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慈善家》2017年9月刊 作者:王筱 撰文
“好想回到光明去,好珍惜能看到光的机会,但这场谈话令我大开眼界……原来可以看到你,看到你们,看到自己,也是一种绝大的福气。更多谢黑暗中对话,令我体验更多不同的感受。”体验“黑暗中对话旅程”后,一位游客在香港共益企业“黑暗中对话”(DiDHK)的社交网页上留言。
在每段黑暗中对话旅程中,一位“导赏员”带领参与者在全黑环境中体验五个精心设计的真实环节,包括公园、渡轮、市场、剧院、咖啡厅。将身上所有发光物寄存后,当最后一束光消失,平时习以为常的视觉功能突然失去作用,此时参与者每一步能依赖的就是手中的盲杖、身边的同伴,与那个似乎“全知全能”的导赏员——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失明或弱视人士。七十五分钟后,一段黑暗中的旅程就此终结,而黑暗中的思考,在重见光明之后却会一直延续。
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刺激的游戏,也并非纯粹只是想让参与者体验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对于黑暗中对话的导赏员来说,在这场旅途中和在外面并无不同,因为他们原本就几乎生活在黑暗中;不同的是,体验馆中的这方黑暗天地,使他们完成了人生角色的短暂逆转,从大多人眼中的依赖他人者变成了他人的依靠。
这种角色交换营造出平等对话的环境,给人们一个空间去体验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感受,打破偏见,重新思考自身与他者的关系——这就是“黑暗中对话”创办者的初衷。
安德雷亚斯·海勒奇(Andreas Heinecke)
1988年,安德雷亚斯·海勒奇(Andreas Heinecke)博士在德国法兰克福创办了黑暗中对话(Dialogue in the Dark)。海勒奇出生于二战结束十年之后,13岁时,他第一次知道,母亲家族那边的许多犹太裔亲戚在战争中被残忍杀害,而父亲家族却是纳粹支持者。
在总是莫名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海勒奇从小就被许多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问题困扰着: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认为自己比另一个人高贵或是低劣?一个群体排斥和边缘化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在不断的思考与探寻中,同情与同理心逐渐成为海勒奇的生命主调。
多年以后,31岁的海勒奇受所在的广播公司指派为一位因车祸导致失明的记者提供职业培训。海勒奇怀着一种同情而遗憾的心情接受了任务,私下里认为这次培训的意义并不大。但他很快惊奇地发现,那位乐观而杰出的年轻人反过来启发了他该如何去应对生命中突发的不幸与改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人生真正的支撑点。自此,海勒奇格外关心盲人的世界,并痛心于他们所面临的偏见与歧视,因此创办了黑暗中对话。
黑暗中对话诞生翌年,柏林墙倒塌,世界发生了深刻改变。但将近三十年过去,针对视障人士等群体的偏见依然广泛存在。幸运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黑暗中对话旅程中产生共鸣,将黑暗中对话播下的种子带往不同的大陆落地生根。至今,黑暗中对话已遍及世界41个国家,170 余个城市,超过1000万人参与体验,为视障人士提供了超过9000个工作机会。
2009年,香港社会创业家张瑞霖与香港社会创业论坛始创主席谢家驹将这种特别的体验与其蕴含的理念引入香港,创办了黑暗中对话(香港)有限公司。
黑暗中对话(香港)由19个股东集资创办,没有接受政府资助与公众捐款,开业仅七个月后,即做到了收支平衡,第二个财政年度便有盈余,创下香港社会企业界记录。现在,黑暗中对话雇佣几十个全职及兼职视障员工,提供了面向不同市场需要的服务和产品,比如暗中夜宴、暗中生日趴、无声对话,以及创办首年就获得企业赞助、本地知名歌星大力支持的“暗中作乐”演唱会。
除了被香港旅游发展局列入最具特色的热门景点之一,黑暗中对话(香港)体验馆也成为热门旅游网站TripAdvisor推荐的旅客必到香港3大景点之一,在香港景点之“旅客推荐景点”中长期排前3名。
如今,为了更好地发扬黑暗中对话(香港)大力提倡的“社会共融”理念,“暗中作乐”演唱会完全交由视障人士策划及安排,为他们提供机会与音乐节的精英认识、沟通与合作。
“暗中作乐”演唱会不仅是黑暗中对话(香港)的一个全球性创举,也作为一个展示平台,为企业发展吸引到了高端人才。
黑暗中对话(香港)CEO的朱月如
此前在香港电视行业担任市场营销工作、如今已是黑暗中对话(香港)CEO的朱月如起初就是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暗中作乐”演唱会,在黑暗中聆听音乐时深深沉浸其中,之后被黑暗中对话的理念打动而加入。“我就觉得这一家社会企业做的事情很特别,不像一般的服务机构好像只是去服务一些视障人士,反而是利用一个合适的平台,给视障朋友,让他们去发光。”
陈女士是黑暗中对话(香港)的一位很受欢迎的“多元人才”培训师,曾经,14岁前的她因为视力障碍与家人的迷信,一直不被允许接受教育,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家人以为眼盲会传染,连门都不准我出。”直到得到香港失明人协进会相助,她才得以开始学业,取得学士学位后加入黑暗中对话(香港)工作,并在“培养多元人才”理念下得到黑暗中对话基金会资助,进一步完成硕士课程学习,投身辅导工作,培训残障人士,协助多元人才就业。
求学期间曾有教授质疑陈女士:眼睛看不见,不知道被辅导者的面部表情,如何辅导?但她用实习时获得的优异成绩告诉所有人:“没有视力,反而能够用心感受对方,甚至感受对方同你握手的力量,其实比用眼还准确。”陈女士很感恩与黑暗中对话(香港)的相遇,“原来每一次黑暗中的对话,未必足够改变命运,却已令不少在命途挣扎的人不再孤单。”
过去十多年来,香港无障碍通道的建设、特殊教育发展等都有长足发展,但为数众多拥有不同能力的人士却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也不例外。朱月如希望由黑暗中对话(香港)带头开始,更多企业都能够提供不同机会给“多元人才”(People ofDifferences),让他们有一个发挥才华和技能的平台,而不是单纯只能作为被救助的对象;同时提升社会对多元人才潜能的认知,推动人人不同而互相欣赏的理念,促进社会共融,特别是职场共融。
黑暗中对话(香港)坚持不接受捐赠,因为“这样才能令DiDHK履行使命,为视障、听障的人士提供就业选择,”朱月如表示,“薪酬是市场水平,也会令他们觉得有地位,不是受助者。”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联合创始人谢家驹博士的推荐了解到“共益企业”这一概念时,朱月如一度觉得黑暗中对话(香港)应该已经基本符合共益企业的所有标准。直到在认证测评中认真地回答了300多个问题之后,她才发现,尽管黑暗中对话(香港)从创立开始就将平衡顾客、员工、股东、社区等方面的利益作为首要目标,但依然存在没有充分关照到的层面,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做出更多贡献。
共益企业的认证过程足以照亮每个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盲点,让企业进行反思、总结、再出发。今年4月,黑暗中对话通过“共益实验室”认证,正式成为一家共益企业。
黑暗仿佛有神奇的力量,挖掘出被光明隐藏的种种。“在黑暗中你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能力,体会并理解到长久以来忽视的很多事情,”“黑暗中对话旅程”的体验者多有感慨。在无尽的黑暗中,没有惯性的视觉依靠时,更多的支撑只能来自于对内心的关照,视障人士也能由此收获信心,提升自我认知。这就是黑暗中对话的三大使命:认知、包容和赋能。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