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的中国平衡术

壳牌的中国平衡术
2016年07月03日 15:17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记者 张斐斐 冯庆艳

“壳牌已经停止对四川页岩气项目的投资。“6月28日,在与经济观察报的专访中,赴京出席G20能源会议的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以下简称“壳牌”)天然气一体化及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魏思乐(Maarten Wetselaar)明确表示。这也是去年传出该项目停摆之后,合作双方首次有一方官方承认,该项目已经暂停。

2012年,壳牌与中石油签订了四川富顺-永川区块产品分成合同(PSC),并于2013年3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这是中国石油公司与外方签订的第一个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有媒体报道称,壳牌在上述三个项目中的投资规模超过了20亿美元。

对于该项目的最新状态,本报记者致电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其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暂时没有信息可以披露。

同一场合,英国石油集团BP中国区总裁杨恒明对媒体表示:“BP与中石油签署了关于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项目进展顺利,双方合作氛围融洽。”据了解,2016年3月,BP与中石油签署了关于四川盆地内江-大足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分成合同。这也是BP在国内签署的首份页岩气产品分成合同。

这样的对比,让壳牌“不会就此退出中国的页岩气勘探与开采,而会继续寻求合作机会”的回应多少有些尴尬。据壳牌年报,其2015财年的营业收入为2650亿美元,较2014年下降37%。归属股东净利润仅为19.4亿美元,较2014年的148.7亿美元出现大幅下降。壳牌上游业务亏损56亿美元,下游板块盈利102.43亿美元,成为惟一的亮点。

不过,壳牌在中国真正的战场在液化石油气(LNG)上。据2016《BP全球能源展望》,至2035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合计比重将增加超过一倍,从2015年的15%上升到2035年的大约三分之一。其中,天然气占比的增长将达到193%。

2016年2月,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在财务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完成了约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交易,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公司,再次力证转型决心。据了解,壳牌现在每年向大中华地区提供股权气的合同量达到1400万吨,路透预测,至2017年,壳牌对华天然气供应将占据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30%左右。

但欧美等大型石油公司也不会轻易放弃这块丰润的蛋糕。同时,在经过十年的谈判磋商之后,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终于今年5月21日达成。根据协议,俄罗斯将在30年里平均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

壳牌在中国LNG博弈的大棋盘上正处于非常微妙的位置。如何将国际市场战略与中国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平衡好大型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将领先的布局转化为实际的利润,或成为壳牌未来在华发展的关键,也影响其向LNG转型成败的大局。

暂退页岩气

得益于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浪潮,2010年以来,国际能源企业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合资勘探页岩气的浪潮。包括壳牌、BP、康菲、埃克森美孚、雪佛龙、Eni石油公司在内的多家外企纷纷与中石油、中石化签订页岩气合作区块。

但在地质因素复杂与油企利润迷低的双重压力下,2015年之后这阵页岩气热已经退烧,尚未有一个区块正式进入商业开发阶段。

一位民营油气公司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除了壳牌之外,2015年开始,好几家大的外国公司也撤出了中国页岩气的开发进程,目前仅有BP还有合作的项目。“现在天然气价格较低,即使打出来气来也不赚钱。能源行业目前不景气,大的油气公司勘探这块的费用都压缩了,投入大风险高的项目都不会做。”这位油气公司负责人说,“从区块本身角度考虑,好的中石油自己留着了,合作的都是有些挑战的,勘探开采难度相对大一些,成功的潜力小一些。”

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合伙人许季刚对本报表示,主要的问题还是地质复杂,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中国没有希望实现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但很难说将来油价回升后的情况,而且各个外企的态度也不相同。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壳牌就此会放缓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上游维持,下游发力”成为了壳牌的中国策略。

在上游业务方面,壳牌继续与中石油在长北合作,开发生产致密气,实现年产量33亿立方米。同时,壳牌继续与中海油合作,在莺歌海区块进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在下游业务方面,2016年初壳牌与中海油正式达成协议,扩建双方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已有的、股比为50:50的石化合资企业。按照该协议,壳牌将参与正在建设中的中海油石化项目,兴建另一套石化联合装置。新建裂解装置将南海工厂的乙烯产能提高100万吨,使现有产能增加一倍左右。

一手国企

2016年2月,荷兰皇家壳牌集团日前完成了约530亿美元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BG)的交易,成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公司。

