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这个万亿风口的四重封印,如今要召唤飞猪了!

破解这个万亿风口的四重封印,如今要召唤飞猪了!
2017年11月17日 09:34 虫二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身处风口?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数数应用商店里的App数量,直播和短视频爆红的时候大概有200多款,如今已经减少了一大半,但据清华同衡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王杰的统计,市面上的停车APP竟多达213个,这还不算潜伏于微信小程序的隐性创业者们。

这个风口的能量有多大?

去年中国私人小客车保有量1.46亿,但1:0.8的车位比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3,仅北京缺口就达250万个,全国在5000万以上,无论建设停车场还是做运营,市场都大得吓人。

年初我写过一篇《万亿汽车后服务,你关注的创业经、血泪史和商业逻辑都在这里了》,对车后O2O最高频的停车创新,并不看好,当时的理由是3点:

1、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远非一家商业公司所能解构。

2、技术突破还没到临界点。

3、错配的资源很难流转。

但今天再看,情况已然完全改观。

首先,政策给商业运作打开了空间。

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的几点,如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车场不低于10%;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PPP等方式参与,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通过企业债券、专项基金等金融方式支持充电设施和停车场建设等等都在落地。

特别是发改委、财政部、交通部等8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2016年的《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近期工作要点与任务分工》使得这些宏观利好迅速进入了实操阶段。

其次,技术标准基本形成,正在串连动态和静态交通。

停车创新的最大症结是行业规范缺失,技术标准混乱,咪表、地磁、地感线圈、超声波、手持PDA等模式都有市场,但发展到今天正向窄带物联网技术收口。

今年6月,工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其中第6条特别提出:“公共停车管理是优先切入点”。

目前的态势是华为与三大通讯运营商结盟,全力推进基站建设,以支持NB-IoT的大规模部署,后者因为信号能够覆盖地下,拥有长达10年的超长待机,特别适合停车等小数据量稳定传输的场景,联通与华为合作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停车场已经在做示范。

不过技术瓶颈的迅速突破,也意味着以ETCP和停简单为代表的停车创新面临巨大威胁,这一点后文会做解读。

最后,停车资源将出现密集增量,对流转性的依赖降低。

以往的判断是车位与需求的时间错配,很难在线上流转,但各地陆续出台措施,刺激PPP停车场建设,从长远看,一线城市取消路边停车导致的资源紧缺将会缓解,反而可能在3-5年内出现密集增量,停车场和智能停车设备也将有爆发性增长。

这三大因素的剧烈变化,破解了多年来原来制约行业发展的四大封印,使得停车创新从万马齐喑一变而为最热风口。

1、补贴刺激力度之大超乎想象。

各地新政不断落地,PPP停车场建设正在提速,所谓PPP即政府提供土地和补贴,企业以20-30年特许经营权收回投资,再将土地交还政府。

北京的规定是财政资金支持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上海对于投资收入不足以覆盖成本的停车场建设方,提供部分补贴或直接参股,山城重庆对每车位提供最高2.4万元的补贴,而省会城市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安。

只有60万车位的西安要应对260万机动车,所以早早制定了《停车管理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要求两年内新增40万车位。

整套流程中设计了3项优惠:

(1)主城区五千平方米以下的地块优先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

(2)单独立项的停车场和配建全额免缴城市配套费,兼顾地下人防的,免收人防易地建设费,占用绿地的,免收临时占用城市绿地补偿费、占道费、挖掘修复费,免缴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配建超出10%以上泊位的配套费,经营两年后予以返还。

(3)政府补助资金在停车场开建后分三次兑现,开工当年兑现总补助资金的20%,建成营业后两年内每年兑现40%;平面式停车场建成两年后一次性予以兑现。

我们不妨简单算笔账:

从成本看,一个3层集约式停车场的建安费用500万元左右,大约150个车位,每车位成本3.3万元,政府无偿供地,并提供每车位2万元补贴,相当于成本可控制在1.3万元;

从收入看,停车费3元/小时,每车位每天周转7.3次,1年不到即可收回投资;

从经营范围上看,政策允许PPP停车场配建面积不超过30%的商业设施(土地出让金先征后返),相当于你在寸土寸金之地有了零成本的门脸房。

所以,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好生意。

2、NB-IoT让新人笑,也让旧人哭!

