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改革的启示:成功管理大型组织的三条原理

中国军队改革的启示:成功管理大型组织的三条原理
2017年07月28日 10:15 南方略咨询

专家解读:中国军队改革全面启动

看点

军队将有哪些重大改革 ?

改革目标 ——2020年前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优化规模结构、完善政策制度、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改革上取得重要成果,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

新格局——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

新的监管体系——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导读

本次改革意义重大。会议强调,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下面通过专家的解读,来详细了解一下。

军队构成复杂 需要专业化发展

军事专家赵小卓:“因为现在这个军队的发展,我觉得是两个大的趋向。一个趋向就是军队的构成越来越复杂,里面有很多专业,专业越分越细,这个时候需要你专业化地发展,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充分地论证。”

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

专家指出,出于应对突发作战的需要,权力要适当集中。这次会议就提出,要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军事专家赵小卓:“所以现在就是建归建,战归战。我觉得是把战和建分开。养兵和用兵适度的分离,这个是符合现代军队发展的规律,这也是相当一部分国家都采用的。”

着力构建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专家指出,出于应对突发作战的需要,权力要适当集中。这次会议就提出,要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

打造精锐作战力量改革是什么?

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改革改的是什么?来看专家的分析。

改组织体制:体制、编制 整个机制

军事专家赵小卓:“改革主要是改组织体制,就是你的体制、编制,整个这个机制,就是说组织体制和武器装备的关系特别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关系我们知道,就是它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它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它不适应生产力的时候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个组织体制也是这样的。”

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

这次军委改革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裁减军队员额30万,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使军队更加精干高效,专家指出,目前几个比例的不协调,影响了我们军队的发展。

军事专家赵小卓:“比如说官兵比例,有点失调,或者机关和部队的比例,有点失调,或者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比例有点失调,所以这次他就是通过这次改革调整军队的构成,人员的构成他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要大大的压缩这个机关的比例,大大的压缩非战斗人员的这种比例,来放大作战人员的比例,而且使这些人呢越来越专业化,使你这个部队成为一支专业化很强的精锐部队。”

改革后对战斗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很大的空间

这次会议提出,调整改善军种比例,优化军种力量结构,根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军队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军事专家赵小卓:“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发展非常快,军事现代化推进非常快,我们这个体制基本上是80年代形成的,武器装备、整个国际形势,还有国家对军队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就是让组织体制和军队的体制做出一些改革变化,这个是非常正常的,这次改革之后我觉得会为战斗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很大的空间,这次改革的意义,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来源:今日亚洲)

中国军队改革的启示:成功管理大型组织的三条原理

2016年初,全球瞩目的中国军队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关于军队改革的内容,已经听得很多,我们不再重复。本文想把这个跨时代的改革,从军队这种特殊组织放大开来,看看这次230万人民解放军的变化,可以对其他的大型组织管理提供哪些经验。

上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政府,到一个地区,到一个其他大型组织,理想的管理境界是 “治大国如烹小鲜”。诚然,管理这样的大型组织,如果能够做到像我们炒一个鱼香肉丝一样自如,那就“极好了”。不过,当我们看到历史中那些砰然倒下的王朝、不堪一击的军队、九死一生的大型企业,就能知道“烹小鲜”的艰巨。

大型组织的管理之难,表现在内部的小单位过多造成的目标差异难以协调,表现在决策信息传递的层层失真和弱化,表现在人浮于事的效率机能丧失,表现在大而不倒的文化僵化…….这些问题交互在一起,给每个大型组织提出了挑战。

有没有可以化解这些难题的基本对策?这次中国军队改革给我们三个启示:

一、流程化组织代替功能性组织才能“打得赢”

当代组织发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所谓用流程化的组织来应对过去功能性组织带来的缺陷。这些缺陷表现为在越来越细的专业职能分工下,部门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各自为政、管理分割、没有人对市场和客户负责、市场压力传递不足、领导急员工看等等众多问题。

大型组织需要一种用完整的市场链条驱动公司作业的组织管理方式,这就是所谓“流程式组织”,它的核心是大型企业管理由过去的纵向职能垂直管理,演变为以流程为主的横向管理方式。简单解释这样的组织变化,请看下图的示意就略知一二:

过去的二十年间,大型企业和组织通过流程式组织的改造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从美国军队管理方式,到世界500强企业的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令人鼓舞的是,本次中国军队改革,正是沿着这条变革道路前进。中国军队整体管理体制从四总部、地方军区、军种这样纵向管理体制,向“军委统管、军种主建、战区主战”的双维管理方式转变,就是要突出战区这样的流程关键节点,让战区根据战争的要求,来驱动所有的军种、后台支持、后勤保障体系,就是典型的流程式组织思想。对这样的变化,我们比较一下改革前后的中国军队组织架构即可发现。

(改革前的军队组织,纵向组织特点明显)

(改革后的军队组织,是两维管理,横向为主的流程式组织模式)

通过这次组织模式的调整,中国军队的管理将能够更好的发挥流程式组织的特色:贴近战场一线、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最终提高绩效水平。从军队改革目标的角度说,那就是保证“能打赢”。

二、砍掉中间层才能“管得好”

大型组织有一个症结性难题,就是组织层次越来越多,伴随着管理效率不断降低,信息失真不断加重,组织肌体越来越重,变革能力越来越差。如果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大型组织的经验告诉我们,答案是“砍掉中间层”。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脑和手脚之间的距离太长了,活动能力和指挥能力都下降,反而会经常发生肠梗阻一样。这时,我们就需要压缩中间低效或者无效的多余管理层级,让指挥链变得更短。在全球大型组织中盛行的“管理扁平化”运动,就是压缩中间层的具体实践。

这次的军队改革,原先处于军委领导层和各个军种之间的四大总部,被军委的职能部门所取代,就是大大压缩了中间层,实现了军委领导指挥能力的提升。

(多部门看似名字类似,但是已经从代替军委的决策中心变成了军委的参谋性职能支持体系,结果是军委能力提升,而四总部的决策层消失了。)

(总参谋部的取消,使得中央军委的指挥链从五级压缩为三级)

一个能够有效指挥的中国军队,必将会提高竞争力,军队的管理也会更好。这正是“砍掉中间层”的组织改革作用。

三、组织健身减负才能“跑得快”

大型组织面对的另一课题,是组织内部的无效资产、低效业务、富余人员不断增多,消耗了组织宝贵的资源和能力,拖垮了竞争力。久而久之,一个靠竞争才有发展的简单组织,就会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福利系统,短期影响组织绩效,长期则极大损害组织的活力和文化,结果是组织会越跑越慢,成为竞争的落后者和牺牲品。

中国军队本次改革,能够通过减负的方法去除军队肌体的多余部分,这是可贵的。

在本次改革中,撤销军队各级专业文工团、体工队、出版社、电影制片厂;将干休所、疗养院全部移交地方,部队营区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大力精简机关、学校、医院、研究所、报利杂志社等非作战机构等等配套内容的实施,虽然直接与军队的作战指挥体系无关,但是却能体现出军队真正竞争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建立一个“流程化组织”,减少“组织中间层”,压缩“冗余组织肌体”,是本次中国军队改革的三大亮点。同时,中国军队改革,不仅对于230万的中国军队竞争力增强将起到核心作用,也会对我们管理政府、管理大企业、管理其他大型组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这次改革体现出的三条大型组织改革原理,值得持久思考。

(来源:刘斌)

.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