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一架从北京起飞的专机上,来自中国企业界、投资圈的亿万富豪们,以及诸多政府官员,将会在万米高空参加一场投资峰会。
近百位乘客将会坐在飞机的座位上,观看几家以色列创业公司的路演,并进行虚拟投资。而经过9小时的飞行一觉醒来后,他们就会降落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去参加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
这次空中峰会被称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飞机上举行的投资大会。而在特拉维夫举办的第二届中以创新投资大会,如同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大会,系第一次由中以两国政府的部级单位来推动的、旨在促进中以创新投资交流的系列会议。
就像这架承载中以两国创业者和投资人的飞机一样,此次大会的主办方Infinity集团在进入中国13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以色列的创新技术通过投资嫁接到中国市场。
如今,以色列成了硅谷以外,越来越多中国上市公司和私募股权基金在海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但如何在以色列找到好的创业公司,又怎样将他们的创新技术与中国的庞大市场结合起来,成了这些初入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投资中国网记者近日专访了Infinity的创始兼管理合伙人高哲铭(Amir Gal-Or),请他谈一谈中以跨境投资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家中外合作创投基金
在高哲铭位于北京中关村SOHO 15层的办公室里,他的座椅身后立着中以两国的国旗,而墙上挂的一张照片里,他和中国的一位合作伙伴握着手,身后则站着包括中国国务院总理在内的中以两国政府高层代表。
Infinity从进入中国第一日起,身后就有两国政府的支持。
当时的背景是,2004年6月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会见当时的以色列副总理时,双方都表示要加强中以两国在经贸、科技领域的合作。
这次会见间接促成的结果是,来自以色列的投资机构Infinity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2004年启动的Infinity-CSVC基金由此也成为被中国政府批准的第一家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被视为外资基金进入中国市场的破冰案例。
1993年成立的Infinity是以色列知名的跨境投资平台和私募股权基金。其背后的投资人(LP)既包括以色列最大的投资公司IDB集团,也包括中国国资背景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苏州元禾控股。目前,Infinity管理着6亿美金和30亿人民币、超过100家被投企业。
有了IDB集团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LP在背后的支持,Infinity不仅获得了寻找以色列创新技术公司的网络,也有了在中国的投资通道。
反映到投资业绩上就是,Infinity至今已有43次成功退出的投资经验,包括在中国大陆的4个IPO和6次并购退出。经典的投资案例既包括苏州晶方半导体、神州数码、宝尊电商等已上市公司,也包括在以色列投资并成功引入中国的Kaiima, Powerpaper和BotanoCap等成长型企业。
以色列技术+中国市场
以色列在全球的创业投资中处于一个有趣的地位。
只有8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放到中国来说只是一个二线城市的规模。但就是这个可以被称为弹丸之地的国家,却拥有超过6000家创新科技公司,全球顶级风投基金红杉资本和KPCB都在以色列设立了基金,谷歌、Facebook、微软等科技巨头在这里建有研发中心。以色列也成为人均吸引风险投资最高的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色列的技术创新在全球领先。
在数据统计上,以色列有两个世界第一。人均研发支出占GDP的份额世界第一,科技人员或工程师占总人口的比例世界第一。体现到产品和技术上就是,QQ的前身ICQ、U盘等是犹太人发明的,最早的计算机双核CPU是英特尔在以色列的研发中心诞生的,甚至包括如今吃到嘴里的小番茄,也是以色列人育种的。
但对于需要高速发展的以色列创业公司来说,小的可怜的本土市场是无法满足他们的。这就给了美国和中国投资者机会。
而专注于中以两国投资的Infinity,自然把他们的投资模式定位“创新技术引入+跨境资本投资”,即Infinity的基金投资了以色列的高科技创业公司之后,通过他们在中国的渠道和合作伙伴,把技术引入到中国市场,从而获得高速发展。
代表案例是晶方半导体。2004年,高哲铭发现以色列 Shellcase 公司拥有的晶圆级半导体封装技术非常适合中国的产业环境,由此投资 Shellcase 公司后,Infinity和Shellcase共同在中国创办了晶方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而后在Shellcase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晶方半导体开发出了完整的WLCSP工艺。经过10年的发展,晶方半导体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家能大规模提供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量产技术的高科技公司。
2014年2月10日,晶方半导体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高哲铭和Infinity另一合伙人为公司董事会成员。
高哲铭当时表示:“晶方科技是第一家由以色列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基于以色列创新科技所发展起来的、并在中国上市的公司。”同时,晶方半导体也是2004年Infinity-CSV基金成立后的第一个投资案例。
高哲铭告诉投资中国网,目前Infinity所专注的重点领域包括:TMT、医疗健康、农业&水利、能源、军工、体育科技和高端制造业。
以色列公司在中国的落地难题
虽然这种以色列技术+中国市场的投资模式为Infinity取得了成功和丰厚的投资回报,但在其进入中国的前十年里,并没有多少与之类似的风险投资基金。
而近两年,“去以色列投资并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上市公司、本土投资基金的热门选择。
但并不是只要在以色列找到好的技术公司,把他买下来,然后带到中国就能够复制像晶方半导体那样的成功案例,需要应对的挑战和问题还有很多。
在高哲铭看来,以色列公司进入中国的挑战主要有三个:
一是担心进入中国后技术会被抄袭、复制。
