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又赢了!中国楼市为何逃不出“任志强魔咒”?

任志强又赢了!中国楼市为何逃不出“任志强魔咒”?
2018年01月14日 19:27 直面传媒

任志强又赢了,他说,中国房价还会上涨,于是很多地方就开始蹭蹭上涨;他说,2018年楼市调控会夭折,于是一些地方就真的开始放松;他说,中国房地产就是一只“夜壶”,一些地方政府憋急了撑不住,一定会拿出来做财政文章,于是兰州、南京、合肥就真的开始做文章……

地产商任志强,也是中国开发商第一代言人,人称任大炮,预测中国房价上涨20年,从来没有失败过。每次调控,他都说还会上涨,于是果真就上涨了。他就像传说中的女巫,能穿越人间地狱和阴阳世界,看透了楼市运作规律。

中国房价,为何就逃不过“任志强魔咒”?很显然,任志强已经看到了某些人的底牌,摸透了这个体制机制运作的本质。

2018年开年没几天,任志强曾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2018年中国楼市将会松绑。因为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撑不住了。历来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我们知道到(2017年)12月份为止我们各地的粮草都不太足了。也就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比较紧张了,而我们房地产就是尿壶,夜壶总是在尿急的时候才用。

他的此番言论自然遭到了各界人士的抨击。 但事实胜于雄辩,话音未落,一些城市就真得撑不住了,限购政策开始松绑。

消息称,1月5日晚间,甘肃省兰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部分区域取消限购,进一步强化价格备案制度,实行住房限售措施,并于2018年1月8日起正式实施。

据悉,兰州市核心区仍保持买房三年后才能交易,但取消部分区域住房限购,并取消西固区、九州开发区、高坪偏远区域的住房限购政策。同时,城关区等多个区域的住房继续实行非兰州户籍家庭最多可购买一套、兰州户籍家庭最多可购买两套的限购政策,但不再提供社保证明和纳税证明。

松绑限购的不只是西部城市的兰州,连南京这样曾经被住建部列为热点的城市,也在开年就出台1号文件出炉“创新10条”,调整人才落户政策,允许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以及持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先落户再就业。

而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和市物价局表示:商品房应由开发商自行定价。

很显然,一些城市正在以人才竞争为由头,用另一种方式松绑限购政策,以增加楼市成交量,维持楼市稳定。事实上,除了南京外,武汉、长沙、济南、郑州、成都、重庆、沈阳等城市早就以“抢夺人才”为由,针对部分人隐性放松了楼市限购。郑州甚至都不用落户就可以买房。

回首2017年,中国楼市风云激荡。这一年楼市进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的“5限”时代。据不完全统计,110个城市累计发布超250次调控政策。这些城市发布的最新的楼市调控政策是否意味着2018年中国楼市调控政策将开始放松呢? 显然,不是这些地方真的敢向中央挑战,而是因为确实遭遇财政困难,没有米下锅了,这次是真的着急了。

作为一个抽鸦片20多年的瘾君子,你要TA突然戒掉,难度何其大?任志强正是认准了这一点,所以才敢下决断,2018年,楼市调控必定松绑!

根据各地方公布的数据,2017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含卖地收入)同比+8.4%(前值+9.2%),11月单月同比下降1.4%(前值+5.4%),其中,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不含卖地收入)同比+8.7%(前值+9.7%),11月单月同比-3.8%(前值+7.3%),表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其中尤其地方政府。

再来具体看兰州、南京和合肥,2017年11月,南京、兰州和合肥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为-10.0%、-6.6%和-1.8%,较前值+15.7%、+57.5%和+31.9%分别大幅跳水式下降25.7、64.1和33.7个百分率,房地产交易额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地方财政收入的跳水式下降。

而2017年1-11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上涨35.3%,由此也就造成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降反增,但随着卖地成本的快速提升,卖地的毛利率也将下降,因而在全国持续调控1年半后,迫使地方政府试探性松动调控政策。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是地方政府频频试探松动楼市调控政策的主因,如限价略松、人才引进和限售替换限购等。

所以,财政数据说明了一切真相,扯其他所谓去库存和完善调控方式、保证刚需等,都是借口而已。什么时候,一些地方也拿出一点骨气,让楼市调控走出“任志强魔咒”?

延伸阅读

任志强新年第一炮:2018年楼市必定暴涨!

任志强2018年房价预测,未来房价到底会怎么走呢?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任志强,这次又给我们丢了一个深水炸弹。

任志强谈2018年房价称调控错了,房价将暴涨更高!错误的调控手段会让需求在一段时间以后集中爆发,所以下一轮会比这一轮涨得更高。

任志强2018年房价预测,未来房价到底会怎么走呢?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任志强,这次又给我们丢了一个深水炸弹。

任志强谈2018年房价称调控错了,房价将暴涨更高!错误的调控手段会让需求在一段时间以后集中爆发,所以下一轮会比这一轮涨得更高。

房价为什么会涨?