2015年12月,这笔国际能源并购史上的大手笔获得中国政府“无条件批准”,从而为该收购案扫清了最后一个关键监管障碍。

据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称,在批准之前,中国监管机构与壳牌之间进行了协商,以优化壳牌和中国企业之间的长期天然气供应合同。

据公开报道,2012年,中海油与被壳牌收购的英国天然气集团签署了框架协议,向英国天然气集团采购每年500万吨、为期2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资源。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双方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的价格。但从2013年后开始,受新供应的大规模涌现的影响,LNG价格一路狂跌。

2013年1月,亚洲LNG(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曾高达17.25美元/mmbtu(百万英热)。而普氏能源资讯(Platts)发布的价格显示,亚洲地区2016年5月交割的液化天然气现货均价同比下跌42.5%,至4.241美元/mmbtu,为2009年7月以来最低月度均价。这给大量进口国外天然气中国能源巨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各公司2015年年报,中石油实现净利润为355.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66.9%,为17年间最差。中海油实现净利润为20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66.4%。

一手民企

占据对华天然气出口的有利态势,壳牌希望在中国”从上游油气资源到下游市场的整条能源业务链整合起来”。一方面,要照顾到依然掌握政策红利的国有企业,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正在发展的地方民营企业。

在以540亿美元收购 BG Group之后,壳牌计划在2016年到2018年,在5到10个国家剥离3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藉以缩减成本。这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国际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016年1月,山东恒源石化并购壳牌马来西亚炼油有限公司100%股权获批复。批复显示,恒源石化拟投资1.3亿美元(合8.29亿元人民币)并购荷兰皇家壳牌海外控股公司控股的壳牌马来西亚公司100%股权。

有分析认为,随着“三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出口权)下放不断深入,长期制约国内地炼企业发展的油源垄断正在被打破。在“三桶油”进口垄断地位弱化的背景下,一批民营企业正在试图“走出去”,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直接对接境外原油巨头。

而在国内市场方面,管道的建设是天然气市场化的重要支柱。据了解,当前我国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和中游输配环节,高度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手中。其中,中石油的天然气产量和管道里程分别占到全国的75.5%和86.5%,八成以上的LNG接收站属于中石油。在保证国际长约和自己销售利益的情况下,“三桶油”天然不具备开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向东对本报表示,从长远看,天然气肯定是发展趋势,但目前中国的天然气的进口还不是很市场化。天然气现货价格比较便宜,但我们无法大规模现货,因为民企没有设施,国企的能力又是被长协价格给锁定了。

“天然气目前的价格改革重在完善机制,首先是中游实现管网独立。因为管网不独立,天然气市场化永远做不到。至于是成立一家还是多家独立管网公司,目前还未有定论。”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

对此,魏思乐在28日的专访中表示,“中国应该鼓励在天然气管道方面的投资,最好是放开天然气的购买渠道。我认为在一片特定区域,最好由单一的一家公司来拥有天然气管网,既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私营企业。当然由于这个单一的公司处于垄断地位,所以价格应该受到监管。”

魏思乐说,“如果你去开放购买渠道,所有人都可以进行购买,这样可以最优地使用管网系统,也能有激励因素使大家愿意去建设更多的管网。政府鼓励进行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鼓励人们消费天然气。”

“因为当国内能源龙头还没有在LNG走出明显的一步,国际能源公司要扮演一个激进的角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罗兰贝格大中华区合伙人许季刚对本报表示,“首先在接收站,需要有很大的一个举措改善。但中国接收站的管理还是比较粗放的,有很多地方性的企业。另外一方面,壳牌还需要跟地方的管网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目前,壳牌在国内与民营的合作依然多在加油站与润滑油领域。据壳牌官方的介绍,其在全国通过合资公司运营大约1200座加油站,并于近期在浙江省新成立了一家独资分公司——浙江壳牌燃油有限公司,将在浙江全省建立零售网络,进一步加强壳牌的零售业务。2008年12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陕西天力投资有限公司三方股东共同注资成立,目前在陕西省开业运营超过200座加油站,在山西省内开业运营30座加油站。2015年8月7日,壳牌向霍氏集团和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转让壳牌所持的统一润滑油75%的股权。

(本报见习记者刘创对此文亦有贡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