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豌豆荚的归宿:长尾应用的困境和应用市场的转型

纪念|豌豆荚的归宿:长尾应用的困境和应用市场的转型
2016年07月07日 21:58 李玉杨

智能手机于我而言,除了Android系统之外,也就是iOS了,其他诸如塞班、WP并没有在我短暂的搞机生涯中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

当时第一部手机是三星,最大的乐趣就是找到新奇、好玩的应用并且和朋友们分享,而不过在WiFi属稀有品、流量仍属奢侈品当时,借助电脑下载应用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于是不可避免的和豌豆荚结缘了,另一个则是91手机助手,这是我当时能够找到的唯二的应用市场,(Google play和内置官方市场见鬼去吧)。

所以我对豌豆荚的每一次大更新都有相当深刻的记忆,例如已经被关闭的“豌豆荚云存储服务”、“豌豆荚视频搜索”等功能,一直都在左冲右突的豌豆荚始终并未找到除应用分发之外的新业务,所以本质上豌豆荚仍旧是个应用市场。说是定位决定命运,对于豌豆荚极为贴切,BAT们的后来者依靠强大的推广渠道居上,让豌豆荚成为“大树之下无美草”的典型。

豌豆荚——长尾应用的最后阵地

出于严谨,在下笔之前,我又体验了几款应用市场,仍旧是印象中毫无美感的杂乱之象。

当然,这些应用市场的首页依然是是满满的头部应用,即一些常用软件。而豌豆荚的首屏则是『发现』栏目,主要展示一些质量、内容俱佳的长尾应用。相比其他应用市场而言,豌豆荚具备了更好的长尾应用发现机制。

通常来说,用户总体数量的相对固定就注定了移动应用分发市场必定是一个零和博弈市场,而这种情况所产生的马太效应,即二八法则愈发明显,李彦宏曾在2013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表示:在应用商店里,99.9%的中长尾应用下载量仅仅占到总下载量的30%。换句话说,0.1%的头部应用占据了70%的分发量。

近日,根据科技博客Recode的报道,除了Snapchat和Uber以外,用户已经停止下载其它新App。而研究机构Nomura、SensorTower的数据显示,美国Top 15App发行商的下载量平均同比下降20%。

而用户丧失尝试新应用的意愿正表明了用户使用习惯的相对成熟,无论是资讯、信息、视听等日常需求早已固化为几款相对大众的应用,而对于后来者长尾应用而言,获得爆发式增长的机会越来越难,甚至因此沉积了极多的『僵尸应用』,即长期失去维护更新的应用。

被阿里收购之后的『豌豆荚』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调性有待商榷,但是长尾应用所面临的困境无疑是正在加深。

长尾应用毫无疑问是整个应用生态差异化构成的核心关节,你可以在不同系统平台中找到微信、QQ、微博、支付宝,但是长尾应用往往因为中小开发者自身精力所限,只会专注单一平台,而这些『人无我有』的特色才才是一个平台的魅力所在。

由此得出『得长尾者得天下』的理论固然荒谬,但是作为移动平台的内容生产者,理论上每一个优质的长尾应用都有形成利基市场的机会,当同质化无可避免的到来时,长尾应用或许是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壁垒之一。

豌豆荚系的尴尬以及应用市场的未来

严格来说,正是Google Play的缺失造就了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的畸形繁荣,只不过应用市场之于Google而言是蜜霜,因为其和Android是相互赋能;但是对于横插一脚的国内互联网公司而言,应用市场如同鸡肋,像轮胎之于汽车,虽然重要,但单独拿出来并没有什么卵用。

而豌豆荚这类第三方应用市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应用内搜索』概念可以看成是他们另辟蹊径之法。所谓的『应用内搜索』说白了仍旧可以归纳为内容转型,将本来封闭的应用内容提取出来,以供用户实现无缝体验。

如果说应用分发催生了第三方应用市场,那么内容创业再次激活了第三方应用市场的价值。

显然,应用市场如果能够打破应用间的壁垒,形成一个内容聚合平台,其对于用户的价值不言自喻。可以说改变了应用商店的本质,重塑了用户和应用市场的关系,用户使用时长、用户留存率、用户活跃度这些评价一款应用价值的核心指标都将会大大提升。

但是关于豌豆荚,此时的内容转型却多了几分不同。

首先,因为阿里的介入,豌豆荚的主业应用分发已经和独立出去的豌豆荚一览形成了相对竞争关系,而且以后这种关系会更加针锋相对,因为豌豆荚要想进行商业化,必然会再次进军内容行业。

而豌豆荚一览可以看做豌豆荚内部尝试应用内搜索的试金石,体验下来算是部分达到了我个人对应用内搜索的这一技术的功能实现的期望,之所以说是部分,因为豌豆荚一览主要以图文资讯为主,或许因为版权问题,在影音上的内容稍显谨慎,呈现方式极为隐讳。

因为各为其主,豌豆荚和豌豆荚一览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手足相残”的局面,这才是豌豆荚系的尴尬,除非豌豆荚一览也被阿里收购。

其次,正是有阿里的背景,豌豆荚可以在内容转型上更加从容,在渠道、内容阿里所能给予的资源更为丰厚,即阿里系的优酷、阿里音乐、阿里文学等等都可以对豌豆荚进行赋能,并且因为有更为强大的资金支持,所以豌豆荚做应用内搜索的底气更足。相比起用户惯性而言,内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仍旧是内容。

第三,应用内搜索其实不仅抢了搜索引擎的生意,其实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分发渠道和内容渠道之间的把握。应用商店本身的功能是分发应用,最后如果做成了应用内容消费平台,功能的转变其实最大的受害者可能是来自内容的提供方——应用开发者。

所以,豌豆荚们转型内容就如同走钢丝绳,平衡内容和分发功能的将会成为核心议题。

第四,说到手机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能不谈目前手机Web应用,如果有能够取代本地应用(Native APP),那Web应用绝对是首选之一,尽管其在体验上有诸多缺陷,例如没有离线缓存功能等,但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些都将会迎刃而解。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Web应用已经在侵蚀本地应用的地盘。

私以为,应用分发平台的没落和Web应用的崛起,正在成为豌豆荚不得不转型的驱动力。

阿里入局,豌豆荚的正在成为棋子

商业化是理想主义的敌人,但是商业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原因是,功利主义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应用市场移动入口功能不断弱化的当今,豌豆荚能够被阿里相中的根本原因则是其一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应用分发平台,而这个应用分发平台除了能够对阿里系应用进行引流之外,其对于阿里云OS也同样能够起到了类似Google Play之于Android的作用,即阿里可以基于阿里云OS对豌豆荚进行针对化的修改,以强化阿里云OS作为一款『真正』移动操作系统的地位。

当然,所谓『真正』是因为,阿里云OS的地位一直被看做是Android的修改版,多年的发展一直都是依靠Android来补足应用短板,而应用生态对于一款操作系统而言,犹如大树的枝叶进行光合作用一般,都是成长壮大所不可或缺的元素。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豌豆荚让阿里有了较为强势的应用分发平台,可以理解阿里云OS的官方应用市场,通过豌豆荚阿里能够直接接触开发者,意味着阿里能够以将自身影响力施加到开发者身上,从而改变阿里云OS一直以来的被动且被忽略的僵局。当然,阿里元素的加入势必会改变到豌豆荚一直为人所称道交互界面,但是却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因为对于第三方应用市场而言,体验和交互向来不是核心竞争力,渠道才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