01、供应端:土地供应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任总表示:2015年土地供应就是负的33%,很多城市土地已经出现短缺。2016年,政府的土地供应继续下滑,部分一线城市的土地连2015年的一半都不到。目前一线城市库存平均已经只有6个月左右,已经远低于12个月的安全库存标准。如果一线城市不再建房,不出6个月,市场上将没有新房库存,这样房价怎么会不涨。

当然这是最极端的情况,我们现在销售的房子和竣工的房子的比例是1:2.12。也就是平均每竣工了1套房,就卖了2.12套。这样下去房价只会越来越高,而只有趁早买房,才是最省钱的办法!

在“工资追不上房价,收入跑不赢通胀”的时代,经常听到人讲这句话:“想想就后悔,要是当初买了一套房,放到现在不得赚翻了……”原来只有趁早买房,才是最省钱的方法。

02、需求端:一线城市人口还将继续飙升

目前,因为土地稀缺,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在限制人口,比如北京之前还提出一个“誓死守住人口2300万的底线”。并且市里给各个区还下了任务,区里就把任务分割给了管辖下的各个企业,但结果却收效甚微。

这是必然的,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一线拥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以及更好的前景,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花费精力、金钱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小学学区、学位房产,这样下去需求只会越来越大,房价越来越高。

03、现在楼市稳定,买房时机正好

现在政府的高压下,开发商不敢冒险,新开的盘都只能降价出售,不少信楼盘的价格要便宜上万元,尤其是一线城市,基本都降价1万~2万了,因为政府要控制预售价!所以说现在能买到房,就是赚到!

也有不少业主急需用钱周转,把房子低价抛售的。而这正是刚需购房者趁机捡漏、低价入场的好时机。

但是仍有不少人在买房的时候寄希望于政府调控,寄希望于楼市崩盘,不愿意忍受购房压力,从而导致自己和房子越拉越远。

不要再寄希望于明天房价会跌了,你得明白一件残酷的事实——时不时会蹦出来的调控政策,再提一提首付比例,最后加上房贷利率逐渐增长的暴击,就算你有存款,最后也只能干看着了。

看到这里,买不买房,你心里已经清楚了。毕竟世界这么大,连一盏属于你的灯都没有,去哪儿看都觉得苍凉。

最后说一句,那些总在观望或犹豫不决的人啊,房子100万的时候不买,等涨到200万还是不买,最后发现房价涨到连首付都出不起了。

所以, 趁房价现在还稳定,赶紧咬咬牙,该借钱就借钱,给自己买套房!

1、有房才有家的传统思想使刚需旺盛!

受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国人总认为“有房才有家”,没有房就形同漂泊,像无根浮萍。这一思想根深蒂固,一直在影响、左右着国人。受这思想的影响,国人在成年后,都为房而奋斗,所以产生了大批的房奴。

每个人成年工作几年后,就想着要买房,千方百计赚钱,省钱,目的就是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可以想象,每个成年人都想买房,一些未婚女性也想买房,男人双方在结婚前都买了房,结婚后就拥有两套房了,当然这为数不多,按照这一现象,中国的房价没有不上涨的理由,因为刚性需求大。

现在为什么所有人都关心房价了,因为人人对它有需求。如果房价过高了,人们就不会买了,市场饱和了自然也就平衡了。

如果有市场,人人都需要,那房价一定会继续涨。网站上骂声一片,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想买房,每个人都想买房,所以每个人又都看空楼市。每个人都在看,那房价能不涨吗?

2、地价猛涨,催高房价

大家只看到房价在飞涨,实际上地价比房价涨得更快,有报道说,十年前买下的地,至今未开发,光地价就翻了几百倍,比做开发还赚钱,又省事。地价是一年比一年高,像孙悟空翻筋斗似的。

而地价占了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一半,地价上涨,房价肯定上涨。政府采用拍卖方式出让土地,也只会加速提升地价,人为把地价炒高,除非国家改变土地出让、流转形式,否则这一方式只会把地价不断推向高点。

前些年出现的土地楼面价高过房价就充分说明了问题,面粉比面包贵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一些央企介入房地产开发,因为央企有政府背景,不缺钱,导致地王频现,这一切都成了房价上涨的背后推手。

3、建材价格攀升,成房价幕后推手

水泥涨价10%-15%

电线涨价5%-10%

木材涨价15%-30%

塑料涨价30%,

铝材涨价30%,

铁涨价30%,

纸箱涨30%,

不锈钢爆涨40%,

线路板也爆长30%

运费初步涨价30%。

新埭的土地八年涨了50倍。

唯独人民币贬值了17%。

想买房子的自己去想想!

