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掌财经 财团
人人都知董明珠,却并非人人都知朱江洪。
“格力”品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出自他的笔下。他,为格力电器千亿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执掌格力24年一直励精图治、潜心企业经营;他,为格力注入了“科技是企业脊梁”的灵魂;他,一手提拔了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董明珠。
作为“格力之父”,向来低调的格力电器创始人、原董事长朱江洪近日出版自传,重回媒体关注的焦点。新书《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讲述了朱江洪如何将格力从一家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塑料模具厂打造成年产值过千亿的电器集团,对格力发展史上的重大节点均有详细的叙述。
虽已从格力“退位”五年,现年72岁的朱江洪对行业的影响力仍在延续。事实上,中国三大白色家电巨头,都已是千亿级的大企业。其中,朱江洪树立了“科技创新”的高峰;张瑞敏树立了“管理创新”的高峰;何享健则树立了“机制创新”的高峰。
扭亏为盈的商业奇才
1945年出生于珠海郊区一个贫苦菜农家庭的朱江洪,1970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朱江洪毕业后去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
在百色,从一名普通工人,到技术员、部门副主任,1982年,他所在的厂濒临倒闭,职工吃饭成了问题,朱江洪被500名职工票选出来当厂长。任职第二年,该厂有了利润企业翻了身,等他当到第五年,该厂企业产值达3000万元,利润800万元,一跃成为全国同行业的“老大”。
1988年,正当企业红火时,厂长当得意气风发,朱江洪想到远在珠海风烛残年的父母,整整18年没回家陪父母过一次年,他决意辞职回珠海。
虽然在广西工业界,朱江洪是出了名的人才,可刚回珠海,他一直闲了五个月,才被任命为特区发展总公司(格力集团前身)下属的冠雄塑胶厂总经理。这个总经理,看起来头衔很大,但企业问题不少。
朱江洪上任后,通过调研,他发现该厂曾有过一段辉煌,后因管理混乱,加上得罪了一大客户,于是他主动登门拜访,给之前的大客户道歉。对方见他言辞恳恳,答应再给冠雄一次机会。
就这样,朱江洪到任的第二年,冠雄公司历史性赚回70万元,1990年一跃成为总公司纳税大户。
朱江洪又一次因扭亏为盈声名鹊起,这一年,总公司旗下的另一家生产空调的企业海利空调厂又陷于困境濒临倒闭,总公司出面要求海利和冠雄合并,海利的厂长成了副厂长,朱江洪兼任海利的厂长,这是朱江洪第三次取而代之成为企业一把手。
1992年,“冠雄”、“海利”正式合并,这就是后来响当当的“格力电器”的前身。
如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
1995年,格力董事长朱江洪到意大利考察,遇到一个客户抱怨格力空调噪音大,要退机。打开一看,原来是空调外壳里的一块小海绵没有贴好。这个由于工人操作不严谨而引发的质量事件,让朱江洪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尽管当时空调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他还是下令开始整顿质量。也正是这一块小海绵带来的“奇耻大辱”,使格力人萌发了“狠抓质量,打造精品”的念头。自此,格力人开始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
“保证空调质量关键是要控制住几个重要环节,格力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操作制定出苛刻的规定。任何员工只要违反其中的一条,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在这道‘高压线’面前不容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为了控制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格力建立了行业独一无二的零部件筛选分厂,这个分厂对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都要质量“过滤”,连最小的电容都不漏过。为此,格力还成立了“质量宪兵队”,由公司董事长朱江洪亲自担任宪兵队队长,专门监督检查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朱江洪要求质控部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空调产品用大锤砸烂,他把一柄大锤挂在质控部门口,以示警醒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决心。“要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买舒心。交到消费者手里的产品一定是百分之百放心的产品,我们绝不能把消费者当实验品!”这是经常挂在朱江洪嘴边的一句话。
1999年开始,格力投入百万元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不久率先引进“六西格码管理法”。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美国一家企业订购了4万台的格力空调,结果发现有问题的只有4台,也就是万分之一的维修率!凭着坚实的质量保证,格力还在空调行业破天荒提出“整机六年免费包修”,这令许多空调品牌惊叹莫及,也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有自主技术 别人才看得起你