在今年9月的全联接大会上,华为着重强调了物联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希望把物联网连接数做到1000亿的级别,按照华为副总裁楚庆的估计,人均大概会有20-25个物联接入点,前提是华为和合作伙伴能够找到足够高频的应用场景,实现NB-IoT的快速商用,而现有的场景大多在B端,如AMI抄表、智能水务、城市照明方案、智能楼宇管理和农机设备维护等,唯一与C端密切相关的就是停车。

7月中国电信率先提供3亿元补贴推动NB-IoT商用,华为表面上反对补贴,但由于它在体系中扮演芯片/模组厂商、终端设备厂商、系统供应商、集成商、综合方案提供商、数据分析厂商等多重角色,显然不会在普及前去赚蝇头小利。

但另一方面,这对ETCP和挺简单之类的先行者却是灭顶之灾。

这些创业公司早在NB-IoT之前就提供了类似服务,万达旗下的ETCP本身也是中国电信商用联盟的成员,但他们的商业模式有一个共性,都试图用智能道闸之类的软硬件系统将停车场封闭在自己的平台之上,体系之外互不兼容,整体思路是想用体验推动垂直整合。

而在华为和运营商的理念中,NB-IoT是基础设施,不是运营系统,目的在于实现整个城市乃至全国车位的统一调度和管理,这种开放性才符合未来智慧交通的逻辑,因此NB-IoT的普及迟早会拆掉ETCP和停简单苦心营造的壁垒。

举例来说,Park24一家公司就掌握了全日本11%的停车位,黄色Times标志随处可见,2004年着手整合物联网技术 ,实现了手机查询、预约和支付,而且以此为入口,把共享汽车也做得有声有色,去年还以1.7亿美元收购了澳洲停车场Secure Parking进军全球,说明停车场正成为各种车后服务的超级入口。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停车业务的线上平台只会有两类玩家:

一种是微信和支付宝这种高频应用的城市服务入口,因为他们连接着最多的用户,所以使用效率也最高;

另一类是规模化的出行平台,他们是串连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自然节点,天生与停车业务有高度适配性。

3、产品痼疾正由技术一次性治愈。

停车是骨灰级创业风口,2010年谷歌就做了Open Spot,2011年国内易趴跟进,这么多年热度不减、前扑后继,是因为两个产品断点始终无法破解。

(1)垂直封闭玩法推高了成本。

ETCP和停简单免费给停车场做改造,速度慢,成本高,数据在线了,但不共享,不创造只是承接需求,没有盈利模式,这种中间层创新必然会被NB-IoT的基础设施打败;

(2)智能化体验的局限。

大多数停车创新可以实现空闲车位的实时查看,部分可做预约支付,但与其他用车场景的关联性差,资源掌控力弱,无法稳定服务等等。

更重要的是:未来大量多层塔式智能停车楼出现,车位将变得更加紧凑密集,如何与设备实现技术联通,打造完美快捷的停车和取车流程才是核心竞争力。

现在已经有不少设备制造商偷偷摸摸的投资停车创新,就是企图先把用户体验做起来,以便让更多停车场采用,慢慢成为行业标准。

4、互联网创业史上第一次全产业整合的机会。

中国互联网多的是OTT模式的创新,擅长越顶截流,往往一个APP就干掉一个传统行业,但停车不同,政策机遇第一次带来了全产业、全流程纵向整合的能力。

简单来说,你可以免费拿地,用政府补贴建停车场,技术上华为和运营商已经准备好了全套解决方案,还有补贴可拿,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用配建的商业赚点小钱。

当然,有补贴就有门槛。

(1)极度考验GR能力。

比如今年4月西安二标段PPP公共停车项目招标,胜出的就是地方实力企业,北京清理城六区路侧停车,80多家企业只留12家,竞争惨烈可想而知。

(2)小企业退场,大公司洗牌。

以西安的二标段为例,总共6084个车位,建筑面积237620平方米,如按配建30%商业设施计算就有7万平米,北京当代商城这样的综合商场也不过6万平米。

这个资源就是白送,一般人还真玩不转。

另外,停车大棋局的背后是各方诉求的复杂搏奕。

政府希望停车更有效率,更可控,更智能化,还路于民,最终成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反对恶性竞争,希望各种创新的负能量越少越好。

参与的企业则分为两派,一类致力于推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希望把停车打造为万物互联的重要入口;另一类试图做运营平台,串连动态和静态交通。

至于公众,早就偏爱移动化、智能化的停车方案了,并且愿意为尝鲜付出一定代价。

所以这一次,停车创新还成不了风口之猪,就真是死猪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