆就打开天窗说亮话:

“也有,中美关系的那个障碍就是台湾问题。”

邓公的神情严肃了许多,因为话题既然已经说到这儿了,他就得好好说道说道。

“美国有种议论,说是不介入我们的统一问题,这个话不真实。因为美国历来都是介入的!”正如邓公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话不一定好听,但是都是实话。

他明确地告诉华莱士,宝岛就是中美谈判中最重要的问题。美方应该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明智的态度和选择,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支持我国的统一。

也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不知道,华莱士像是很不理解“统一”一样,疑惑地问:

“台湾为何一定要同大陆统一呢?”

他虽然在极力掩饰,但他的眼神中,还是透露出了一丝得意。这个问题是他早就准备好的,甚至可以说,这次采访能不能让他再更上一层楼,就看邓公接下来怎么答了。

他不知道的是,这刚好也是邓公最想回答的问题。邓公等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他一直都想向美国、向世界的人们,表达出中国的态度和决心。

如今见华莱士终于问了出来,他也将早就准备好的“三个原因”,徐徐道来。

三个原因

“这里面,首先就是一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子孙,都希望我们的国家统一。”

邓公把历经千年才形成的民族认同放在了第一点,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宝岛一直都是中华文明的土壤。

我国对宝岛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隋朝隋炀帝曾3次派人去“慰抚”当地百姓,唐宋年间,大量福建漳州、泉州的民众带着技术和经验前往岛上,对当地进行开发。

元代开始设立专门的政务管理机构,明朝开始派遣军队驻守。为了让更多人去宝岛垦荒,政府还提出了“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的鼓励政策,官方派遣海舶将移民载至宝岛。

早在1661年,在台的大陆移民就有3.5万人。

郑成功收复宝岛后,仅随迁人口就有近4万人。在政策号召下,又增加了6万汉人居民。

要知道,明郑时期的当地人口,总量也只有近20万人,大陆迁移过去的就有15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75%。即使经历了战争,也改变不了“根”在中国的事实。

无论是论文化还是论血缘,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是一家人,任何理由都不能抹去血缘关系和数千年来的传承,更无法阻挡亲人团聚。

“其次,一天不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得不到保障的。没有祖国的保护,不知道哪一天就又被别人惦记了。”

邓公的语气逐渐严厉起来,每个字都咬得清清楚楚。

“在50年代,麦克阿瑟和杜勒斯,把我们的台湾看作什么,看作美国在亚太地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宝岛是我国在太平洋的前哨,对于敌对势力来说,也是直对我国胸膛关键位置。它陆地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如果用于军事集结,封锁海岸,就会是一艘天然的超大航母。这也是日军侵华时,把进军基地设置在宝岛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这里所说的“航空母舰”也不只是军事方面的“航母”,还可能是政治文化上的“航母”,试图通过“改造”和“渗透”宝岛来对我国进行政治试探和舆论破坏。

宝岛对于我国来说,是家门的钥匙。而大陆对于宝岛来说,则是坚强的后盾。没有大陆撑腰,它就像是大海上的一叶扁舟,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敌人扼住命运的咽喉。

日本防卫厅曾做出过一个判断,认为海峡两岸一旦团结起来,日方的西南海域和海上防线,将完全处于中方军队的监控之下。他们甚至还备下了一份“台湾海峡保卫战”的计划书。

由此可见,统一对于我国的战略意义有多大。但是这些考量,邓公并没有说给华莱士听

,他紧接着就说了第三点理由,表示会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来统一,不会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更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损失。

由于当时宝岛的发展较好,所以华莱士提到了两岸的差距问题,问邓公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是痛点,但不是难点,邓公也没有打算回避。

“但从人均收入这一点来看,是不全面的。这个问题要客观地看,差距时暂时的,我相信大陆未来的发展速度不会低于台湾。这个道理很简单,台湾的资源匮乏,而大陆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说到这儿时,采访已经超时20分钟了,华莱士不再多问,而是起身和邓公道了别。

这一次的采访播出后,世界认识了邓公,更认识了中国。

时至今日,邓公当时的预言已经应验。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宝岛由于承接了大量的欧美产业,GDP一度占到了当时的89%,但是到了2021年,宝岛的GDP水平,就只有大陆的4.4%了。

大陆早已不是当年的大陆,宝岛却依旧是那个宝岛。

由于依赖进出口,仅2021年,宝岛和大陆的贸易额就达到了3000多亿美元,几乎占其整体贸易额和GDP的一半,对大陆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1700余亿美元,占了他们GDP的五分之一。

邓公曾说:

“一百年不能统,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

统一问题是主权问题,是历史任务,也是民族心愿。

无论漂泊多久,孩子都是要回家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自家的孩子,都必须自己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