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告诉你如何把事情搞大?

张一鸣告诉你如何把事情搞大?
2017年11月30日 12:08 艾问iAsk

文/yibeing

两天前,新浪网副总裁邓庆旭发了一条朋友圈动态:明日头条上线了!不到4分钟,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在这条信息下回复了一个字:晕!

这难道又是玩笑吗?要知道,今年3月31日,知乎就发布了一个“明日头条”,不过次日宣布只是愚人节玩笑,没想到如今,新浪真给做了。11月27日,新浪新闻官方宣称客户端将上线“明日头条”,并且打出的slogan也和今日头条针尖对麦芒:你期待的,才是头条。

明日头条接连诞生的原因,是今日头条作为聚合类新闻的领头羊,已经被其他巨头公司纷纷对标了。试问,没有“今日头条”,哪来的“明日头条”?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张一鸣的成功。

据说他的微视频“千人万元”计划推出时,今日头条的公关部门曾希望张一鸣对作者“谈情怀”,但张一鸣却充满个性地说,“我们还是谈谈钱吧。”

11月25日,张一鸣又开始谈钱了。今日头条旗下短视频应用西瓜视频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西瓜PLAY视频嘉年华,张一鸣在会上表示,西瓜视频将拿出20亿,帮助西瓜视频创作者变现:“我们希望:所有作者有钱赚,头部作者赚大钱。”

“不想撒钱的CEO不是好极客”,这句话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总结张一鸣。如此“性情”的一位程序员领创始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喜欢冒险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

家庭给张一鸣带来的影响,可以总结成塑造性格与培养兴趣两点。不同于传统中国父母的严加约束,张一鸣思想开放的父母给了张一鸣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他从小就可以自己做很多人生选择。得益于此,张一鸣成了一个比较随心、追寻实现自我的孩子。

张一鸣的性格是环境塑造,兴趣则是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张一鸣的父母不爱讨论家长里短,而对双方的朋友在国外搞了某项技术,做出了什么产品更为关注。后来,张父甚至辞去了市科委的工作,去东莞开了家电子产品加工厂。

成长环境与父母影响的“效果”,在张一鸣中学阶段开始显现。化学成绩很好的他并不喜欢繁琐的按部就班的实验,他开始不自觉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规划自己的人生——新鲜体验、参与感、快速见效,他要从事这样的事业。他说:“你的行为,你的输出,都要快点看到变化。而计算机是最快的。”大学时,他报考了微电子专业,随后又转专业到软件工程。

这种不甘于简单重复、不喜欢四平八稳的性格也在他日后的创业中一再显现。

为什么他频频跳槽 却可以在创业时一举成功?

即使大学毕业,“现实”也没让张一鸣稳定下来。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组成3人团队,开发一款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但产品的市场定位失误导致了创业失利,当时协同办公在中国根本还没有发展起来。

这次创业经历让张一鸣意识到,在互联网创业需要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

程维、柳传志、张一鸣

2006年2月张一鸣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作为酷讯的第一个工程师,他全面负责酷讯的搜索研发。

在酷讯工作时,张一鸣曾想订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但那时候去火车站买票很难,网上购票则需要不断刷新等待。于是,有购票需求又不想花时间找黄牛的张一鸣花了一个小时写出一个小程序,让网站机器定时自动帮他搜索,一旦有了搜索结果就短信通知他。在写完这个程序不到半小时,张一鸣就收到了短信提示,成功购票。

此后,张一鸣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捕捉需求、定位关键信息。

加入酷讯一年后,张一鸣成为技术高级经理,最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成为管理者之后,技术出身的张一鸣很想学习大公司的管理方法,于是在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在微软时,他每天只需工作三四个小时,改改模块。这对于向往自由和刺激的他自然太过“无聊”, 只呆了半年便离开了。

这一段时间,他对翻书兴趣很足。《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活法》(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少有人走的路》都是他很推崇的书目。

2008年8月,张一鸣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加入到王兴的团队。在运营饭否的时候,张一鸣就发现了各种“噪音”信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于是在年底时,他通过研究Twitter的相关技术做出了一些基于饭否的信息挖掘应用——类似今天“今日头条”的服务。

当饭否被关闭之后,张一鸣又由海纳亚洲出资建立了房产信息网站九九房,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个性化信息推荐在手机上的需求更大,于是在2011年底辞去了九九房的CEO职位,在2012年年初开始筹备“今日头条”,直至今日。

在今日头条,他终于实现了厚积薄发。他融合了自己对创业方向、受众需求和移动互联网热点的理解,并用他开发的数据挖掘技术集中体现出来——这就是今日头条。系统首先会采集海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出每时每刻最热门最值得用户关注的资讯;其次,推荐引擎会根据用户以前获取信息的情况,建立起个人用户模型,两者结合,就能智能地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信息。

艾问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说:

看过了张一鸣的创业经历,我们可以客观评价,张一鸣有着程序员的过硬技术和专业能力,也有一个领导者对痛点的察觉能力、魄力和闯劲,还有总结经验和吸收知识的良好习惯。但这些特质都有一个基础——从小养成的自由随性。

他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更换单位,这仿佛犯了成功者的大忌;毕竟工作变更会让很多成果前功尽弃,也需要不断在新环境中经历重新磨合的痛苦。但实际上,对张一鸣的“频繁跳槽”不能如此简单看待。

首先,他每次都出现在互联网行业的最前沿,观察着行业最新的动态,掌握第一手信息,享受着丰富的平台资源。收集信息以后,张一鸣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平台优势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产品,并内化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次,张一鸣每次的抉择都是根据需求和自己的兴趣而作,也就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因此他有充足的动力去克服磨合期的困难。

总的来看,张一鸣从心纵意的性格和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是他成功的基石,他可以说是“不忘初心”而取得成功的现实案例了。我们是否也应该保留自己从小就拥有的一个美好品质,并把它发扬光大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