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失的赊账看社会变迁

​从消失的赊账看社会变迁
2017年07月21日 21:47 e公司

致赊账消失的最重要原因,是人们经济水平的上升。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赊账消费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典型的情况就是,在饭店、粮店、酒坊、杂货铺消费完以后,客人常常当场不给钱,挂个账就走。等攒的钱多了,或者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再统一结账。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但是今天,这个现象几乎绝迹,人们极少在日常消费中赊账。简单的一个社会变迁,背后的道理复杂而深刻。

一个原因来自于支付手段的进步。在中国古代,货币往往是银两、铜钱并用。这两种货币各有各的问题:一个难以切割,把银子砍成几块、正好要达到一定重量来付一笔钱,是非常费力的事情;一个太重不好携带,一贯铜钱是1000枚,假设每个铜钱3克重,那么带个三贯铜钱快20斤。

因此在古代,把小账攒起来,一起付个大帐,不但对客户省事,对店家也方便。到了现代,随着货币防伪技术的进步、国家打击假币逐步得力,甚至到了最近几年移动支付的流行,分割货币变成非常简单的事情。因此,赊账带来的结算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另一个导致赊账消失的因素,则在于社会聚落的扩大,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加强。

在古代社会中,一个社会聚落(一个村或者一个镇)往往人口不多,少则几百,多也常常不过几万。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之间彼此熟识、知根知底,也就敢于接受赊账。但是,现代社会动辄几百上千万人居住在一起,店家根本无法判断赊账的人究竟是谁、住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经济状况如何。由此,赊账也就慢慢消失了。

同时,古代社会的人口的迁徙也相对较少,人们从事的职业多为农民,或者附着在本地的一些职业,比如官吏、工匠等等很难有所迁徙。由此,店家也就不太担心接受了赊账以后,到头来却找不到人。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性大增,如果店家接受赊账,就很可能面临挂了账就再也找不到人的问题。

人口的流动性上升,另一个方面,也导致人们的消费范围扩大化。在过去,人们大多只在步行可及的小范围内活动,因此今天消费、明天还钱,并不会显著增加他们的交通成本。

但是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现代人开始过上了到处奔波的生活,这导致他们在远离居所的地方消费的概率,比以前要大得多。如果你在离家50分钟车程、不常去的地方买了点东西,过几天还要去还钱,这无疑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买卖。因此,也就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了。

笔者认为,导致赊账消失的最重要的原因,则来自于人们经济水平的上升。

在古代,由于大家都没有什么钱,因而允许客户赊账消费、将来有钱再还,就成为商家竞争的一个优势。尽管会因此遭遇一些坏账、或者资金推迟收回,但是如果一个商家不允许客人赊账而另一个商家允许,那么后者无疑在贫穷的社会中,会占据强大的竞争优势。

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普遍有钱了不少(至少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消费来说),因此能够赊账与否,对客人来说并不算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却会大量增加商家的风险。由此,赊账这一社会行为,也就因此消失了。

实际上,在现代社会,虽然个人消费行为中,个人和商家之间的赊账行为基本消失了(信用卡分期付款这种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不算),但是在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中,赊账行为,也就是先收货后付款的行为,却仍然大行其道。会计科目中甚至专门为此设了一条:“应收账款”。

一方面,不同于个人客户,同行业中的企业客户往往熟识,知根知底,也就不太担心欠了钱不还、或者欠了钱找不到人;另一方面,与个人客户消费行为不同,企业客户的买卖,往往占用大量的资金。这样,允许客户欠款的企业,也就相对不允许的企业,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与几百年前街头巷尾的酒肆小店,在允许客户赊账中获得的竞争优势,同出一辙。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因为技术的改变、社会的变化、经济水平的提升,赊账这一古老的传统,为什么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消失、却又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仍然存在。你看,理解一个社会现象,竟需要思考这么多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在思考投资中遇到的基本面问题时,是不是也需要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莽撞呢?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陈嘉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