朱江洪说,格力经过20年的发展,家用空调产量已连续四年全球第一,这得益于不断地学习、创新和自我超越。“格力要做的绝不是复制品,而是‘格力创造’的世界名牌。”
为了不断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格力每年投入技术研发的资金都超过销售收入的3%,成为中国空调业界技术投入费用最高的企业。格力电器共有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研发人员1200多人,其中,本科以上的研发人员高达90%,格力电器还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科研环境,设立了科技进步奖,重奖科技功臣,单项奖奖金最高达到100万元。
为跟踪世界空调业的尖端技术,格力电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空调研发中心,拥有热平衡、噪声、可靠性等220多个专业实验室,无论数量、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还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制冷技术研究院,已申请国内外专利技术1000多项,空调品种规格之多、种类之齐居全球之首。
“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挺不起腰,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从那以后,朱江洪的这句话就成了格力的格言。
从倒闭小厂、到中国名牌格力在朱江洪手上出生,在他手上不断壮大,直到2012年67岁的朱江洪退休的那一年,格力电器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
慧眼识“珠”
对于格力,朱江洪不仅仅是缔造了一个品牌,还发现并培育了另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董明珠。
起初,董明珠只是在格力打工的一名业务员,由于在安徽、江苏等地的销售业绩骄人入了朱江洪的慧眼,随后朱江洪把董调入格力电器总部。
在格力,朱江洪非常欣赏董明珠的能力,先后提拔其做经营部部长、大区经理、副总、总裁,直到退休时把她推上格力的董事长。
相当长时间,格力的“朱董配”成为业界的佳话。一个内敛,一个张扬;朱江洪为人厚道、从善如流;董明珠敢做敢当,不怕得罪人,两人巧妙地做到了相得益彰。“朱董配”的威力很长一段时间都让竞争对手十分嫉妒,一直企盼着“朱董配”分道扬镳,不过直到朱江洪退休时,对手们都没有如愿。
格力还缺什么
“科技救企业”,是朱江洪一直强调的观点。他说,企业与人一样,几十年下来,风风雨雨,肯定有很多毛病。这种情况下,谁能救企业?科技。企业一定要重视科技,重视新产品开发,对科技投入是一本万利的事。格力花在科技上的投入,每年至少30亿元。
回顾在格力的20多年,朱江洪说,自己有两个遗憾。一个是格力的国际化做得不够好,出口相当部分是贴牌,只赚一点加工费,品牌价值给别人赚,不过海外的销售渠道、市场推广、售后维修,需要大量投入,可能开始五年、十年没有回报;
另一点是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培养得还不够,“培养一个大学生要四五年,培养一个工匠没有十年八年根本不行,所以从开始就要重视工匠的培养,使他们热爱这项工作,企业需要大量人员投入。”
朱江洪以汽车行业为例称,进口汽车的销售量之所以超过本土汽车,其根源不在技术、图纸和零件等问题,而在组装上出现了差距,“本土工人的组装水准未达国际一线水准,这就是工匠出现了问题”。
朱江洪表示,格力的产品质量已经很不错,但在工匠精神的培养方面还有努力的空间。他认为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重视对工匠的尊重和培养。除了增加对一线工人的培训之外,还要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并且在个人荣誉上面有所表示。要通过多重手段,吸引技术人员走出办公室、进入车间。一言概之,“全方面一定要给够他(工匠)”。
事实上,在朱江洪执掌格力的20年间,为了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格力曾调整了技术岗和销售岗的薪资结构,使技术工人的收入不再低于销售业务员。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人”,在他看来,一个企业家好像是在拼事业,实际上是在修行,通过做企业来修理自己的性格、品格和情怀。唯有此,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全新挑战。朱江洪的管理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住嘴巴,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尤为关键的,又是这句很简短的几个字——“有了人就有一切”。
想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信息,请关注云掌财经【品牌栏目】http://www.123.com.cn/brand/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
ID:yunzhangcaiji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