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讲坛
2013年8月,作为新西兰乳业一哥,恒天然引发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让不少企业受到波及,比如法国达能集团旗下多美滋,原本在中国奶粉市场上“笑傲江湖”,却因此“一蹶不振”,最终落得被甩卖的结局。
多美滋遭受如此“无妄之灾”,法国达能集团“一怒之下”将恒天然告上法庭,从而寻求索赔,并终止所有合作关系。
不得不承认的是,肉毒杆菌乌龙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但多美滋依旧未能走出阴霾,前途堪忧,但“始作俑者”即恒天然的形象也因此受损。
据《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报道,日前,占全球乳品贸易三分之一的新西兰乳业一哥即恒天然公布了2017财年中期(2016年8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业绩报告,不出业界所料,恒天然的业绩企稳实现增长,但利润表现并不乐观。
根据财报,恒天然2017上半财年收入为92亿新西兰元(约445亿人民币),同比增加5%,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6.07亿新西兰元,同比下降9%,税后净利润为4.18亿新西兰元,同比增加2%。
利润表现不佳与恒天然原料业务有直接关联,乳品原料业务调整后息税前利润5.10亿新西兰元,下降17%。
对此,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表示,在全球新兴市场消费疲态尽显,乳制品原料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恒天然原料业务的利润下滑很正常。
一位乳企人士告诉《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自2013年8月肉毒杆菌乌龙事件发生之后,不少乳企都相应减少或不再从恒天然手中收购原料,转而自行到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工厂,并直接从当地奶农合作社手中进行原料收储,就是为了避免类似乌龙事件发生,让企业遭受“不白之冤”。
恒天然到底“何方神圣”?
恒天然,全称为恒天然合作社集团有限公司(英文名字: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td)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于2001年10月成立,是由新西兰当时最大的两家乳品公司和新西兰乳品局合并而成。
实际上,恒天然仅仅是世界上第6大乳品生产商,但在全球乳品贸易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开资料显示,恒天然采用合作社模式,即由1万多名新西兰奶农共同拥有,奶农向恒天然提供牛奶。
由于恒天然拥有完全整合的供应链,因而,当年世界各大乳制品加工厂企业都从恒天然手中收购原料奶。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发布消息称,旗下工厂一年多以前生产的38吨浓缩乳清蛋白中检出疑似肉毒杆菌。此后,恒天然的客户法国达能集团、雅培等奶粉厂商开始召回产品。
但2013年8月底,多次检测证实这是虚惊一场,恒天然产品未受肉毒杆菌污染,但此时多家奶粉企业已经在亚洲召回并销毁了数十万罐婴幼儿奶粉。
虽然这是一起乌龙事件,但法国达能集团旗下多美滋却受到严重影响,自此之后,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并陷入连续多年亏损的泥淖之中。
《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五谷君注意到,依据IFRS编制的经审计的财务报表,2013年到2015年,多美滋中国除税及非经常项目后,分别亏损4.58亿、6.95亿和5.45亿元,合计亏损16.98亿元。
多美滋中国方面认为,2013年8月,新西兰第一产业部披露检测结果显示,恒天然供应的乳清蛋白浓缩物有可能存在肉毒杆菌(恒天然事件);受恒天然事件影响(尽管警告被证实毫无根据,多美滋中国的业务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法国达能集团不再与恒天然进行合作,伊利、圣元、合生元、澳优等乳企也相继出国自行建厂或收购工厂,并直接从当地奶农合作社收购原料奶,从而保证质量安全。
事件过去几年,时至今日,恒天然原料业务如何?
一言以蔽之。
表现低迷!
据悉,新西兰牛奶采集量与上一季同期相比下降了5400万公斤乳固体,为1053公斤乳固体,这对恒天然上半财年的业务带来挑战。
虽然恒天然乳品原料业务税前利润下滑了17%,但由于全球乳品原料价格开始企稳回升,恒天然预计原料业务利润状况会好转。
“新西兰糟糕的春季气候让我们预计这一季原奶采集量将减少7%,但随后秋季雨量充沛令牧场环境不断改善,这意味着我们现在可以预计,新西兰这一季的原奶采集量将比上一季只减少3%,” 恒天然董事长约翰威尔逊表示。
恒天然董事会预计,原奶收购价将保持在每公斤乳固体6新西兰元,全球乳品市场将呈现稳定的需求和相对平稳的价格。“我们看到下半财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季末额外的产奶量对奶农而言是利好消息,管理层团队正专注于确保我们能从这些原奶中获得最大价值。”
不过,恒天然董事会方面依旧坦言下半年压力不小:“我们乳品原料业务受到不同产品类别回报频繁波动的影响,未来几个月收紧的利润以及秋季可能增加的产奶量,都将给我们下半财年的收益带来一定压力。”
【《财经啸侃》由资深财经媒体人董来孝康创办并担任主编,100余位上市公司高管已经关注,聚集7万多母婴人士;投稿爆料请添加QQ:943130320】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