除土地价格暴涨外,房地产的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的上涨,成了房价上涨的一个隐形幕后推手,成本增加,房屋售价无疑是会跟着增加的,并且房价的增加比成本增加的系数高很多。

可能有人会说,建材成本的增加,在整个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不大,并且建材价格的上升,对房价的上升影响非常大。

尽管建材成本上升,住房成本增加,开发商是不可能自己掏腰包的,肯定要转嫁到房价中去,此外,建材成本上升,房价肯定上升。

4、房子是保值增值最佳投资

房子已不再仅仅是居住的,同时更是一种理想的投资产品。在银行利息式微、股市风险较大、黄金行情不稳等因素催动下,房子成了百姓最为保值增值的投资产品。

这也正是许多有钱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买房的原动力,在中国,拥有5、10套房子的人并不少,而拥有2、3套房的人比比皆是。

房子超强的增值能力,像兴奋剂一样,令国人振奋。前些年出现的大批炒房团,也正是看上了房子的超强增值能力,并且大都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5、奢侈消费风助长房价飙升

前些时间,盛传中国富豪在美国大把大把烧钱消费,“哥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这与刚改革开放那阵,靠着几份胆量而一夜暴富的洗脚田的农民在夜总会“烧钱”比阔如出一辙。

而宽大豪华的住房是享受生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所以许多人开始换房,面积越换越大,档次越换越高。

中国的奢侈消费令世界瞠目结舌,并且有风起云涌之势,这些富人买房,出手大方,一看到心仪的房子,就买下,而且多是一次性付款。因为他们有的是钱。

6、房地产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

房地产成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说房地产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单是房地产开发所需的土地供应,就是地方财政的支撑点。

如果缺了土地收入,地方政府的腰包就会囊中羞涩,减少了财政收入,就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职权力量。

所以,无论中央怎么调控,地方政府自有算盘,拨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不能公开支持房地产,便在暗中支持,这也是中央调控成为“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7、通胀预期加大,带动房价上扬

CPI在不断上升,农产品价格屡创新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食品价格指数将直接反射到房价上。看看油价这几年攀升有多快,像滚雪球似膨胀。

物价指数的走高,必然带动房价上扬,连白菜萝卜的价格都在上涨,房价没有不涨的理由。

不可能其他物价上涨,而独让房价下跌吧?要控制房价,就必须先稳定CPI,否则控制房价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8、中国城市正处于大拆大建高速发展期

君不见中国的城市扩容简直就是加速度前进,今天的一个城市,几年前的城区范围还很小,三五年后,城区范围就成倍数扩大。

拿广州来说,几年前城区范围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今天已经扩大到3800多平方公里,城市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大拆大建,扩张后,需要大量的居住、工作人口相匹配。

此外,大拆大建还导致大量的拆迁性需求,并且都是小房换大房,普通房换高档房。

不可能城市扩张后,却无人进驻,而成为一座空城,事实证明,城市扩张到哪里,人口就填满哪里。

9、经济发展离不开房地产

大城市在几年前,都是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的,当下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走上正轨,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虽然不明显,但仍然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仍然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进行调控,地方政府却不配合的根源所在。

对于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产业薄弱,城市造血功能不足,只有依靠房地产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开发,是城市方向的引领者,房地产开发到哪里,城市就延伸到哪里。房地产的带动作用,是谁也不可低估的,几乎带动所有行业的发展。

比如服装、化妆品等看起来与房地产无关,实际上服装和化妆品业的发展也有房地产的功劳,开发的大量服装和化妆品主题商城及专业市场,无不在推动其发展的车轮。离开了房地产,各行各业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10、国家调控为控制房价过快,而非打压

国家究竟为什么要调控房地产?调控房地产的真正用意是什么?中央政府调控的目的非常明确,只不过大家没有解读明白。

注意,中央调控房地产,是控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控制过快”,控制暴利,真正意图是不要让房价涨得太快了,但可以合理上涨。

国家调控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非打压,是将房价控制在一起合理的上涨幅度,而不是要打压房地产,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是非常清楚的,不可能打压房地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地产仍然会一路凯歌,在五年内指望房价下降,无异于痴人说梦。当然,房价的波动是有的,短期下调后很快又会上升,主线上上升的。

一边是国家的调控政策的轮番轰炸,另一边房价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节节攀升。这让很多购房人看不懂、猜不透,更加乱了阵脚。究竟是现在就买,还是再等一等,等到房价回落?

其实,房子不一定要买最好的,合适的就可以!但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仍在市场中踌躇犹豫。

每次买房都不缺观望者,他们都觉得以自己锐利的双眼可以看到未来房价暴跌,然后一次一次观望,也一次次失望甚至绝望。(作者:原上草;牛爷财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