“由于中国市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比较弱,以色列公司不想把技术过早的展现给中国。他们担心会很快被仿造,出现一个很低的价格跟他竞争。”高哲铭说。
二是决策机制的问题。
高哲铭看到,目前很多的以色列公司在进入中国后,并不信任中国当地的团队。导致在公司的决策机制上,掌握决策权的还在以色列那端,中国本土是执行角色。
而这种决策机制造成的消极影响,在很多美国互联网巨头兵败中国市场的案例上都可以看到。时差问题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决策缓慢对市场反应不敏锐,不信任问题使得本土团队难以施展其优势。
三是经营模式在中以之间的差异化。
很多中国企业的发展思路多是疯狂地追求市场份额和规模效应,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盈利能力微弱甚至处于亏损状态。“这让以色列的公司接受起来有些困难”,高哲铭说。
由此,Infinity在判断一个以色列公司是否适合进入中国市场时,会有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创始团队的心理准备。
“他们必须对进入中国有足够的准备。从以色列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可以选择去欧美市场,也可以选择进入中国。如果他只是把进入中国作为选择之一,而不能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这样是不太容易成功的。”
二是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分析。
“不是所有以色列公司的技术到中国都会水到渠成,一定会有一些水土不服的地方,包括一些政策上面的壁垒和中国市场已经存在的竞争度。这就需要有对中国和以色列两个市场都比较熟悉的机构来进行判断,看他们进入中国后有没有竞争力。”
三是中国相比于美国多了什么。
多数以色列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美国市场是一个主流的判断。“如果前提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第一选择是到美国去,而不是来到中国。中国能够吸引他们的是,怎么能够给他一个美国市场不具备的因素。比如中国在政策方面给这些企业很大的支持。”
最后,高哲铭分享了四种他总结的难以成功的中以投资模式。
一是中以合资公司的模式不好,很多时候会演化成为彼此的母公司利益工作,而非合资公司本身;
二是没有以色列本地如Infinity一样的投资合作方帮助,中国企业照搬国内成功模式直接去以色列收购公司;
三是公司决策权掌握在以色列方面,不考虑中国本土团队的意见;
四是以色列公司不重视管理层激励,而没有激励,中国本土团队的干劲也难以被激发出来。
这些问题是高哲铭从其13年的中以跨境投资经历中看到的。而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上市公司去以色列进行并购,中国本土风险基金也开始加码对以色列的投资,他所看到的这些问题和挑战并没有减少,而是越来越多。
作为目前做得最久也是最好的中以间跨境投资基金的掌舵人,高哲铭现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造一个机制中去。
“这个机制可以让中国和以色列的团队在一个框架里面去工作。目前中国和以色列的团队往往还是在两个体系里面,这会带来一些天然的冲突。我们如果最终能够实现两个团队在一个框架里面工作,就会大大提升双方合作成功的可能性。”高哲铭告诉投资中国网。
对话|高哲铭
投资中国网:Infinity为什么早在2003年就进入了中国?
高哲铭:当时来中国的时候,纯粹就是冒险。那个时候没有任何以色列的机构做这样的事情,美国的机构也没有来。我们是基于对宏观的一个瞻望,那时候觉得中国单纯靠制造业和廉价劳动力肯定是不能持久的,必然会到创新这条路上来。
投资中国网: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资金去以色列投资,这是为什么?
高哲铭:一方面从中以两国政府来讲,2013年之后,成立了一个中以之间的工作小组来促进中以之间的经济互动。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去以色列并购,还提供比较好的资金支持。
第二点就是作为中以的桥梁,我们也做了很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
第三点从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来看,目前实体经济下行局面比较严峻。只有创新能促使经济持续发展,而以色列公司的核心就是创新和高科技。
投资中国网:这些新出现的基金对Infinity有什么影响?
高哲铭:这实际上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原来中以之间不管是文化还是体系,差异太大了。现在大量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让这些差异逐渐得到弥合。
我们也不怕竞争。Infinity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周期,现在很多赚快钱的,他没有周期的背景。同时,Infinity是以色列机构里面对中国市场忠诚度最高的,不像其他机构还做俄罗斯什么的,我们就对以色列、中国和美国市场。
再有,毕竟过去一二十年的经验不是随便说说的。在经历了两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之后,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这些都是别人暂时学不来的。
投资中国网:中国和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有什么不同?
高哲铭:中国和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就像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他们的不同点可以写一本书了。
中国的创业公司是把目前市场上见到的东西做一些增进和改良,这就是所谓的创新产品了。但以色列的创业公司不是这样,他们很多的想法都是凭空出来的,都是革命性、爆炸性的。它们做出来的东西要两三倍好于以前的产品,而中国企业的改良可能比以前的好20%就算是新产品了。
由此中国创业公司对成本都非常敏感,不能烧许多钱去做一个只有20%提升的东西。但以色列公司因为要做革新性的产品,在成本上的敏感度没有那么强,可以烧很多钱去做这个产品。他们追求的是非常高的风险,和非常高的收益。
投资中国网:除了风险投资,更多的中国上市公司也开始并购以色列的公司,对于他们来说,挑战在哪里?
高哲铭:除了消化技术外,现在并购的估值越来越高。
从以色列公司自身来看,原来IPO的PE倍数比较高一些,并购的倍数比较低。但是因为目前大量的中国公司去,即便并购的话,估值也越来越高。所以合理的价格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